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正步

中國式正步

解放軍目前的正步規範姿勢,是蕭克將軍親自製定的。1950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軍隊要統一指揮、統一制度、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的要求,時任軍訓部部長的蕭克組織有關人員著手編寫紀律、內務、佇列三大條令。三大條令得以頒發執行,為我軍正規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不過,1950年建國一周年國慶閱兵時,閱兵部隊的動作仍然同開國大典時一樣。直到1951年國慶閱兵,正步的基本動作才開始使用。

中央軍委研究認為,蘇式正步不適合中國軍人,最後決定放棄蘇式正步,採用劉伯承司令員親手制定的步兵操典。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軍正步為模板,並借鑑蘇聯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將步幅調整適合中國人的體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正步
  • 外文名:Chinese-style goose
  • 來源:蕭克將軍親自製定
  • 正式使用時間:1951年國慶閱兵
正步來源,科學訓練,訓練軼事,

正步來源

解放軍目前的正步規範姿勢,是蕭克將軍親自製定的。1950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軍隊要統一指揮、統一制度、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的要求,時任軍訓部部長的蕭克組織有關人員著手編寫紀律、內務、佇列三大條令。三大條令得以頒發執行,為我軍正規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不過,1950年建國一周年國慶閱兵時,閱兵部隊的動作仍然同開國大典時一樣。直到1951年國慶閱兵,正步的基本動作才開始使用。
中央軍委研究認為,蘇式正步不適合中國軍人,最後決定放棄蘇式正步,採用劉伯承司令員親手制定的步兵操典。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軍正步為模板,並借鑑蘇聯的經驗,加以改動,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擺動,將步幅調整適合中國人的體型。

科學訓練

為了練好正步走,孫國楨和同事創造了兩個分解動作,即“一步一動”、“一步兩動”,主要練習踢腿、擺臂動作的規範,以及踢腿與擺臂動作的配合、協調。
分解有分解的好處,便於發現和糾正單兵的痼癖動作。但分解動作練多了,用佇列訓練的行話說“拔慢步”拔多了,新問題也來了。“拔慢步”拔得越多,有些學員就越不會走,因為腿變硬了;而且“拔慢步”解決不了重心前移,步幅會打折扣。更要命的是,隊伍合練難度更大。
走在方隊中,有一個人重心不穩、耐力不長、姿勢保持不好,整個橫排就很難保持在一條線上,整個縱隊也容易走得起伏不定。這一來就難達到規範要求:橫排,像門板一樣平穩前移;縱隊,像所有人穿在一條線上;方隊,各條對角線和斜線保持像刀切割一樣的線。
學員的訓練負擔和煩惱,引發了孫國楨的思考和探索:用什麼訓練方法才能解決好重心前移、重心平穩、重心保持在一條線上的問題?這是孫國楨一輩子從事佇列訓練都在探索的問題。
全國女子跳高冠軍鄭風榮的跳高動作給了他啟發:動作協調,助跑有力,通過增加蹬力和反作用力,跳得就高。這是人體生理結構和運動規律決定的。這啟發了孫國楨:應該把佇列訓練和人體科學聯繫起來,把佇列訓練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這成了他訓練中的重要一招。

訓練軼事

當時,受閱部隊在天壇的訓練,還有好多小插曲。孫國楨他們發明了“小棍標量訓練法”。訓練時,方隊的教練員每人手中提個直棍,75厘米長,既用來量步幅的大小,也用來量踢腳的高低。一橫排,20個人一齊踢出腿,一個一個量過去,前面的量著,後面的不能動。民眾看了,小聲議論:“解放軍還讓戰士罰站呀。”訓練中上操下操,見教練員手中都拿個小棍,老大爺、老大媽們又議論了:“怎么那個解放軍還打人啊?”為了不讓民眾誤會,孫國楨他們想出辦法,讓教練班長們把小棍捆成一捆,到了訓練場上再分發,但民眾還會誤解。乾脆,撤掉小棍,每人發把米尺,這下老大爺、老大娘們看明白了,恍然大悟道:“走路還用尺量,難怪解放軍的隊伍這么整齊。”
孫國楨老人感慨地對我們說,回想起來,新中國建立初期,基層人民民眾覺悟都很高,他們關心我們的訓練,他們的議論,甚至批評,體現了關心部隊、關心國家大事。而我們在公開環境中訓練,對文明帶兵、文明訓練、科學訓練的要求也就特別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