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詞義
中國扇子
顧名思義,扇子發源地屬於中國,不過經歷幾千年發展與傳播,扇子文化不只是在中國,靠近中國的,韓國,日本,馬來西亞 ,印度等 國家都有了是扇子文化的發展,甚至歐洲皇室的貴夫人,視扇子為身份的象徵,尤其以西班牙,法國,最為重視扇子文化。現在中國是最大的扇子出口國家,沒有之一,這也是這個扇子的或者說是中國扇子文化的獨特傳播方式。扇子,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說 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 “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
中國扇子發展經過3000年,最為主要是不再是,實用功能,是一種身份象徵,中國盛產竹,扇子,以竹製為最好,最高檔。
現在扇子品類比較多,按功能可以分為,舞蹈扇子,工藝扇子,實用扇子,繪畫類扇子。
宣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百年老字號)
“宣扇”,是以產地命名的一種摺扇,產於安徽省宣城洪林鎮安徽艾蘭竹木工藝製品有限公司(唯一傳承方)。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竹之鄉,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宣扇因此孕育而生。
宣扇起源於宋代,當時摺扇普遍被稱為“聚骨扇”真絲扇,時值宣紙技藝成熟之時,對宣扇的產生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明清時期宣扇進入鼎盛時期,各項技藝達登峰造極,被文人墨客們深深喜愛。明代文徵明,清代石濤等一代藝術大家都以宣扇為載體造作過作品。宣扇製作精湛,美觀典雅,寓意吉祥,內涵豐富,文化、工藝、收藏價值高。其每道工序要求之高之嚴謹,無處不透露出宣扇是傳統手工藝與文化的結晶。宣扇,竹扇骨取材於六年以上竹類,如毛竹、紫竹、香妃竹等。木扇骨取材於生長50年以上名貴樹木,如紫檀、沉香木等。扇面使用優質絲絹和上好的宣紙。宣扇,最早起源於中國,宣扇作為摺扇的一種,產生於宋代
蒲扇
。由
蒲葵的葉、柄製成,質輕,價廉,是中國套用最為普及的
扇子。廣東新會的葵扇,葵葉圓正,葵柄細勻,生產工藝複雜,品種多。葵扇製作工藝是先選擇柄長30多厘米、色澤淺碧的葵葉,摘後日曬約20天,乾後,色澤變白;再以水洗、烘乾,並以重物壓平;然後隨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圓形,再以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葵扇的品種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還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編織葵扇、烙畫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選擇初發未舒的淺綠嫩葉,經過日曬,色澤晶
瑩潔白,再經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編織葵扇是將玻璃白葵葉剖成2~4mm細條,然後手工編織成杏仁形的
葵扇,並在扇面上以金銀線、彩色絲線繡成各種圖案。烙畫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畫人物、山水等,風格古雅。其中雙面烙畫葵扇是將兩把形狀、規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縫合為一把,然後在正反兩面各烙畫相同的畫面,可以兩面觀賞。葵扇的扇面除了裝飾以刺繡、烙畫外,還有漆畫,或用細針刺成各種圖案。扇面的規格不一,大者長90多厘米,可以遮陽。扇面的邊緣 俗稱細邊,以金銀線、絹、彩色絲線、篾絲、細長條藤皮等手工纏繞、縫 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葉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纏繞細長條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執於手中柔滑而舒適。高級的扇柄則另飾以
方竹、
湘妃竹、
佛肚竹等名貴
竹材,或用象牙、
玳瑁等製成扇柄。
</strong>又稱
竹編扇。以篾絲編織成扇面。產於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為 最著名。四川篾絲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 四川自貢匠師
龔爵伍編織的篾絲扇,人稱
龔扇,所用篾絲,細如毫髮,每 根長400mm、寬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瑩,微風拂之,則絲 絲飛揚。所編織的
扇面,光滑無痕,宛如
綾絹。扇柄多為牛骨製成,下墜 以流蘇。20世紀初,龔爵伍之子
龔玉璋繼承父業,能編織複雜的仕女、 山水、花鳥等畫面,清晰、美觀。現在,龔扇已傳至第三代,即龔玉璋之 子龔長榮、龔玉文兄弟。他們編織的篾絲扇曾在美國、日本展出。
其他類扇子
</strong>有麥秸編織扇、
鴨腳扇、竹板扇、筍殼扇等。麥秸編織扇主要產於浙江浦江。它是以麥秸編織成扁帶,然後纏繞成圓形作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為柄,上端劈削而為二,將麥秸編織扇面夾於其中,並在扇面中央貼以五色
綾絹,上繡圖案,作為裝飾。鴨腳扇因
扇面形如鴨腳而得名。產於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它以長30cm左右的竹片製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為柄,其餘三分之二則劈削成數十根篾絲,然後以細線將篾絲編結成鴨腳形扇面,再以紙糊扇面,以絹、錦緣其扇邊而成。竹板扇產於浙江。它以長30cm、寬15cm左右的竹板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澤白潤 如玉,所以又名
玉版扇。筍殼扇產於福建。它以巨筍殼壓平而為扇面,長30cm,寬18cm左右。扇的正面潔白光潤,有的飾以烙畫;背面為筍殼外皮赭色,如同檳榔,所以又名檳榔扇。筍殼扇執於手中,樸實而高雅。
中國扇子的傳播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
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
紫檀木鑲嵌
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
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
摺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紀初,中國摺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摺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摺扇。同一時期,法國宮廷內流行用中國絹綢和牛犢皮製成的摺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摺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摺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製成,飾以彩繪、刺繡、
珠繡等,風格秀麗。17世紀末,中國摺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摺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倫敦
摺扇匠師成立了同業公會。747年,倫敦摺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17和18世紀,摺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癒、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
扇子的用途
扇子一般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諸葛亮喜歡手執
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一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清朝時,
紀曉嵐就經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子,好像扇子一搖就生出了妙語佳段。滑稽的是許多文人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節地拿扇子,這樣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搖夏扇”的人。一些小說、演義裡頭,扇子還可以用來做兵器。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中就常常有它們的身影。
鐵扇公主的
芭蕉扇能製造龍捲風,孫悟空都奈何它不得。還能滅火。有人考證,鐵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濟公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濟公手裡,這把蒲扇跟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不是用來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禦敵於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電視劇,若留心觀察,你也許會發現,漢奸、地主老財家的帳房先生也喜歡用扇子,插在後脖頸上。這些人愛執摺扇,竹骨油紙做的。但他們似乎很少用它來扇風,倒很像他們的一條人造的尾巴。只是這尾巴不是長在屁股上,而是長在後頸窩裡,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貴婦,也喜歡
扇子,她們喜歡用
絹宮扇、
紈扇、
羅扇(統稱
團扇)。形狀多為圓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體味兒。京劇《
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就愛用扇子,卻是摺扇,絹面竹骨,上面有大團的牡丹。貴妃喜歡拿大摺扇,想是體型龐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來招風祛熱的緣故吧。為什麼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種絹宮扇,則過於精巧,風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風之“渴”。當然,多數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歡用扇子的人其實是書生,特別是像唐伯虎、鄭板橋一類的有點書法、繪畫、文字功底的秀才。他們喜歡舞文弄墨,顯露風雅。還喜歡拿有題字的扇子跟香閨里的小姐們交換絹帕、汗襟兒,當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書生小姐手裡,更像一種調情物。
現如今,最喜歡拿
扇子的有四種人,一說書人二說相聲的。像
田連元、
郭德剛,一上台賣弄嘴皮子,就會手拿一把摺扇。不是扇風,是作為一種道具。相當於過去藝人登台時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電視上看見
聶衛平、
馬曉春、
柳大華下棋的時候手拿摺扇。偶爾展開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們似乎是在學諸葛亮,以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書畫家,他們自然是在仿古,效
唐寅、
朱耷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