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鄙視鏈是指:相親過程中本地人瞧不上外地人,有北京戶口的瞧不上沒戶口的,三環有房的瞧不上五環“郊區”的等這一層層分級的鏈條。
媒體總結出的一條“中國式相親鄙視鏈”火了。針對這裡現象網上出現不同的態度,一種聲音認為這是一種誠實、誠意度非常高的表現;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兩個家庭的強勢聯姻可能會犧牲或淡化掉兩個人感情;也有人稱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加碼會幸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相親鄙視鏈
- 出現人群:相親人群
- 分類:社會現象
- 地點:北京
時代背景,爭議內容,照片,戶籍,屬相,網友言論,
時代背景
從父母做主、媒人牽線的傳統社會開始,相親及其所期許的婚姻,往往更看重“利益的同盟”多於“愛情的結合”。讓人困惑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反“封建婚姻”的婚姻法運動開始,強調“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倡導自由戀愛的主張多年來早已獲得廣泛認可,婚姻歸根到底是子女的事,應該讓子女來選擇並為之負責的信念也日益深入——為何這種子女不在,父母忙活的相親角近年來越發火熱了?就算相親角的大爺大媽也贊同婚姻最終取決子女的意志,但這種操勞子女婚姻,替子女考慮並挑選婚姻對象的做法,是否也太過插足子女的獨立生活了?
僅用父輩的壓迫、代際差異、“傳統”、“落後”來解讀這種“插足”未必合宜。倘若我們將這種現象視為當代年輕人“婚姻自主權”的喪失的話,須知這種喪失往往並非單純“父母-子女”代際權力較量的結果:父母基於傳統觀念,期望子女早日成婚延續後代固然會給下一代造成極大的壓力,但年輕一代本身的生活壓力、經濟需要和情感訴求也使其不得不不情願地接受或尋求父母的“幫忙”。張豐在新京報書評周刊登載的《中國式相親鄙視鏈:不是人之常情,是一種病》一文中,對“父母代勞”做了一種最直觀易懂的解釋:對身處後工業時代的青年而言,光是為了生存的工作便付出了大部分時間,在工作忙碌的前提下,影視、遊戲往往又占據一部分精力——他們既沒有時間,也缺乏途徑去找尋戀愛對象並維繫親密關係;在此背景下,父母的出面和操勞便不難理解。
折射出“父母插足”更根本的原因:若年輕人還在為生存奔波,尚不具備對自己人生的徹底自主,婚姻自主權的掌握談何容易?正如閻雲翔在提出中國“新家庭主義”時的洞見:巨大的生活、工作壓力與對人脈、住房的需求,使80後、90後不得不在婚嫁、工作方面繼續尋求父母的支持。這一方面擴大了父母在子女婚姻選擇的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使子女在做出婚姻決定時不得不考慮兩個家庭父輩的背景、階層與財力。越來越熱鬧的相親角,既折射了年輕一代在“自由戀愛”上遭遇的阻力和困難,也暗示了在現代中國,社會中婚姻依然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庭的事。
爭議內容
照片
照片是極少見到的。一如相親條件里對性格、人品、身高、長相、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描述,對自己兒女通通都是“帥男”、“美女”,對對方則永遠是籠統地要求“人品好”、“溫柔大方”。
戶籍
戶籍和地域間的相互踩踏在相親角展現得尤為赤裸淋漓。在相親角的老北京們眼中,京籍和京戶有著天壤之別,就像清朝的鑲黃旗和正黃旗之分一樣。雖然二者都享受著北京戶口應有的一切待遇,但京籍才是身份證110開頭的正宗北京人,京戶再怎么努力也是外地人,有著地域、口音、生活習慣、婚嫁習俗、過年探親的懸殊之分。
活躍在相親角的老人們,識別戶口和身份的嗅覺極其敏銳。這些城裡的老北京總能在三言兩語間準確地辨別出京外口音。即便京郊人或外地人講溜了國語、吃透了兒化音,也糊弄不了他們。
屬相
在相親角,其他十一生肖永遠凌駕於羊之上。由於不少大爺大媽對“十羊九不全”的民間說法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屬羊的人(尤其是女性)命不好,不是中途喪偶,就是沒兒沒女,即便其他條件再合適,只要屬羊,也一律不考慮。
網友言論
@婉婉不怕改變 : 看來以後拒絕相親 可以不先說自己160不到了 直接說屬羊。
@瑪格麗特-王 :屬羊那一屆的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哈佛牛津劍橋耶魯,哭暈在洗手間~
@鳳凰網 : 這是玩企業併購呢?
@淚雨兒 : 結婚二十年,深深覺得門當戶對是有道理的,不單是夫妻兩個人層次要相當,就連家庭也是,並不是簡單的學識職業錢財之類相當,而是世界觀,興趣愛好可以不同,但對人對物對世界的看法一定要大致相同,包括兩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生活理念的培養。不然,真的很難求同存異。當然,地域歧視是不贊成的。
@肖鋒:【北京相親鄙視鏈】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比如燕郊),城六區房主看不起郊區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環數低的看不起環數高的,學區房的看不起非學區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住樓房的看不起住平房的,沒拆遷的看不起拆遷分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兩居室的……
@原博文名波山浪蜂 : 多令人傷感的相親"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