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王燕編著的《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為叢書之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36頁
- 開本:16
- 作者:王燕 金開誠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4107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三代以前,即傳說中的三皇時代是巫醫一體,而又以巫為主,是巫兼任醫,而不是醫兼任巫。西周以後醫學逐漸從巫醫中獨立出來,可是獨立的醫學教育沒有出現,醫學人才大多來自於民間,但對於醫療相關事務的管理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制度。總體上,中國古代醫學教育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範的完整體系。
王燕編著的《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王燕編著的《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教育。
圖書目錄
一、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的醫學教育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教育
三、秦漢時期的醫學教育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教育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醫學教育
六、兩宋遼金時期的醫學教育
七、元朝的醫學教育
八、明朝的醫學教育
九、清朝的醫學教育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教育
三、秦漢時期的醫學教育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教育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醫學教育
六、兩宋遼金時期的醫學教育
七、元朝的醫學教育
八、明朝的醫學教育
九、清朝的醫學教育
文摘
(二)順勢而變——醫學教育的轉型
隨著文化傳播和教育形式的轉變,伴隨著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局面,醫學教育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是一個轉型期,同時也是一個模式期,為後世所仿效。
1.責任的明確——官醫與民醫共存
西周時對官醫和民醫就有了區分但不是很明確。到了春秋時期,官醫與民醫的區別比較明顯。
官醫主要負責為王侯和貴族大臣治病與保養,有時還會受到他國的邀請,前往他國為君侯們治療疾病,因此這一類醫生會受到比較高的禮遇和尊敬,一些重人才的君王也會用重金招攬有識之士。隨之而來的就是侍醫的出現,整日在君王身邊加以侍奉。這一時期,人才的流動比較頻繁,既有君王招攬有才華之人,又有毛遂自薦的有真才實學之人,這些都使醫生的地位得以提高。
民醫中也不乏頂尖之人,長桑君、扁鵲就是這一類人中的代表。他們周遊列國,為百姓行醫療病,同時也會受邀於王侯為之看病。民醫的蹤跡遍布各個諸侯國,既為人解除了痛苦,也使醫學得以更好的傳播。
2.細化的傳播——醫學教育和傳承的改變
官醫與民醫分工的越加明確,以及過往一些官醫的流落民間,使得醫學教育的傳承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師傅和徒弟——醫學教育傳承模式的改變
醫學傳承的模式,從傳者和承(接受)者的關係來看,如果加以細分,可以分為君臣傳承,師徒傳承和父子傳承;但要是從整體上說,傳者與承者兩人就是師傅和徒弟的關係。
君臣傳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黃帝內經》中所提到的黃帝與其眾位臣子’他們之間的對話,既反映出了君臣之間的關係,也透漏出了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黃帝與岐伯,它以黃帝問、岐伯回答的形式展開了對醫學的研究和探討。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中,“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除此之外,少俞、少師、伯高也都是身兼皇帝臣子與老師的雙重身份。至於雷公,他是皇帝的臣子,也是黃帝的徒弟,是另一種形式上君臣師徒關係。
師徒傳承,這裡說的是狹義的,以長桑君和扁鵲,扁鵲和他的學生子陽、子豹為代表。對於長桑君和扁鵲的描述和記載仍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可以看出,人們對待這種傳承方式的態度非常莊重,也反映出這一時期選擇傳承對象的特點。並且這一時期形成的這種師徒傳承方式一直是中醫藥知識傳承的主要形式,即便設立了專門的醫學學校,它仍然是歷代醫學教育中培養醫藥人才的重要途徑。
父子傳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傳”。這是醫學教育在家庭內部的不斷流動,同時也遵循“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次”的“規則”。這種傳承方式也是非常普遍的,也將“家傳”這種傳承的形式演變為“祖傳”——一種較為有說服力的傳承效果。同時還引出了後世對於“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爭辯和研究。這種傳承方式雖然有利於家庭特色醫學的延續,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醫學理論的失像
醫學傳授對象的選擇:
醫學教育的傳授自古以來非常嚴謹,從上文長桑君和扁鵲之間的師徒關係的形成就可略見一二。既有醫學行業自身的特殊性,又對所學之人的水平和悟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第—方面:得其人乃傳。
“其人”,就是符合這個標準的人,指的是具有良好的品格、毅力和智力的人。無論學什麼,都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和激情,並對其有較高的悟性。醫學是一門很特殊的學問,它的很多理論比較抽象,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和琢磨,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這就要求所學之人有堅定的毅力和長久的耐心;更重要的是醫學要求所學之人有很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在傳授醫學時,要傳給符合標準的“其人”。 第二方面:得其人必傳。
醫道傳授要慎重,但在遇到“其人”時也一定不能錯過,否則就是對醫學事業的損失,這個是強調為師者的責任。這一點看似簡單,但要為師者不錯過任何一個符合標準的人,是很難實現的。
第三方面:因其人而傳。
為師者找到了“其人”,但是每個“其人”的稟賦水平是不一樣的,要根據每個人所擅長的方面進行傳授。《靈樞·官能》中強調:視力好的,教他望診;昕力好的,教他聞診;善於言談的,可以從事醫道的講解;沉著安靜、心細手巧的,可以教他運用針灸方藥等等。這些都是根據所學之人自身的特點來確定傳授知識的方向。這是對“其人”傳授技能的一次革新,對後世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方面:非其人不傳。
“非其人”正好與“其人”相對照,就是不適合從事醫學學習的人。這不僅關乎所學之後的成果,若心術不正,極可能有害於人類的生命。《黃帝內經素問注·序》中提到“懼非其人”,體現出了醫家們對傳授醫理的重視。
P26-31
隨著文化傳播和教育形式的轉變,伴隨著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局面,醫學教育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是一個轉型期,同時也是一個模式期,為後世所仿效。
1.責任的明確——官醫與民醫共存
西周時對官醫和民醫就有了區分但不是很明確。到了春秋時期,官醫與民醫的區別比較明顯。
官醫主要負責為王侯和貴族大臣治病與保養,有時還會受到他國的邀請,前往他國為君侯們治療疾病,因此這一類醫生會受到比較高的禮遇和尊敬,一些重人才的君王也會用重金招攬有識之士。隨之而來的就是侍醫的出現,整日在君王身邊加以侍奉。這一時期,人才的流動比較頻繁,既有君王招攬有才華之人,又有毛遂自薦的有真才實學之人,這些都使醫生的地位得以提高。
民醫中也不乏頂尖之人,長桑君、扁鵲就是這一類人中的代表。他們周遊列國,為百姓行醫療病,同時也會受邀於王侯為之看病。民醫的蹤跡遍布各個諸侯國,既為人解除了痛苦,也使醫學得以更好的傳播。
2.細化的傳播——醫學教育和傳承的改變
官醫與民醫分工的越加明確,以及過往一些官醫的流落民間,使得醫學教育的傳承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師傅和徒弟——醫學教育傳承模式的改變
醫學傳承的模式,從傳者和承(接受)者的關係來看,如果加以細分,可以分為君臣傳承,師徒傳承和父子傳承;但要是從整體上說,傳者與承者兩人就是師傅和徒弟的關係。
君臣傳承,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黃帝內經》中所提到的黃帝與其眾位臣子’他們之間的對話,既反映出了君臣之間的關係,也透漏出了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黃帝與岐伯,它以黃帝問、岐伯回答的形式展開了對醫學的研究和探討。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中,“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除此之外,少俞、少師、伯高也都是身兼皇帝臣子與老師的雙重身份。至於雷公,他是皇帝的臣子,也是黃帝的徒弟,是另一種形式上君臣師徒關係。
師徒傳承,這裡說的是狹義的,以長桑君和扁鵲,扁鵲和他的學生子陽、子豹為代表。對於長桑君和扁鵲的描述和記載仍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可以看出,人們對待這種傳承方式的態度非常莊重,也反映出這一時期選擇傳承對象的特點。並且這一時期形成的這種師徒傳承方式一直是中醫藥知識傳承的主要形式,即便設立了專門的醫學學校,它仍然是歷代醫學教育中培養醫藥人才的重要途徑。
父子傳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傳”。這是醫學教育在家庭內部的不斷流動,同時也遵循“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次”的“規則”。這種傳承方式也是非常普遍的,也將“家傳”這種傳承的形式演變為“祖傳”——一種較為有說服力的傳承效果。同時還引出了後世對於“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爭辯和研究。這種傳承方式雖然有利於家庭特色醫學的延續,但同時也造成了一些醫學理論的失像
醫學傳授對象的選擇:
醫學教育的傳授自古以來非常嚴謹,從上文長桑君和扁鵲之間的師徒關係的形成就可略見一二。既有醫學行業自身的特殊性,又對所學之人的水平和悟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第—方面:得其人乃傳。
“其人”,就是符合這個標準的人,指的是具有良好的品格、毅力和智力的人。無論學什麼,都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興趣和激情,並對其有較高的悟性。醫學是一門很特殊的學問,它的很多理論比較抽象,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和琢磨,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這就要求所學之人有堅定的毅力和長久的耐心;更重要的是醫學要求所學之人有很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在傳授醫學時,要傳給符合標準的“其人”。 第二方面:得其人必傳。
醫道傳授要慎重,但在遇到“其人”時也一定不能錯過,否則就是對醫學事業的損失,這個是強調為師者的責任。這一點看似簡單,但要為師者不錯過任何一個符合標準的人,是很難實現的。
第三方面:因其人而傳。
為師者找到了“其人”,但是每個“其人”的稟賦水平是不一樣的,要根據每個人所擅長的方面進行傳授。《靈樞·官能》中強調:視力好的,教他望診;昕力好的,教他聞診;善於言談的,可以從事醫道的講解;沉著安靜、心細手巧的,可以教他運用針灸方藥等等。這些都是根據所學之人自身的特點來確定傳授知識的方向。這是對“其人”傳授技能的一次革新,對後世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方面:非其人不傳。
“非其人”正好與“其人”相對照,就是不適合從事醫學學習的人。這不僅關乎所學之後的成果,若心術不正,極可能有害於人類的生命。《黃帝內經素問注·序》中提到“懼非其人”,體現出了醫家們對傳授醫理的重視。
P26-31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