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使用手冊》是2010年廣東經濟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仕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式管理使用手冊
- 作者:曾仕強
- ISBN:9787545404081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10-3-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中國人工作的原則,分析起來不外乎“流汗不流血”、 “做事不坐牢”、 “賣力不賣命”以及“爭氣不爭功”。
中國人的溝通相當特別,絕對不是“我有話要說”或者“有話直說”就可以奏效的。
中國人溝通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話不一定說出來;二是說出來可能含含糊糊;三是就算說出來相當肯定,也不一定是真的。
由於中國人擅長“不明言”,加上“中國話實在不容易聽”,因此中國話常常不能用聽的,而應該用看的。 “看他說些什麼”、 “看他怎么說”,乃是中國人常用的法寶。
世間的事情,完全“可”與“不可”的並不多,反而多半是“無可無不可”的“兩可”。在某種情況之下“可”,換成某種事情卻又“不可”,這才是事實。
中國人主張“在圓滿中分是非”,不是“沒有是非”,而是“又有是非,又能彼此都有面子”。
凌亂在管理上的運用,其實正是“情的交流”。中國人請求“情、理、法”,固然以“理”為重心,卻巧妙的以“情”為先。人我之間用“情”做橋樑,溝通、協調起來,心意容易相通,連帶的相當凌亂。
中國人的本質在“堅持原則”,一切本著“原則”而行,不可離“經”。不過,我們知道堅持原則可能引起別人的不悅,甚至因而得罪人。所以我們在“堅持原則”之前,特別加上四個字,那就是“廣結善緣”。用廣結善緣來堅持原則,才是真正的“權不離經”。
作者簡介
曾仕強,教授 中國式管理之父,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培訓大師。研究中國管理哲學近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曾任大學校長、教授多年,並長期擔任企業經營顧問、高級培訓師。現任時代光華公司特聘高級培訓師。被譽為中國式管理大師、最受企業界歡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重要著作有: 《中國式團隊》、 《圓通的人際關係》、 《在中國如何當領導》、 《管理的真相》、 《從管人到安人》、 《中道管理》等。
圖書目錄
再版序言
首版序言
前言 中國人的管理行為特性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和諧絕非討好
看開而非看破
圓通絕非圓滑
尊重而不盲從
第二章 工作的原則
流汗不流血
做事不坐牢
賣力不賣命
爭氣不爭功
第三章 溝通的現象
先說往往先死
不說也是會死
最好說到不死
行勝過語言
第四章 溝通的真諦
三大特色
上下界限
要用看的
不說好話
第五章 人我的分寸
弄清楚對方是誰
小心才不會上當
凡事求自己合理
當心“程咬金”系統
第六章 兩可的拿捏
錯的罵,對的也要罵
聽的罵,不聽的也罵
不讓不好,讓也不好
自己應該合理堅持
第七章 是非的判斷
是非很難分辨
怎么說都有理
讓制度背黑鍋
圓滿中分是非
第八章 凌亂的秩序
亂中才能看出理來
凌亂正是情的交流
不明言啟發有心人
部屬應該適時請示
第九章 會商的技巧
會而不議
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
由情人理
第十章 合理的兼顧
好不好都犯忌
聽不聽都可以
找不找都不行
罰不罰都有理
結語 中國人的包裝哲學
序言
自從《管理思維》一書推出以來,看過的朋友,都在熱烈討論一分法、二分法和三分法的思慮方式。愈有實際經驗的人士,愈討論得深入而有趣。初步的結論是“用三分法來思考、用二分法做決定、用一分法來執行”,果然深得其中的奧妙。
三分法看起來簡單,套用起來卻相當困難。很多人到了緊要關頭,好像都跳不出二分法的陷阱。一不小心,就陷入二分法,弄得自己懊惱、後悔不已。
思維的表現,其實是管理行為。有什麼樣的想法,自然產生什麼樣的行為。我們透過哈佛大學研究出來的個案研討法,把常見的管理行為加以分析和探討,整理成這一本書。大家以此為鏡,再和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對照調整,反應普遍十分良好,認為很有幫助。
我們的管理行為,由於用之日久,反而不容易覺察。加上人在廬山,往往不知廬山真面目,因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解,增加很多溝通、協調的困難。對這些管理行為,經過深入分析和比較之後,腦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一旦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很快就能抓住要害和關鍵,可以輕鬆愉快地加以化解。
管理行為,如果牽連到管理者的性格,那就很不容易改變。但是,經過長期的考察,我們發現,就算不一樣的性格,只要細心比較,明白其利害得失,大多會自動調整,表現出合適的管理行為。
把這一本書裝在自己的腦海里,好像把水裝在蓄水池裡面一樣。只要遇見類似的狀況,把水龍頭打開,水就自然流出來,可以及時套用。
廣東經濟出版社和時代光華公司聯合推出本書的新版珍藏本,在封面和編排方面都十分費心,特此敬申謝忱,並請各界先進朋友,持續不吝指教為幸。
文摘
1.個案中這一類打斷正常工作的現象,都稱為事故。事故可以分成傷害事故及非傷害事故兩大類。
傷害事故又可以細分為被撞擊、墜落、跌倒、捲入、呼吸中毒、扭傷、碰傷、觸電、灼傷、燙傷,都是可能引起流血或致命的意外。
中國人十分清楚“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道理,深知一切都是“不一定”的,亦即多少帶有一些“風險性”,因此至聖如孔子,也不反對傳統的祖先崇拜。
王董事長選好良辰吉時,以虔誠的祭拜來祈求開工大吉,便是為了滿足員工“求安”心理的需要。至於第二天馬上有人發生事故,並非由於神不保佑,而是他自己不小心。
一般公司行號,大多舉行某些儀式,其用意和祭拜大致相同。如果完全不加以理會,員工遇到什麼意外災害,就會怨責公司不重視員工的安全,什麼儀式都不舉行。2.作業員在工廠摔了一跤,旁邊的同事為什麼笑他?難道號稱最有人情味、最重視良心的中國人已經變了?變得絲毫沒有人情味?變得根本沒有良心?
答案顯然不是如此。同事笑他倒霉,罵他活該,基本上都和人情味或良心扯不上關係。真正的用意,則是“不小心”這一句話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中國人和西方人所追求的方向,並不相同。
西方人向外,儘量向外覓求。
遇到有人摔跤,立即探究原因,他為什麼會摔跤?是因為地面有油?有障礙物?有工具?或者凹凸不平?為什麼會這樣?
這種精神,便是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
我們是內向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心中,所以不假外求。
有人摔跤,最直接的反應是“為什麼不小心”?一個人只要處處小心,時時謹慎,就不會發生事故。
這種精神,叫做“反求諸己”,乃是自己負責的修己精神。
金融機構掛上紅布條,紅底白字顯得十分醒目:“錢財露白,危險就來。”我們知道壞人很多,抓也抓不完,乾脆自行當心,以求自保。
家中小孩與同伴打架,傷痕累累。家長先為他療傷止痛,平靜下來,照樣會嘲笑他:“既然打不過人家,就不要打,弄得自己傷痕累累,好看嗎?”
這便是告誡他,要求別人不打自己,比較難。看看自己打不過人家,就想辦法不打,總歸比較容易。
現代化中國公司,雄偉的建築物,亮麗的用具,舒適的空調,依然擺脫不掉神壇的設定。關公遠渡重洋,到美國的華人公司坐鎮,主要在求員工內心的安寧。
向外求取原因,目的在改善不安全的環境和不完全的動作。向內尋找原因,目的在修治自己的粗心大意與心浮氣躁。
3.現代中國人,最好內外兼顧,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流汗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