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鉤沉》體現出的思想觀,概括起來說便是:一條原則,兩種內容,三項要求。後者主要是從方法和方法論上講的。簡述如下:一、原則:歷史和邏輯相結合。二、內容:精英思想與平民思想。三、三學、三義、三難。思想史研究,關注的是思想發生髮展的歷史。其中既包含了對思想內容的探索與詮釋,同時也強調對不同時期思想演變的規律的把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思想史鉤沉
- 作者:麻天祥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20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477372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思想不是個人的孤獨發明,而具有群體性。它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凝結而成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它既是現實的,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又是超前的,甚至是超現實的超前覺悟和終極依託。因此也可以說,思想是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以及自然與社會關係,既天人關係的認知、思考與詮釋,是對存在與理性關係的認知、思考與詮釋。正式思想強有力的內在呼喚,把無計其數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超越血緣和地理環境的文化的共同體。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論語》《莊子》《金剛經》三寶——三教互補、合一的系統思維
第一節 思想的神話語境與數字語境
一 創世與感生——天祖聖合一的神話語境
二 陰陽、五行、八卦——早期宇宙模式的數字語境
第二節 百家爭鳴——中國思想的源頭活水
第三節 體用一如,活在當下——中國思想的總體特徵
一 天、道、性為本體的無神論或自然神論
二 即體即用的體用論
三 心統萬物的心性論
四 此岸即彼岸的境界觀
第二章 內聖外王——儒者的主體意識
第一節天人合一、心統萬物的儒家思想
第二節第二節 以德配天,修己安人——儒家思想之原創
第三節 性理之學——從復性到理欲之辨
第四節 偽經、改制、大同——儒家思想的近代轉型
第三章 清靜無為——道家的生命關懷
第一節 外生死,貴虛靜——老莊的反動之道
第二節 治尚無為與長生久視——黃老思想
第三節從外丹到內丹
第四節第四章 緣起性空與真常唯心——佛教的覺悟之路
第一節 因緣生法,萬法唯心的佛教思想
一 緣生論與實相論
二 因果論與條件論
三 虛無與相對
四“不可說”與“說不可”
第二節 般若性空與涅實相
一 從“格義”到“得意”
二 非有非無——僧肇的“不真空論”及對六家七宗的批判
三 覺性與心性——實相無相的涅佛性論
第三節《壇經》思想——大眾化的莊老哲學
一“見性成佛”的心性學說
二 離念、離相,超二元對立的否定性思維
三 禪定分途
第四節 御選語錄——雍正對禪學的總結
第五節 因明——佛家的邏輯學
第五章創變中的民國學術
第六章第一節 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的潛變
第二節 中西文化的互補與趨同
第三節 價值合理性與功用合理性的衝突與滲透
第四節 文化移植中的橘枳之變
第六章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明德)
第一節 烏鳥私情——中國人孝的觀念
第二節 捨生取義與淡泊生死——中國人的生死觀念
第三節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國人的使命觀與憂患意識
第四節 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中國人的因果觀念
第七章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性情)
第一節 平常心是道——中國人的心性論
第二節 人皆聖人,一闡提有佛性——中國人的人性論
第三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中國傳統愛情觀
書後
圖書序言
前言
幼喜讀書,諸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李斯的《諫逐客書》之類,多能暗誦,不僅因為文辭優美,讀之琅琅上口,總覺得作者如椽之筆,力透紙背,冥冥中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發揮著強大無比的力量,誘掖、引導兒時的我前進、向上。日後更知道,湯用彤先生三歲起,便隨父背誦《桃花扇》的“哀江南賦”,並成為傳承之家風。其實,這種能夠開啟愚蒙,催人向上,吸引人不自覺地隨之前行的東西就是思想。
有人界定“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並不準確。這只是一個類概念,而沒有反映出種差。應當看到,人不僅具有社會行為,更占有思想和情感的世界。人不僅有可見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有一個“在而無形”並具有主宰作用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說“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就人類的本質而言,聽命的不是外部的環境,而是它自身的觀念;唯一要服從的是它內在的原則和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才是人類真正的上帝!
古人云“心之官則思”,“行成於思”,“三思而後行”,“學而不思則罔”等等,意思就是說,人是有思想的,並且強調思想對行為的指導或者決定作用。在人類歷史上,思想是蒙昧時代的火炬,是古代社會的燈燭,也是現代文明的嚮導。
當然,思想不是個人的孤獨發明,而具有群體性。它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凝結而成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它既是現實的,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又是超前的,甚至是超現實的超前覺悟和終極依託。因此也可以說,思想是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以及自然與社會關係,即天人關係的認知、思考與詮釋,是對存在與理性關係的認知、思考與詮釋。正是思想強有力的內在呼喚,把無計其數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超越血緣和地理環境的文化的共同體。
中國亦如是!
中國思想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已經形成,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而有新思。其特質在於:既重視規範和秩序的建設,又重視個人的自在與超越追求;自強不息,兼包並容;內聖外王,博施濟眾;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既有對有限的現實關懷,又有對無限的期盼和不懈追求。毫無疑問,中國思想是世界思想文化之寶庫。然而,近代以來,時至今日,中國思想備受責難,屢屢遭受鞭笞與排撻,乃至於不少人丟棄了傳統,又不知新思想為何物,而迷失做人的根本,因此不能不為之扼腕。而在經濟發展之今日,物質第一,個人利益第一,以金錢為導向的風氣,瀰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神聖被褻瀆,心性在迷茫,道德也隨著風氣的改變而發生畸變。血腥味、情色味、江湖幫會味、低俗惡俗味,浸漬、齧噬著社會肌體和人們的思想。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情何以堪!
數年前,適逢其會,上海出版界的一位朋友猥自枉屈,不厭其煩,多次邀約撰寫中國思想史書,意在恢弘傳統,增益時風;我也想開闢一條新的路徑,在新時期為往聖之學添薪助火。其間,《史學月刊》李振宏主編約談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問題,更讓我躍躍欲試,把潛移默化積累起來的心得一吐為快,進一步促成這本小書的問世。其中部分工作是輕車熟路,部分內容則包含有探索性的嘗試。雖然竭盡綿薄,終難免不盡如人意之憾。不期即將付梓,卻無疾而終,雖有補償,然失之東隅,總懷耿耿,但些許的自信還是留給我一種成功的期待。或許是天遂人願,其實是心有靈犀,是精英文化造就的文化精英對中國思想繼往開來的情有獨鐘。癸巳入秋,雲淡天和,當我還在奔波的路途,剛剛入住北京大學博雅酒店的時候,得大象出版社特約編輯謝景和先生之眷顧,給予拙著極高的評價,並安排出版發行。收之桑榆,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付梓之前,向大象出版社,向謝景和先生,也向老友盧海山先生專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