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全三冊)》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葛兆光。
基本介紹
- 作者:葛兆光
- ISBN:9787309029925
- 頁數:1226
- 定價:60.00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12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導論(上)
引言思想史的寫作
第一節 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
關於中國思想史敘述與解釋的習慣——對“經典話語系統”中的思想史寫法的三個疑問——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一一思想史的基盤或底線:長時段——文獻資料範圍的拓展與使用方法——重寫思想史的前景與困境
第二節 知識史與思想史
學術與思想:近年來學界的一個爭論話題——思想史的知識源頭與背景:以數術史與經學史為例——知識的變動與思想的變動之間——知識影響思想的一些歷史例證——對歷史的體驗和理解——關於這一想法的來歷
第三節 “道”或“終極依據”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馬王堆帛畫的聯想——探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歷史源頭處——天經地義:天不變道亦不變——天人合一:不僅僅是環境保護或親近自然的口號——天崩地裂:終極依據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變局——處處碰著它:朱熹直覺中領悟到的終極依據
第四節 連續性:思路、章節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種寫法——歷史的連續性與福科的疑問——連續性追尋的三種思路一教科書模式與章節的割裂——思想史連續性的三種類型——對一個思想命題的不斷解釋——脫魅或理性的排斥,斷裂中的連續——對外來思想的回應中重新發掘和解釋思想傳統中的資源——個人性寫作與重寫思想史的想法
導論(下)
續思想史的寫法
至今思想史仍難以把握:中心清楚而敘述的邊界模糊——與宗教史、學術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之間的關係——哲學史與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幾個問題——一切尚無明確的答案
第一節 無畫處皆是畫
第二節 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
第三節 思想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
第四節 從“六經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後現歷史學
《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目錄:
第一編
引言遙遠的古代
第一節 重構上古思想世界:傳統文獻、現代理論以及考古發現
大同世界:天下、領袖、村落——回溯式的想像——把時間距離轉
化為空間差異:人類學家關於“人類出於同源”的普遍主義觀念——神秘力量、分類秩序、技術權威——我的三個疑問——過去對考古資料的一般理解——對生命來源的好奇、死後世界的敬畏、美感的追求與用符號表達記錄與交流——良渚玉琮、濮陽龍虎、凌家灘玉龜玉版的思想史意義
第二節 卜辭中所見的殷人觀念系統
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祖靈崇拜觀念及其與世俗權力系統的匹配——祭祀與占卜儀式中所表現的知識系統的整合——思想世界中的三種基本知識
第三節 周代殘存文獻與銅器銘文中所見的思想演進
第四節 作為思想史的漢字
第五節 後世思想史的背景:儀式、象徵與數位化的
第二編
引言 所謂“軸心時代”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代的一般知識與思想
第二節 “士”的崛起與思想變異
第三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1):儒
第四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2):墨
第五節 思想傳統的延續與更新(3):道
第六節 戰國時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識:方術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1):宇宙時空
第八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2):社會秩序
第九節 百家爭鳴與三種話題(3):個人存在
第十節 語言與世界:戰國時代的名辨之學
第三編
引言 百家爭鳴的尾聲與中國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節 秦漢時代的普遍知識背景與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節 哲理的綜合:從《呂氏春秋》到時《淮南子》
第三節 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從《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節 經與緯:一般知識與精英思想的互動及其結果
第四編
引言 異域之風
第一節 漢晉之間:固有思想與學術的演變
第二節 玄意幽遠:三世紀思想史的轉折
第三節 清整道教:關於道教思想、知識與技術的宗教化過程
第四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五節 佛教東傳及其思想史意義(續)
第六節 佛教征服中國?
第七節 目錄、類書和經典註疏中所見七世紀中國知識與思想世界的輪廓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中國思想史: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目錄:
第一編
引言 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
“奉天承運”與王朝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獲得途徑——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的真正實現——統一的國家有了統一的思想與文化——考試的意義:作為背誦與記憶的知識一一承平的時代與平庸的思想——社會生活風氣的影響——整個思想世界沒有療救的藥方
第一節 盛世的平庸:八世紀上半葉的知識與思想狀況
經歷了思想與秩序的雙重危機之後——八世紀初的中國官方重建思想與秩序傳統的願望:開元禮、曆法、封禪與祭孔——失去了洞察力與診斷力的知識與思想世界——知識的教條與簡化——教育與考試中的導向——類書、禮儀範本和書信範文背後的思想史意味——思想趨向裝飾與表面:從貴族的知識獨占到士民的文化普及——禮法為基礎的生活模式和傳統理念的崩潰……
第二節 理論興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上)
第三節 禪宗的勝利與佛教的失敗: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中)
第四節 語言與意義:八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的轉型(下)
第五節 重建國家權威與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紀之間思想史的再認識
第六節 會昌滅佛與九世紀的道教
第二編
引言 理學誕生前夜的中國
第一節 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
第二節 理學的延續:朱陸之辨及其周邊
第三節 國家與士紳雙重支持下的文明擴張:宋代中國生活倫理同一性的確立
第四節 從元到明: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一般狀況
第五節 再起波瀾:王學的崛起及其意義
第三編
引言:從“天下”到“萬國”: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
第一節 天崩地裂(上):當中國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學
第二節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國所繪世界地圖中的“天下”、“中國”、“四夷”
第三節 考據學的興起:十七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末知識與思想世界的狀況
第四節 重建知識世界的嘗試:十八、十九世紀之際考據學的轉向
第五節 西洋新知的進入: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知識世界的變遷
第六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一):經學
第七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二):諸子之學
第八節 晚清對中國傳統資源的重新發現和詮釋(三):佛學
第九節 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
徵引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