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節日(漢)》是2014年1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學文。本書是一次對當下中國節日蜻蜓點水式的觀察。作者從眾多的節日中選出21個節日,然後從節日的內在精神出發,分為堅韌的記憶、神聖的祭拜、世俗的狂歡、生產的節律等七大主題進行書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節日(漢)
- 作者:王學文
- 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
- ISBN:9787508527178
《中國文化·節日(漢)》是2014年1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學文。本書是一次對當下中國節日蜻蜓點水式的觀察。作者從眾多的節日中選出21個節日,然後從節日的內在精神出發,分為堅韌的記憶、神聖的祭拜、世俗的狂歡、生產的節律等七大主題進行書寫。
《中國文化·節日(漢)》是2014年1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學文。本書是一次對當下中國節日蜻蜓點水式的觀察。作者從眾多的節日中選出21個節日,然後從節日的內在精神出發,分為堅韌的記憶、神聖的祭拜、世俗的狂歡...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曆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鬧元宵(Happiness of 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節日民俗活動,起源於漢代。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歷史由來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屬於節日食俗。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中國文化·節日》是一本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節日大國。在悠久的歷史、廣闊的疆域和多樣的生態下,中國各民族創造、傳承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這些節日,是中國文化集中呈現的舞台和重要的組成部分。神話、傳說、信仰、儀式、戲曲、音樂、舞蹈、飲食、工藝等構成中國文化的各種因子都離不開節日。它們承載...
《中國文化:節日》是2018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叢書從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0個領域和專題進行介紹,包括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漢字、節日、飲食、工藝、服飾、建築、醫藥等10分冊。通過流暢、輕鬆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使海內外廣大讀者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中,領略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文化理念 燈籠是我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舊時還是現代,手扎燈籠不但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氛圍,還給予人們更多祈福的靈感,寄託了人們對健康、平安、長壽的美好期盼。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廟宇中、...
此外,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緬甸等,在重大節日中也會舉辦舞獅活動。在中國傳統農曆新年期間,海外各地的博物館更是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舞獅主題慶祝活動 [9-10]。 衍生作品 詩詞 白居易在《西涼伎》中提到: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 [3]。
漢字蘊藏著廣博的內涵,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審美價值。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日趨提高,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重視,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學習漢語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國內國學熱潮方興未艾,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眾多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青睞。伴隨網路...
《中國文化:節日》是2017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岳川。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眾多的節日中選出21個節日,然後從節日的內在精神出發,分為堅韌的記憶、神聖的祭拜、世俗的狂歡、生產的節律、社會的維繫、生命的禮讚、情愛的歌唱等七大主題進行書寫,在進行歷史的追溯的同時,更加著力於現狀的展呈,希望...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回響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軟文軼事 作為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文化...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24年11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決定》明確春節放假4天(農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
綿山,亦名介山,是寒食清明文化的發源地。2008年,介休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同年4月,舉辦了“我們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論壇暨介休綿山首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2023年4月4日,第十六屆綿山寒食清明文化節活動在綿山風景區舉行。非遺項目 2011年,寒食節的傳說被列為縣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
節日節期 播報 編輯 中國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
《節日》是2015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節日》是一次對當下中國節日蜻蜓點水式的觀察。我們從眾多的節日中選出21個節日,然後從節日的內在精神出發,分為堅韌的記憶、神聖的祭拜、世俗的狂歡、生產的節律等七大主題進行書寫。在進行歷史的追溯的同時,更加著力於現狀的展呈,希望為讀者勾勒...
《中國文化·漢字(漢)》是2018年1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鑒堂。叢書從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0個領域和專題進行介紹。內容簡介 叢書從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0個領域和專題進行介紹,包括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漢字、節日、飲食、工藝、服飾、建築、醫藥等10分冊。...
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除夕守歲是最重要...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旦、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
舞龍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以表現龍精神為載體而產生的,舞龍既是向應龍致敬,又是向上天祈禱 ;漢朝時人們舞龍求雨,龍舞既有禮儀性質,又是娛樂節目。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大陸、中國港澳台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現代舞龍已走...
中國漢牡丹文化節,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北省旅遊局、中共邢台市委、邢台市政府主辦,中共柏鄉縣委、柏鄉縣政府承辦,圍繞漢代牡丹文化的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產業招商、觀花旅遊等系列活動。節日起源 柏鄉縣非遺項目“漢牡丹傳說”被確立為河北省非...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各項民族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執行,慶祝“三月三”節日活動更為隆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三月三”歌圩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各地文化部門紛紛在“三月三”組織“山歌比賽”“拋繡球”“搶花炮”等活動。在貴州省望謨縣,從2009年起,每年都大力舉辦中國·望謨“三月...
民俗文化 冬至 餃子成為節日食品的歷史,最早不是在除夕夜,而是在冬至日。宋代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敘,故民間多相問遺。至歲除或財力不及,不復講此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蓋謂冬至人多饋遺,除夜則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餛飩,故...
中國民間盛傳:開光鐘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鐘馗故里受邀為各種吉慶活動舉行世界文化遺產跳鐘馗商業演出。據說唐朝就有此習俗。每逢重要節日,這些地區都要“跳鐘馗” 以求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古時“跳鐘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時令的反映,“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廣泛流傳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漢代文獻出現了龍形象的記載。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亮節、拜月節、月娘節、團圓節、仲秋節、月夕等,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3] [16] [96] 中秋節源自先民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的世俗民風節日裡,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
花燈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自貢市被譽為中國燈城。2012年,廣東省興寧市獲評為“中國花燈之鄉”。歷史起源 花燈...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並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重陽節之時,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動。不過,這些祭祖活動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
“2016中國大同古都燈會”作為大同“冬季行動”的一次文化創意活動,以獨特魅力吸引著來自京、津、冀、蒙、陝等多地遊客,將古城與彩燈融為一體,營造出美輪美奐的節日氣氛。燈會以“來大同過大年·觀燈會好夢圓”為主題,在大同古城牆上設定了百餘組大型傳統花燈、現代聲光電彩燈,還引入了3D夢幻燈光秀,在大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