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陋習

中國式陋習

中國式陋習是指存在於中國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如隨意橫穿馬路、踐踏草坪,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亂扔垃圾、不排隊等現象。這些現象的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卻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形象有著破壞性影響。2012年10月,“湊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與此同時,與其性質類似的其他現象也逐漸引起大家的議論和反思,關於道德、形象和社會環境的討論也在各個領域展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陋習
  • 外文名:bad habits
  • 形式:中國古代一種醜陋的壞習慣
基本現象,心態分析,解決方法,理性對待,

基本現象

中國式過馬路”一詞是網友對集體闖紅燈現象的調侃,“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只要我們大家一起過馬路,就沒有車敢撞我們”。
“這樣的場景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只要是有了‘帶頭大哥’,大家就可以過馬路了。”網友“娜時花開”說,紅燈行,綠燈更行!“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典型的“隨大流”現象。
這樣的陋習還有很多:在遇到紅燈或者擁堵時,經常發現只要有車占用非機動車道或者對側車道朝前擠,立馬就會有更多的車輛跟過來,造成更大程度的擁堵;本來沒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從上面走,立馬就會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條路來……有網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併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
很多時候,不管有意無意,各種隨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種自然選擇。

心態分析

諸如“中國式過馬路”式的陋習反映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有種“從眾心態”,覺得別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話就是傻,“隨大流”最終造成了紅綠燈形同虛設。一些人規則意識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種從眾心理,即便違法也心懷僥倖,只希望別人做到,對自己則挽開一面。
大聲喧譁大聲喧譁
某些人在馬路上違反規則之後,會獲得相應的利益,比如插隊走得快了,另外一些人不由自主受其影響,也就同樣去違反規則。有不當行為獲利的榜樣,那么其他人也就照辦了。
中國式”陋習中蘊含著一種“成長的煩惱”心態,自己開車時責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時責怪開車的;開車時總是很討厭行人闖紅燈,自己走路時卻很討厭汽車為什麼不讓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兒時討厭媽媽的管束,等當了媽媽,又討厭女兒的叛逆。站在自己的立場,總是別人的錯。
許多人的“從眾”源於“鴕鳥心態”。在東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錯誤,是因為怕別人瞧不起,丟臉,尤其在熟人面前。這種心態在熟人社會中運作良好,因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彼此看到對方表現,彼此監督。然而,在馬路上,明顯是一種生人社會,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錯誤,一走了之,誰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錯誤。
種種“中國式”陋習和我們的規則意識、從眾心理、環境影響、習慣養成都有關係,我們從小偏重於巨觀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強調得太少。

解決方法

由“中國式過馬路”引起的討論正在網際網路上持續發酵,許多網友由此及彼地開始檢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錯誤”,齊聲向“中國式”陋習說不。
亂扔垃圾亂扔垃圾
法規是一定要遵守的,不講規矩,只言利害,甚至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或者自己的小方便,就毫無顧忌,拋棄規則,最終造成的一定是大不便、大麻煩。
維護良好的公序良俗,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中國式過馬路”是社會生態的一個縮影,當我們在埋怨別人素質不高時,也應該想像自己是否也有某些行為被別人埋怨素質不高,每一人文明的中國人才構成一個文明的中國。
我們的心應當安靜下來,但願我開車時不要再討厭行人,走路時也不要討厭汽車。

理性對待

“中國式過馬路”之所以能形成新聞效應,關鍵就在“中國式”三個字,雖然讀來詼諧,但如此的“中國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
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確實是現實存在的頑疾,暴露了國人在遵守規則方面的不足。可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有時也是一種無奈。通行區域規劃不科學、綠燈時間過短、人車關係處理失衡等現實問題,往往也使行人按照規則劃定的時空難以順利過馬路,甚至還可能面臨危險。
給闖紅燈現象貼上“中國式”的標籤,可以引起國人的重視和思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近10年間,國內的公眾情緒力量悄然興起,並且難以遏制地呈噴涌趨勢發展,成為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無奈的紅燈無奈的紅燈
中國的確需要越來越多的聲音,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批判。中國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柏楊,對國民素質的“醜陋面”進行批判。但這並不意味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就是中國人所獨有,“烏合之眾”也並非“中國特色”。
我們不能借著插科打諢的口吻,將所有“中國式陋習”簡單歸咎為國民劣根性上。如果僅僅熱衷於討論“中國式”的噱頭,以道德與法律高地自居,指責國人“素質差”,而忽視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背後的反思,那就本末倒置,譁眾取寵了。
事實上,破解“中國式過馬路”,不只是公民素質問題,還是一道社會管理難題。“中國式”討論的最大價值,莫過於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推動文明意識的覺醒,來促進社會管理的不斷完備,讓“中國式”的標籤不再淪為中國問題的代名詞,而是越來越彰顯一個大國風範和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