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方以智評傳》是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羅熾 匡亞明。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方以智評傳
- 作者:羅熾 匡亞明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059346
- 外文名:A Critical Biography of Fang Yizhi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38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方以智評傳》在分析“天崩地坼”的大變動時代以及方氏本人坎坷經歷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他三教歸《易》的學術觀和會通古今中西的治學方法,特別是對其“質測”之學和“通幾”之論進行了深入闡明,對其“體無內外,道無彼此”、以禪歸《易》的易禪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編輯推薦
方以智是明末清國中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內容對方氏考據學與語言學、文學與藝術思想進行了分析,對其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給予了中肯的評析,是一部全面、系統評價方以智的著作,值得收藏。
作者簡介
羅熾,湖北新洲人,1940年10月生。1965年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湖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院長,哲學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史學研究會理事等職。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簡史》、《中華易文化傳統導論》、《易文化傳統與民族思維方式》(合)、《中國德育思想史綱》(合);主編有《毛澤東詩詞鑑賞詞典》、《太平經註譯》、《眾妙之門》(合)、《毛澤東思想論集》(合)等。此外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1991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自序
第一章沉淪與裂變
一、破塊啟蒙前的沉沉夜幕
二、“天地遂崩裂”
第二章家世與生平
一、風雨飄搖中的習文蹈武之家
二、坎坷的人生之旅
(一)從“狂生”到“入仕”
(二)從經世到出世
(三)哲魂其萎乎
第三章學術觀與治學精神
一、“源分流一”、“三教歸易”的學術觀
、“函雅故,通古今”的治學原則
三、“尊疑”“求實”的治學精神
四、會通虛實、博約、古今、中外的治學方法論
(一)虛實相濟,以實征虛
(二)由博返約,以約通博
(三)古今相通,以古決今
(四)中外會通,以泰西為郯子
第四章質測之學與通幾之論
一、“質測即藏通幾”,“通幾護質測之窮”
二、質測之學
(一)天文學與輿地學
(二)醫學與藥學
(三)歷算學
(四)物理與化學
三、通幾之論
(一)“《易》者,征天地之幾也”
(二)“氣”論
(三)認知論
(四)方法論
第五章史學與西學
一、“經以窮理,史以征事”
(一)“尚論古今,貴有古今之識”
(二)“經以窮理,史以征事”
一、太西儒來
(一)“相從好問天”
(二)“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
第六章禪學與道學
一、“體無內外,道無彼此”
(一)“參自己本分禪”的禪道論
(二)“但作話會,徒辱家風”的傳釋論
(三)“大海若知足,百川應倒流”的修道觀
(四)以禪歸易的易禪說
二、“寓言之以化執”
(一)以儒解莊的“託孤”說
(二)以避世全天年的“救世”說
(三)以《莊》歸《易》的“化跡”論
第七章考據學與語言學
一、考字須淹貫經史而不限於字書
(一)論文字之重要性
(二)對《說文》之辨正
二、酌今考古以通古音
三、“以音通古義之原”
第八章文學與藝術
一、“道寓於藝”的文藝觀
(一)道藝並重,藝中求道
(二)“文章即性道”
(三)“悼挽鐘譚,追復騷雅”
(四)“詩也者,志也,持也”
二、“一切法無我”的藝術創作論
(一)“面前具足,各冥應其性而已矣”
(二)“頓在漸中”、“一切法無我”
第九章社會影響與歷史地位
一、方以智學術的社會影響
(一)對清代學風的影響
(二)對鄰國的影響
(三)對我國近現代學術的影響
二、方以智學術的歷史評價
(一)方以智思想體系的特點
(二)方以智學術的歷史地位
(三)方以智學術的歷史局限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附錄
方以智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自序
第一章沉淪與裂變
一、破塊啟蒙前的沉沉夜幕
二、“天地遂崩裂”
第二章家世與生平
一、風雨飄搖中的習文蹈武之家
二、坎坷的人生之旅
(一)從“狂生”到“入仕”
(二)從經世到出世
(三)哲魂其萎乎
第三章學術觀與治學精神
一、“源分流一”、“三教歸易”的學術觀
、“函雅故,通古今”的治學原則
三、“尊疑”“求實”的治學精神
四、會通虛實、博約、古今、中外的治學方法論
(一)虛實相濟,以實征虛
(二)由博返約,以約通博
(三)古今相通,以古決今
(四)中外會通,以泰西為郯子
第四章質測之學與通幾之論
一、“質測即藏通幾”,“通幾護質測之窮”
二、質測之學
(一)天文學與輿地學
(二)醫學與藥學
(三)歷算學
(四)物理與化學
三、通幾之論
(一)“《易》者,征天地之幾也”
(二)“氣”論
(三)認知論
(四)方法論
第五章史學與西學
一、“經以窮理,史以征事”
(一)“尚論古今,貴有古今之識”
(二)“經以窮理,史以征事”
一、太西儒來
(一)“相從好問天”
(二)“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
第六章禪學與道學
一、“體無內外,道無彼此”
(一)“參自己本分禪”的禪道論
(二)“但作話會,徒辱家風”的傳釋論
(三)“大海若知足,百川應倒流”的修道觀
(四)以禪歸易的易禪說
二、“寓言之以化執”
(一)以儒解莊的“託孤”說
(二)以避世全天年的“救世”說
(三)以《莊》歸《易》的“化跡”論
第七章考據學與語言學
一、考字須淹貫經史而不限於字書
(一)論文字之重要性
(二)對《說文》之辨正
二、酌今考古以通古音
三、“以音通古義之原”
第八章文學與藝術
一、“道寓於藝”的文藝觀
(一)道藝並重,藝中求道
(二)“文章即性道”
(三)“悼挽鐘譚,追復騷雅”
(四)“詩也者,志也,持也”
二、“一切法無我”的藝術創作論
(一)“面前具足,各冥應其性而已矣”
(二)“頓在漸中”、“一切法無我”
第九章社會影響與歷史地位
一、方以智學術的社會影響
(一)對清代學風的影響
(二)對鄰國的影響
(三)對我國近現代學術的影響
二、方以智學術的歷史評價
(一)方以智思想體系的特點
(二)方以智學術的歷史地位
(三)方以智學術的歷史局限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附錄
方以智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本書實際上是一個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師友們的鼓勵與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當年在南京大學接受任務時,匡老曾當面予以囑咐,並贈《孔子評傳》以鼓勵。後來遷延至於今日,則是蔣廣學先生的寬大與督促。我由衷地感謝他對我行政、教學科研“雙肩挑”之難處的體諒。我還要感謝唐明邦老師為我提供資料和審稿,感謝蕭蓮父老師給我以鼓勵。
我的學生劉澤亮博士幫我把方以智與佛教一節的初稿歸攏,他的夫人吳愛仙則幫我把全部手稿輸入計算機,使我感到了友誼與支持的重要性。
在這本書真正動筆的一年時間內,我的妻子廖銀珍為我做了大量的後勤工作。不僅在生活和身體方面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分擔了我應盡的家務,而且為我創造了安靜的寫作環境,使我在公事之餘能夠舒適地挑燈夜讀,伏案筆耕。所以還要衷心地感謝她。
此外,還有我的研究生尹旦平、白苹、沈洋東等,都為我在校對、做索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是應該感謝的。
如果這本書能夠少留下一些遺憾,我想應該說是由於大家的合力所致,當然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羅 熾
當年在南京大學接受任務時,匡老曾當面予以囑咐,並贈《孔子評傳》以鼓勵。後來遷延至於今日,則是蔣廣學先生的寬大與督促。我由衷地感謝他對我行政、教學科研“雙肩挑”之難處的體諒。我還要感謝唐明邦老師為我提供資料和審稿,感謝蕭蓮父老師給我以鼓勵。
我的學生劉澤亮博士幫我把方以智與佛教一節的初稿歸攏,他的夫人吳愛仙則幫我把全部手稿輸入計算機,使我感到了友誼與支持的重要性。
在這本書真正動筆的一年時間內,我的妻子廖銀珍為我做了大量的後勤工作。不僅在生活和身體方面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分擔了我應盡的家務,而且為我創造了安靜的寫作環境,使我在公事之餘能夠舒適地挑燈夜讀,伏案筆耕。所以還要衷心地感謝她。
此外,還有我的研究生尹旦平、白苹、沈洋東等,都為我在校對、做索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是應該感謝的。
如果這本書能夠少留下一些遺憾,我想應該說是由於大家的合力所致,當然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羅 熾
序言
匡亞明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產生這一奇蹟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孑L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採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歷史事實也反覆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思想並非先驗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這些規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鑑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韓愈說的“行成於思,毀於隨”,列寧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些話,雖所處時代和所持立場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也不同,但就認識論中思與行、理論(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實踐的關係而言,確有相通之處,即都強調思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以“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就是力圖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從思想角度去評述歷史人物,以便對每個傳主在他所處時代的具體情況下,如何在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克服困難,旋展才華,取得成功,做出貢獻,從思想深處洞察其底蘊。歷史上各個時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關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闡述自己思想觀點的論著雖亦不少,但大量的則是其思想既來自實踐(包括對前人、他人實踐經驗的吸取)、又滲透在自己創造性實踐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業績和事功上,而沒有留下論著。另一些人卻只留下著作而無其他功績,對這些人來說,他那些有價值的著作就理所當然地是他的偉大業績和事功。如果論述一個人的思想而不聯繫他的業績(包括著作),必將流於空洞的抽象;同樣,如果只講一個人的具體業績而不結合他的思想活動,又必將成為現象的羅列。評價思想和評價業績,兩者不應偏廢。而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則是經常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強調這個因素,引起人們的正視和反思,正是我們的主旨和目的。當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實踐家,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不同概念,忽視這一點是不對的。《叢書》的重點則是放在兩者的聯繫和結合上。至於如何使兩者很好聯繫和結合而又著意於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種方式表達,則自當由作者根據傳主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從人類歷史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全人類解放和發展有了劃時代的明確方向,學術研究也有了更嚴密的科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這一科學方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聯繫到《叢書》的撰著時,我認為下列幾點應特別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串在馬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線,離開了它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只有切實掌握了客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後者為“求是”,二者相結合,就叫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夸即誣。為了弄清情況,就必須對情況的本質與現象、整體與局部、真與偽、精與粗,作出區別、梳理和取捨,這樣才能掌握情況的實質,達到“實事”的要求;然後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觀臆測的假象,並驗證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類歷史前進方向,是否反映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達到“求是”的要求。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是對每個傳主的功、過、是、非作出公正評價的必要前提。不論古今中外,對歷史人物過高或過低的不公正評價,大都由於未能認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緣故。
二、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了繼承、發展和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要繼承發揚傳主業績和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極因素。凡傳主業績和思想中體現了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造和艱苦奮鬥、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歷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諸方面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並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制獨裁、愚昧落後、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後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我們力求一點一滴、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歷史工程的組成部分。
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是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後者強調一個“爭”字,是表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突出的是統一與和諧,後者突出的是區別與爭論;兩種狀態又統一於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發展提高過程之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體現在撰著評傳時,應從“齊放”和“爭鳴”出發,綜合中外各個時期對有關傳主的不同評價,吸取符合客觀存在的對的東西,摒棄其違反客觀存在的不實的東西,然後創造性地提出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趕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時,對整個《叢書》而言,也有個共性、個性又統一又區別的問題。這就是一方面作者應把“實事求是”、“批判遺產方面,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面,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偉大事業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願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秀學者經長年累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出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出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向和平、發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產生這一奇蹟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孑L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採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歷史事實也反覆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思想並非先驗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這些規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鑑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韓愈說的“行成於思,毀於隨”,列寧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些話,雖所處時代和所持立場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也不同,但就認識論中思與行、理論(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實踐的關係而言,確有相通之處,即都強調思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以“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就是力圖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從思想角度去評述歷史人物,以便對每個傳主在他所處時代的具體情況下,如何在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克服困難,旋展才華,取得成功,做出貢獻,從思想深處洞察其底蘊。歷史上各個時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關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闡述自己思想觀點的論著雖亦不少,但大量的則是其思想既來自實踐(包括對前人、他人實踐經驗的吸取)、又滲透在自己創造性實踐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業績和事功上,而沒有留下論著。另一些人卻只留下著作而無其他功績,對這些人來說,他那些有價值的著作就理所當然地是他的偉大業績和事功。如果論述一個人的思想而不聯繫他的業績(包括著作),必將流於空洞的抽象;同樣,如果只講一個人的具體業績而不結合他的思想活動,又必將成為現象的羅列。評價思想和評價業績,兩者不應偏廢。而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則是經常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強調這個因素,引起人們的正視和反思,正是我們的主旨和目的。當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實踐家,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不同概念,忽視這一點是不對的。《叢書》的重點則是放在兩者的聯繫和結合上。至於如何使兩者很好聯繫和結合而又著意於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種方式表達,則自當由作者根據傳主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從人類歷史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不僅全人類解放和發展有了劃時代的明確方向,學術研究也有了更嚴密的科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這一科學方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別是聯繫到《叢書》的撰著時,我認為下列幾點應特別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串在馬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線,離開了它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只有切實掌握了客觀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後者為“求是”,二者相結合,就叫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夸即誣。為了弄清情況,就必須對情況的本質與現象、整體與局部、真與偽、精與粗,作出區別、梳理和取捨,這樣才能掌握情況的實質,達到“實事”的要求;然後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觀臆測的假象,並驗證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類歷史前進方向,是否反映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達到“求是”的要求。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是對每個傳主的功、過、是、非作出公正評價的必要前提。不論古今中外,對歷史人物過高或過低的不公正評價,大都由於未能認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緣故。
二、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了繼承、發展和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要繼承發揚傳主業績和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極因素。凡傳主業績和思想中體現了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造和艱苦奮鬥、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歷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諸方面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並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制獨裁、愚昧落後、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後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我們力求一點一滴、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歷史工程的組成部分。
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是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後者強調一個“爭”字,是表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突出的是統一與和諧,後者突出的是區別與爭論;兩種狀態又統一於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發展提高過程之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體現在撰著評傳時,應從“齊放”和“爭鳴”出發,綜合中外各個時期對有關傳主的不同評價,吸取符合客觀存在的對的東西,摒棄其違反客觀存在的不實的東西,然後創造性地提出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趕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時,對整個《叢書》而言,也有個共性、個性又統一又區別的問題。這就是一方面作者應把“實事求是”、“批判遺產方面,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面,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偉大事業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願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秀學者經長年累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出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出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向和平、發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