“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佟雪編著的《文壇全才——蘇軾》為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蘇軾的身世、家庭、學習和生活經歷,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學著作,是研究蘇軾的重要參考資料。 《文壇全才——蘇軾》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文壇全才蘇軾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35頁
- ISBN:9787546350363
- 作者:佟雪 金開誠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開本:16
- 定價:19.8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蘇軾心境恬淡,視若浮雲,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蔑視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現了一個可供人們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實人生,現世性與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擁有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永遠令人懷想,永遠給人啟迪。
佟雪編著的《文壇全才——蘇軾》為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蘇軾的身世、家庭、學習和生活經歷,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學著作,是研究蘇軾的重要參考資料。
佟雪編著的《文壇全才——蘇軾》為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蘇軾的身世、家庭、學習和生活經歷,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學著作,是研究蘇軾的重要參考資料。
圖書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家世淵源
三、宦海沉浮
四、文學巨匠
五、藝術成就
二、家世淵源
三、宦海沉浮
四、文學巨匠
五、藝術成就
文摘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2l歲中進士。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遭受誣陷被貶為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郎中等職,並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七月,蘇軾病逝於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蘇軾一生在仕途上大起大落,在才學上卻位列北宋之首。他的詩奔放靈動,格調清新,自成一派,“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隋”;他的詞慷慨激昂,開創了豪放派的先鋒;他的散文氣勢磅礴,自然流暢,與父蘇洵、弟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人稱“三蘇”。此外,蘇軾還工於書法,長於行楷,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他善於繪畫,畫中講究“神似”和“傳神”;他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觀點,在中國文化史上頗具影響。此外,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世人對蘇軾的評價頗高,黃庭堅曾說:“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晁無咎《老學庵筆記》中說:“蘇軾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元好問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象。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對蘇軾而言,高的評價也不為過。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位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宋朝是十分注重中央集權的朝代。宋太祖、宋太宗兩任君主在建國之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軍權、政權、財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這是宋朝鞏固統一的必然選擇,但也存在著許多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並且越來越嚴重。
在軍權集中方面,961年,即宋太祖當皇帝的第二年,便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太祖親設宴席,邀請手握重要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赴宴,席問歡聲笑語不斷,太祖便乘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各位將軍放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盡情享受人生。就這樣,宋太祖輕而易舉地解除了心頭大患。並且,宋太祖為了防止將帥專兵,實行“更戍法”,即以“習勤苦,均勞役”為名,定期更換軍隊屯戍的地點,而將領則不隨軍更戍,以達到“丘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目的。這些措施的實行,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但也造成了軍隊戰鬥力的減退,致使北宋在對外鬥爭中失利。
979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對遼用兵,企圖收復燕雲地區,但是屢戰屢敗。與此同時,党項族的首領李繼也積蓄力量,覬覦中原。1004年,遼主耶律隆緒同其母后蕭氏共率大軍南下,製造欲消滅北宋的聲勢。北宋君臣束手無策,朝野一片驚慌。最終還簽訂了屈辱和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訂立,暴露了北宋政府甘心示弱於外族政權的怯懦本質。
P3-9
蘇軾一生在仕途上大起大落,在才學上卻位列北宋之首。他的詩奔放靈動,格調清新,自成一派,“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隋”;他的詞慷慨激昂,開創了豪放派的先鋒;他的散文氣勢磅礴,自然流暢,與父蘇洵、弟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人稱“三蘇”。此外,蘇軾還工於書法,長於行楷,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他善於繪畫,畫中講究“神似”和“傳神”;他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觀點,在中國文化史上頗具影響。此外,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世人對蘇軾的評價頗高,黃庭堅曾說:“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晁無咎《老學庵筆記》中說:“蘇軾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元好問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象。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對蘇軾而言,高的評價也不為過。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位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宋朝是十分注重中央集權的朝代。宋太祖、宋太宗兩任君主在建國之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軍權、政權、財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這是宋朝鞏固統一的必然選擇,但也存在著許多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並且越來越嚴重。
在軍權集中方面,961年,即宋太祖當皇帝的第二年,便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太祖親設宴席,邀請手握重要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赴宴,席問歡聲笑語不斷,太祖便乘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各位將軍放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盡情享受人生。就這樣,宋太祖輕而易舉地解除了心頭大患。並且,宋太祖為了防止將帥專兵,實行“更戍法”,即以“習勤苦,均勞役”為名,定期更換軍隊屯戍的地點,而將領則不隨軍更戍,以達到“丘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目的。這些措施的實行,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但也造成了軍隊戰鬥力的減退,致使北宋在對外鬥爭中失利。
979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對遼用兵,企圖收復燕雲地區,但是屢戰屢敗。與此同時,党項族的首領李繼也積蓄力量,覬覦中原。1004年,遼主耶律隆緒同其母后蕭氏共率大軍南下,製造欲消滅北宋的聲勢。北宋君臣束手無策,朝野一片驚慌。最終還簽訂了屈辱和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訂立,暴露了北宋政府甘心示弱於外族政權的怯懦本質。
P3-9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