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度量及制度補償研究》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德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度量及制度補償研究
- 定價:¥42元
- 作者:李德智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ISBN:9787564162665
- 版次:1/1
- 開本:16
- 字數:225千字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在界定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基礎上,從“全壽命周期”“代價指向主體”“代價來源主體”等三個維度探討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分類和組成。選取商品房銷售額與房屋銷售面積之比和城鎮基尼係數分別表征房價和城鎮居民貧富差距,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定量檢驗我國房價上漲“加大城鎮居民貧富差距”的社會代價。選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房價指數分別代表物價和房價,利用計量經濟模型檢驗我國房價上漲“推動物價上漲”的社會代價。構建房地產開發生態效率模型及相應的房地產開發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赤字等計算模型,定量檢驗“房地產開發生態效率低”的自然界代價。剖析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產生根源,提出對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進行制度補償的思路。本書可供房地產經濟與管理領域的學者參考,也適合關心我國房地產業發展的各界人士閱讀
目錄
1緒論1
1.1研究背景和實踐意義1
1.1.1近年來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1
1.1.2近年來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存在問題4
1.1.3本研究實踐意義8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理論意義9
1.2.1國外研究現狀9
1.2.2國內研究現狀12
1.2.3本研究理論意義13
1.3研究目的、內容及方法14
1.3.1研究目的14
1.3.2研究內容14
1.3.3研究方法16
1.4本章小結162房地產業發展代價概念界定及內涵剖析17
2.1社會發展代價的概念及內涵17
2.1.1“發展”的概念及內涵17
2.1.2“代價”的概念及內涵20
2.1.3發展代價的分類21
2.2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概念及內涵23
2.2.1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概念23
2.2.2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分類26
2.2.3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組成29
2.3本章小結353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度量(一)
——對房價上漲“加大城鎮居民貧富差距”的社會代價檢驗36
3.1變數選擇與數據確定36
3.1.1房價36
3.1.2貧富差距39
3.2模型構建與分析45
3.2.1線性相關關係分析45
3.2.2異方差性檢驗47
3.2.3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48
3.2.4格蘭傑因果檢驗50
3.2.5廣義脈衝回響函式51
3.2.6方差分解分析55
3.3分析結果解釋58
3.4本章小結604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度量(二)
——對房價上漲“推動物價上漲”的社會代價檢驗61
4.1變數選擇與數據確定61
4.1.1CPI61
4.1.2REPI68
4.2模型構建與分析72
4.2.1異方差性檢驗72
4.2.2線性相關關係及自相關性分析73
4.2.3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76
4.2.4協整檢驗78
4.2.5誤差修正模型80
4.2.6格蘭傑因果檢驗82
4.2.7廣義脈衝回響函式83
4.2.8方差分解分析85
4.3本章小結875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度量(三)
——對“房地產開發生態效率低”的自然界代價檢驗89
5.1生態效率的定義、計算方法和套用89
5.1.1生態效率的定義89
5.1.2生態效率的計算方法91
5.1.3生態效率的國內外套用92
5.2房地產開發生態效率和生態足跡95
5.2.1房地產開發生態效率的概念和計算模型95
5.2.2房地產開發經濟價值計算模型96
5.2.3生態足跡的概念及分析方法98
5.2.4房地產開發生態足跡及相關計算模型103
5.3南京市住宅開發生態效率的實證分析106
5.3.1南京市及其住宅開發基本情況分析106
5.3.2計算方法採用和基礎數據獲取108
5.3.3南京市住宅開發的生態足跡和生態赤字110
5.3.4南京市住宅開發的生態效率113
5.3.5結果分析與討論114
5.4本章小結1156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根源剖析及制度補償116
6.1發展代價產生根源的相關理論116
6.1.1社會發展代價產生根源的相關理論116
6.1.2其他發展代價產生根源的相關理論118
6.2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根源之相關制度119
6.2.1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根源119
6.2.2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制度根源122
6.3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根源之增長方式126
6.3.1房地產開發行業經濟成長方式126
6.3.2房地產開發行業集約度與粗放度128
6.3.3中國房地產開發行業集約度與粗放度130
6.4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的制度補償135
6.4.1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制度補償的內涵135
6.4.2中國房地產業發展代價制度補償的思路136
6.5本章小結1387總結與展望140
7.1主要結果140
7.2創新之處141
7.3不足與展望142
7.4本章小結143參考文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