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是2016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章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 作者:何章銀
  • ISBN:9787516180358
  • 頁數:375頁
  • 定價:89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救災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國際救災合作,以期應對災害威脅,減輕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救災外交同樣可以重塑國家形象,改善國際關係。救災外交也將影響國際關係(國際合作與國際衝突),成功的救災外交將促進國際合作,改善國際關係,失敗的救災外交將導致國際衝突,引發國際危機。
中國自1980年開始接受國際援助,中國救災外交蹣跚前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國際減災十年”為契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救災;進入21世紀,中國救災外交取得巨大進步,特別是以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為契機,中國展開了全方位救災外交。
《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從中國救災外交的歷史考察、現狀評估和未來展望展開論述。中國救災外交形式多樣,主要包括聲援慰問、協商合作、救災演習與救災支援。中國救災外交參與機制涵蓋從聯合國機制、區域機制(亞洲機制)、次區域機制(東亞機制與上合機制)、三邊機制(包括中俄印三國機制與中日韓三國機制)到雙邊機制等多種機制。中國救災外交的實施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加深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合作,拓寬了中國全球外交視野;但也還存在法律機制不健全、技術裝備不完善與政治因素的干擾幾方面的障礙。為了更好地推進救災外交,中國需要創造合適的條件,包括理論的發展、機制的建設與硬體的完善等。在救災外交策略方面,要以救災合作為契機,搭建溝通平台、改善國際關係、提升國家實力(特別是軟實力)。因此,中國救災外交應積極主動有為,尋求救災外交話語權,在全球範圍內謀劃布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與研究的意義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二 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主要框架思路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二 本書的新意
第二章 救災外交概述
第一節 救災外交的概念及實施的條件約束
一 救災外交的概念
二 救災外交實施的條件約束
第二節 救災外交的行為主體與種類
一 救災外交的行為主體
二 救災外交的種類
第三節 救災外交的形式與特點
一 救災外交的形式
二 救災外交的特點
第四節 救災外交的功能與障礙
一 救災外交的功能
二 救災外交的障礙
第三章 中國救災外交的現狀:動因、形式與機制
第一節 中國實施救災外交的動因
一 救災需要
二 外交需求
第二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主要形式
一 協商合作
二 救災演習
三 聲援慰問
四 救災支援
第三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參與機制
一 聯合國救災合作機制
二 區域機制:亞洲救災合作機制
三 次區域機制:東亞機制與上海合作組織機制
四 三邊機制: 中日韓三國機制與中俄印三國機制
五 雙邊機制
第四章 中國救災外交的評估:成就、不足與障礙
第一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主要成就
一 提升國家形象
二 加深周邊合作
三 拓寬外交視野
第二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主要不足
一 重物援輕人文
二 重參與輕主導
三 重應急輕預防
第三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主要障礙
一 法律機制不健全
二 技術裝備不完善
三 政治因素的干擾
第五章 中國救災外交的展望:條件、策略與建議
第一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條件建設
一 救災外交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二 救災合作機制的建構與完善
三 國際救災硬體的裝備與選擇
第二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策略謀劃
一 化災為益:以災害信息共享為依託搭建溝通平台
二 化害為誼:以國際救災合作為契機改善國際關係
三 化危為機:以緊急人道救援為旗幟提升國家實力
第三節 中國救災外交的政策建議
一 展開積極救災外交
二 謀劃全球備災布局
三 尋求救災外交話權
第六章 結語
附錄一 中國的國際救災合作
一 中國減災的國際合作
二 中國減災的自身能力建設
三 中國減災的法律機制建設
四 中國對外援助(2014)
五 中國的核應急國際合作
六 中國武裝力量參與國際救災
七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八 中國的國際環境保護合作
九 中國的核安全觀
附錄二 中國救災外交實踐
一 中國參與馬航失聯飛機MH370搜救
二 中國在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的行動
三 中國的氣候外交
四 中國的環境外交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類
二 英文類
三 網站類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