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教育大家•教育師尊:徐特立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33頁
- 開本:16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唐瀾波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7101784, 73071017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唐瀾波主編的《教育師尊(徐特立)》主要講述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興辦各類學校,開展普及教育,以及中晚年積極參加革命工作,成為革命師尊的故事。
徐特立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27年大革命處於低潮時,徐特立毅然冒著殺頭的危險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1934年他以57歲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很高,曾對他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27年大革命處於低潮時,徐特立毅然冒著殺頭的危險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1934年他以57歲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很高,曾對他說:“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圖書目錄
一、青年榜樣
1.幼年遭遇
2.與書結緣
3.嚴格家教
4.遠行求教
5.破產讀書
6.讀書方法
7.岳州會試
8.初涉師壇
9.梨江風範
10.信念為重
11.育人為先
12.書生抖袖
13.投身革命
二、志士楷模
1.毀家辦學
2.教學趣事
3.有教無類
4.創辦長沙師範學校
5.驅張運動
6.遠赴重洋
7.留法歲月
8.法蘭西的戰鬥
9.血雨腥風中入黨
10.燃盡光亮跟黨走
11.“俘虜頭兒”
三、一代師表
1.再擔重任
2.吃水不忘挖井人
3.一包鹽巴的故事
4.長征路上的特別課堂
5.意志堅強一老朽
6.做革命的螺絲釘
7.兩次祝壽
8.不老的文人
1.幼年遭遇
2.與書結緣
3.嚴格家教
4.遠行求教
5.破產讀書
6.讀書方法
7.岳州會試
8.初涉師壇
9.梨江風範
10.信念為重
11.育人為先
12.書生抖袖
13.投身革命
二、志士楷模
1.毀家辦學
2.教學趣事
3.有教無類
4.創辦長沙師範學校
5.驅張運動
6.遠赴重洋
7.留法歲月
8.法蘭西的戰鬥
9.血雨腥風中入黨
10.燃盡光亮跟黨走
11.“俘虜頭兒”
三、一代師表
1.再擔重任
2.吃水不忘挖井人
3.一包鹽巴的故事
4.長征路上的特別課堂
5.意志堅強一老朽
6.做革命的螺絲釘
7.兩次祝壽
8.不老的文人
文摘
1.幼年遭遇
徐特立幼時家中貧困,父母和兄長都是文盲,一個字都不認識。徐特立祖父是中醫,在當地也算有些聲望,可是父親則是忠厚老實的農民,沉默寡言,不善言辭,一生為農,飽受地主富豪的欺壓,也因為長久務農,所以很多年都沒有想過求變。另外,身為貧苦農民的徐家遠離士族階層,遠離讀書人群體,慢慢就麻木下來,並未想過要通過讀書來改變生活境況。清末,階級意識和宿命觀依舊牢牢控制著人們思想,所以徐特立父親也一直認為,這就是徐家世世代代的命運。
徐特立出生不久,又有一個妹妹出生。年幼的徐特立高興地看著一家人喜笑顏開,並不曾感到生活的困苦。當時,一家五口生活雖貧苦,卻也安樂。可是當徐特立四歲時,母親因為操勞過度,病倒在床上。徐特立才剛剛懂事,便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訣別之痛。母親斜躺在渾濁的油燈下,臉色蠟黃,顫顫巍巍地拉著徐特立和妹妹的手,不甘心地閉上了眼睛。那時的徐特立只知道痛哭,卻不知道如何讓這個家走得更好。
母親去世了,沒有了女主人的徐家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很快,他的祖父也離開了人世,前後兩件喪事讓徐家的日子越過越緊巴。收入有限,還要飽受盤剝,沉重的徭役賦稅讓一家人幾乎無法安身立命。
徐特立從四歲時剛剛走穩了步子,說清了話語,就開始學著洗衣做家務。父親下地幹活,徐特立就跟著,在農田幫忙拔草或者照顧年幼的妹妹。在田間地頭的勞作,讓徐特立和父親一樣陷入身體的麻木狀態和精神的麻木狀態之中,面對地主的盤剝壓迫,他早已習以為常,視作自r然。
年幼的徐特立曾經問父親:“為什麼我們要在農田裡幹活,可是地主們只用叼著菸斗來看看就行呢?”
父親只是長嘆一聲,說:“這是命。”
“命是什麼?”徐特立好奇地問。
父親說:“命就是我們就應該在這裡幹活,然後把收了的稻子的大部分交給地主們。”
徐特立似懂非懂,卻有了一種模糊的意識,認為這就該是自己的人生!
要是這其中沒有發生那兩件事,或許徐特立將終身守在農田裡,一刻不離,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不想求變,不思進取,那中國也將失去一代名師。
徐特立六歲那年除夕,儘管清政府已經走人了垂危之際,人們的生活也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窮一年富一日,舊曆新年的喜悅依然衝擊著人們,爆竹聲聲,滿目艷紅,辛苦了一年的徐家,也在這一天等待著父親去領打短工的工資來過年。
油燈已經燃了很久,外面的爆竹聲也漸漸淡了下去,可是父親還沒有回來。哥哥安頓好徐特立和妹妹,就出門去尋父親。
這時,父親一身泥土和傷痕回到家裡,兩手空空,兄弟兩人都知道,地主家又賴賬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推脫,這個月推到下個月,下個月推到年底,年底推到明年。父親蜷縮著身子,垂著頭,窩在牆角。哥哥沉默地望著外面,一臉無望和無奈。只有年幼的妹妹還跑去拉父親的手,向他要糖。徐特立儘管年紀還小,卻已經知道生活的艱辛和苦澀了。一家人就這樣過了一個沒滋沒味的春節。
這件事給徐特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妹妹拉著父親的手稚氣地問“糖在哪兒?”的情景深深刻在他的腦海里,他一直認為這是命,卻依稀覺得這裡有太多的不公平,可是太過幼小的徐特立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直到後來,他自己參與革命,才懂得了這個遭理,並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晚年時,徐特立還常常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眼神中閃過悲憫和難過。
還有一件事,才堅定了父親和兄長讓徐特立讀書的決心。
徐家人勤懇種田,忍氣吞聲,只是盼望日子會越過越好,可是事與願違,賦稅越來越重,卻不見收成好起來。為了更好地耕種田地,徐特立的父親向地主借了錢購置農具。徐父借錢時,與地主說好了是三分利,還打了欠條。
當年大旱,再嶄新的農具也拗不過天時,水稻幾乎顆粒無收。徐父蹲在田頭,幾乎絕望,然而望著三個孩子,他只得強打精神。轉眼間到了該償還地主債務的時間了,徐父遠去煤窯打工,才賺了三貫錢,又變賣了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和椅子,才湊齊了要還地主的錢。
小妹妹抓著父親的衣角問:“父親,沒了桌子我們怎么吃飯啊?”
父親苦笑:“我們在地上吃飯,不打緊。”
“那以後我們還有桌子嗎?”小妹妹不依不饒。
父親回答:“會有的,會有的。”
父親的聲音很微弱,已經略懂人事的徐特立站在牆角,看得懂父親的苦澀和哀傷,但卻只能站著,什麼都做不了。
可是還錢的時候,地主看了欠條一眼,又看了徐父一眼,掂了掂手裡的錢,冷笑著說:“你,就這點兒錢?”
徐父唯唯諾諾地點頭。
地主展開手裡的欠條,拍在徐父的腦門上,說:“寫好了十分利,你這點兒錢就夠了嗎?”
P1-4
徐特立幼時家中貧困,父母和兄長都是文盲,一個字都不認識。徐特立祖父是中醫,在當地也算有些聲望,可是父親則是忠厚老實的農民,沉默寡言,不善言辭,一生為農,飽受地主富豪的欺壓,也因為長久務農,所以很多年都沒有想過求變。另外,身為貧苦農民的徐家遠離士族階層,遠離讀書人群體,慢慢就麻木下來,並未想過要通過讀書來改變生活境況。清末,階級意識和宿命觀依舊牢牢控制著人們思想,所以徐特立父親也一直認為,這就是徐家世世代代的命運。
徐特立出生不久,又有一個妹妹出生。年幼的徐特立高興地看著一家人喜笑顏開,並不曾感到生活的困苦。當時,一家五口生活雖貧苦,卻也安樂。可是當徐特立四歲時,母親因為操勞過度,病倒在床上。徐特立才剛剛懂事,便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訣別之痛。母親斜躺在渾濁的油燈下,臉色蠟黃,顫顫巍巍地拉著徐特立和妹妹的手,不甘心地閉上了眼睛。那時的徐特立只知道痛哭,卻不知道如何讓這個家走得更好。
母親去世了,沒有了女主人的徐家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很快,他的祖父也離開了人世,前後兩件喪事讓徐家的日子越過越緊巴。收入有限,還要飽受盤剝,沉重的徭役賦稅讓一家人幾乎無法安身立命。
徐特立從四歲時剛剛走穩了步子,說清了話語,就開始學著洗衣做家務。父親下地幹活,徐特立就跟著,在農田幫忙拔草或者照顧年幼的妹妹。在田間地頭的勞作,讓徐特立和父親一樣陷入身體的麻木狀態和精神的麻木狀態之中,面對地主的盤剝壓迫,他早已習以為常,視作自r然。
年幼的徐特立曾經問父親:“為什麼我們要在農田裡幹活,可是地主們只用叼著菸斗來看看就行呢?”
父親只是長嘆一聲,說:“這是命。”
“命是什麼?”徐特立好奇地問。
父親說:“命就是我們就應該在這裡幹活,然後把收了的稻子的大部分交給地主們。”
徐特立似懂非懂,卻有了一種模糊的意識,認為這就該是自己的人生!
要是這其中沒有發生那兩件事,或許徐特立將終身守在農田裡,一刻不離,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不想求變,不思進取,那中國也將失去一代名師。
徐特立六歲那年除夕,儘管清政府已經走人了垂危之際,人們的生活也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窮一年富一日,舊曆新年的喜悅依然衝擊著人們,爆竹聲聲,滿目艷紅,辛苦了一年的徐家,也在這一天等待著父親去領打短工的工資來過年。
油燈已經燃了很久,外面的爆竹聲也漸漸淡了下去,可是父親還沒有回來。哥哥安頓好徐特立和妹妹,就出門去尋父親。
這時,父親一身泥土和傷痕回到家裡,兩手空空,兄弟兩人都知道,地主家又賴賬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推脫,這個月推到下個月,下個月推到年底,年底推到明年。父親蜷縮著身子,垂著頭,窩在牆角。哥哥沉默地望著外面,一臉無望和無奈。只有年幼的妹妹還跑去拉父親的手,向他要糖。徐特立儘管年紀還小,卻已經知道生活的艱辛和苦澀了。一家人就這樣過了一個沒滋沒味的春節。
這件事給徐特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妹妹拉著父親的手稚氣地問“糖在哪兒?”的情景深深刻在他的腦海里,他一直認為這是命,卻依稀覺得這裡有太多的不公平,可是太過幼小的徐特立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直到後來,他自己參與革命,才懂得了這個遭理,並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晚年時,徐特立還常常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眼神中閃過悲憫和難過。
還有一件事,才堅定了父親和兄長讓徐特立讀書的決心。
徐家人勤懇種田,忍氣吞聲,只是盼望日子會越過越好,可是事與願違,賦稅越來越重,卻不見收成好起來。為了更好地耕種田地,徐特立的父親向地主借了錢購置農具。徐父借錢時,與地主說好了是三分利,還打了欠條。
當年大旱,再嶄新的農具也拗不過天時,水稻幾乎顆粒無收。徐父蹲在田頭,幾乎絕望,然而望著三個孩子,他只得強打精神。轉眼間到了該償還地主債務的時間了,徐父遠去煤窯打工,才賺了三貫錢,又變賣了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和椅子,才湊齊了要還地主的錢。
小妹妹抓著父親的衣角問:“父親,沒了桌子我們怎么吃飯啊?”
父親苦笑:“我們在地上吃飯,不打緊。”
“那以後我們還有桌子嗎?”小妹妹不依不饒。
父親回答:“會有的,會有的。”
父親的聲音很微弱,已經略懂人事的徐特立站在牆角,看得懂父親的苦澀和哀傷,但卻只能站著,什麼都做不了。
可是還錢的時候,地主看了欠條一眼,又看了徐父一眼,掂了掂手裡的錢,冷笑著說:“你,就這點兒錢?”
徐父唯唯諾諾地點頭。
地主展開手裡的欠條,拍在徐父的腦門上,說:“寫好了十分利,你這點兒錢就夠了嗎?”
P1-4
序言
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盧梭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的確,從廣義上講,教育活動每時每刻都和我們相隨,其教育成果恩惠於你我每一個人。而狹義上的教育則特指我們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定意義上,狹義的教育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最好來源,所以,我們習慣上把狹義教育稱作教育。
教育活動需要有好的老師。自人類有教育以來,人們取得的榮譽和成就,當首先歸功於教書育人的偉大的教師。《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項偉大而神聖的事業,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後的教育方式,只能誤人子弟,培養出庸才來。正是這個原因,無數教育者無私奉獻,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為孺子牛般默默無聞地為學生奉獻著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著超遠的意義,古代中華文明的崛起和興盛更是離不開諸多先賢的教育努力。相傳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論語》就是其教誨弟子的傳世教育經典佳作;莊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眾多,傳世著作則收藏著他們輝煌燦爛的教育思想。聖賢們言傳身教,推動著中華文明之花絢爛綻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遜色於先賢,他們在動盪的時局中把對祖國的救亡圖存和民族振興的重任扛在肩頭,傾盡心力教書育人,啟發億萬學子的愛國熱情,直接推動了中華民族抵禦侵略和獨裁的偉大鬥爭,他們是近代史上最為值得尊敬的導師!
本套叢書所選的五位教育家,他們或啟人心智,傳授仁義於四海,成為萬世師表;或參加革命,拯救萬民,而後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長久以來的僵滯教學模式;或親近民眾,獨創融入民眾的教育組織,為最底層的學子提供教育;或窮盡一生努力辦學,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一代師尊。這些人已經被歷史銘記,成為後來為師者敬重的榜樣。他們的坎坷經歷、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給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啟迪。走進他們的世界,讓我們讀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獻於教育,痴迷於教育,堅守於教育,創造於教育!有了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氣,有靈氣,有勇氣,有智慧。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讀懂了:教育家,猶如教育原野里蔥蘢繁茂的大樹,她的根,應該始終扎在校園生活的沃土裡;她的枝葉,應該始終庇蔭著學生心靈的天空。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知道了對於“中國迫切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家”這個問題,我們尋求到了答案……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他們的這種精神,教育家的獻身精神。這樣的教育家多了,我們才可以真正改變中國的教育面貌!
誠然,中國的傑出教育者絕非僅此五位,但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國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讀者朋友們不僅能從這些教育大家身上學到各種先進的教育方法,更能從他們的經歷中收穫人生的大智慧。能夠有機會通過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這也是我們出版本套叢書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叢書雖然傾注了作者的一腔熱情,但難免會有疏漏及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朋友在閱讀之餘,能夠諒解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教育活動需要有好的老師。自人類有教育以來,人們取得的榮譽和成就,當首先歸功於教書育人的偉大的教師。《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項偉大而神聖的事業,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後的教育方式,只能誤人子弟,培養出庸才來。正是這個原因,無數教育者無私奉獻,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為孺子牛般默默無聞地為學生奉獻著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著超遠的意義,古代中華文明的崛起和興盛更是離不開諸多先賢的教育努力。相傳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論語》就是其教誨弟子的傳世教育經典佳作;莊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眾多,傳世著作則收藏著他們輝煌燦爛的教育思想。聖賢們言傳身教,推動著中華文明之花絢爛綻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遜色於先賢,他們在動盪的時局中把對祖國的救亡圖存和民族振興的重任扛在肩頭,傾盡心力教書育人,啟發億萬學子的愛國熱情,直接推動了中華民族抵禦侵略和獨裁的偉大鬥爭,他們是近代史上最為值得尊敬的導師!
本套叢書所選的五位教育家,他們或啟人心智,傳授仁義於四海,成為萬世師表;或參加革命,拯救萬民,而後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長久以來的僵滯教學模式;或親近民眾,獨創融入民眾的教育組織,為最底層的學子提供教育;或窮盡一生努力辦學,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一代師尊。這些人已經被歷史銘記,成為後來為師者敬重的榜樣。他們的坎坷經歷、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給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啟迪。走進他們的世界,讓我們讀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獻於教育,痴迷於教育,堅守於教育,創造於教育!有了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氣,有靈氣,有勇氣,有智慧。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讀懂了:教育家,猶如教育原野里蔥蘢繁茂的大樹,她的根,應該始終扎在校園生活的沃土裡;她的枝葉,應該始終庇蔭著學生心靈的天空。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知道了對於“中國迫切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家”這個問題,我們尋求到了答案……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他們的這種精神,教育家的獻身精神。這樣的教育家多了,我們才可以真正改變中國的教育面貌!
誠然,中國的傑出教育者絕非僅此五位,但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國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讀者朋友們不僅能從這些教育大家身上學到各種先進的教育方法,更能從他們的經歷中收穫人生的大智慧。能夠有機會通過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這也是我們出版本套叢書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叢書雖然傾注了作者的一腔熱情,但難免會有疏漏及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朋友在閱讀之餘,能夠諒解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