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其前身為建築工程部建築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室,擁有一批國內知名的地基基礎工程專家和學者,數十年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在行業內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在黃強、黃熙齡、劉金礪等老所長的帶領下,地基基礎研究所經歷了發展初期階段、蓬勃發展階段和轉制改革發展階段,為中國建築業和岩土工程行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
  • 外文名:Foundation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of CABR
  • 成立時間:1956年
  • 員工數:617人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30號
單位簡介,歷任所長,發展歷程,研究領域,獲獎情況,

單位簡介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30號,主要業務是面向全國的工程建設、城市建設、村鎮建設中的各類岩土工程,以建築工程的地基基礎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科學研究、標準規範編制、技術開發、諮詢服務、工程勘察、專業工程設計、施工承包以及工程檢測、監測等。目前是中國建築學會地基基礎分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分會樁基礎專業委員會、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地基基礎委員會掛靠單位,同時還是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勘察分會、中國深基礎協會等15家學會、協會的常務理事、理事單位。1956年成立至今,地基基礎研究所主持和參加編寫修訂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建築樁基技術規範》、《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範》等1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規範。擁有員工617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員工25人,副高級職稱員工51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學歷員工41人,碩士學歷員工73人,本科學歷員工151人。

歷任所長

歷任所長
任職時間
黃強
1956-1975
1975-1987
1987-1998
1998-2009
高文生
2009至今

發展歷程

1956年,建築工程部建築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室(地基基礎研究所前身)成立。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為解決西北地區建設中的濕陷性黃土地基問題,地基基礎研究室通過大量調查研究試驗,將我國黃土劃分為自重濕陷與非自重濕陷兩大類,並首次提出黃土的濕陷起始壓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和處理,為我國黃土地區的建設節省了大量資金。
20世紀60年代,針對我國沿海軟土地基房屋變形問題,地基基礎研究室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試驗研究,並結合沿海軟土的高結構性和壓縮性特點,提出控制地基壓力和建築物長、高比等措施,減小地基差異沉降,合理利用天然地基,從而降低了工程造價。
20世紀70年代,地基基礎研究所總結建國以來地基基礎領域的科技成果和工作經驗,編制了我國第一本建築地基基礎的設計規範《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TJ7-74),結束了我國地基基礎設計使用外國規範的歷史,標誌著我國地基基礎領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國家基本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為工程項目節約了大量資金。編制了《膨脹土地區建築技術規範》(GBJ112-87)、《膨脹土地區建築技術規範》(GB50112-2013)等膨脹土處理的相關技術規範,研究開發了加固地基的振沖法、強夯法。研製了潛水鑽機、長螺旋鑽機等五種成孔設備及相應的成樁工藝,成功開發了錘擊貫入試樁法。編制了《高層建築箱型基礎設計與施工規程》、《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使我國高層建築箱基設計計算趨於簡化、合理,節約了材料,降低了工程造價。
20世紀80年代,針對改革開放後湧現的新的建築技術和計算方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建築業的廣泛套用,地基基礎研究所編制了與地基基礎領域新技術相適應的《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J7-89)。提出了地震荷載作用下地基穩定性的驗算方法。開發了樁土複合地基技術,包括CFG樁(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和夯實水泥土樁複合地基技術。成功開發了沉渣檢測儀,FEI系列高低應變動測系統,把樁基的設計、施工、檢測系列配套技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0世紀90年代,地基基礎研究所編制了《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查規範》(JGJ83-91)、《既有建築地基加固技術規範》(JGJ123-2000)、《高層建築筏型與箱型基礎技術規範》(JGJ6-99)和《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94-94)。地基基礎研究所的CFG樁複合地基技術被列為國家級全國重點推廣項目,獲得了國家級工法,夯實水泥土樁技術被列為建設部重點推廣項目。與此同時,地基基礎研究所成功開發了國家級工法泥漿護壁灌注樁後壓漿技術和施工工法,該技術可提高單樁承載力30%~120%,並可結合進行樁身完整性超聲檢測。
200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套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體制改革戰略部署,根據科學技術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六個部門“關於印發建設部等11個部門(單位)所屬134個科研機構轉制方案的通知”檔案精神,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自2000年10月1日起,由科研事業單位轉製成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改企轉制對地基基礎研究所來講,既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也是一次難得機遇,地基基礎研究所初步具備科技體制改革的條件。
2002年4月,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控股,以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地基所為主體的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從此,建研地基以更強的活力和更高的自主性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在加入WTO的大浪潮中努力實現自身的企業價值。同時公司在《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7-89)的基礎上,通過對過去13年地基基礎領域科技發展的總結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調查研究,編制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02)。在其它相關技術規範的編制上,建研地基基礎有限責任公司繼續發揮其科研優勢,編制了《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79-2002)、《建築樁基檢測技術規範》(106-2003)。
2014年,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新簽契約額近9億元人民幣,近4年平均新簽契約額近10億元人民幣,發展勢頭良好。

研究領域

地基基礎設計、土的工程性質及地基評價研究、地基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樁基技術的研究開發、高層建築箱筏基礎設計的研究、深基坑支護的研究開發、地基基礎檢測技術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研究開發。
經過地基基礎研究所59年的發展和建研地基公司13年的成長,公司在岩土工程學科和工程技術相關領域都取得了諸多成果,並完成了多項成果的市場化轉化,形成工藝、工法推廣套用。如:
CFG樁複合地基技術;
長螺旋鑽孔泵送砼成樁後插鋼筋籠施工技術;
高層建築地基基礎變剛度調平設計技術;
多幢塔樓作用下大底盤整體基礎設計技術;
飽和鹽漬土地基處理技術——DPD強夯法和DCD強夯法;
高填方大塊石填築地基處理技術;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包含捷運隧道施工對地面環境影響的控制技術、大跨無柱捷運車站的建造技術等;
FEI系列樁基動測分析系統;
基坑與邊坡支護結構設計軟體(RSD3.0)及地基處理設計軟體。

獲獎情況

1978年,《濕陷性黃土特性與處理技術》《膨脹土地基勘察設計方法》《軟土地基設計計算理論和施工處理技術》《黃土地下洞室勘察設計計算及施工技術》《灌注樁基礎及配套設施》5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4年,鎢玄式壓力儀獲國家發明獎。
1985年,《工業與民用建築灌注樁設計與施工規程》(JGJ4-80)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8年,《高層建築箱型基礎加摩擦群樁的研究》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高層建築箱型基礎加摩擦群樁的研究》《膨脹土地區建築技術規範》(GBJ112-87)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國家標準《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J7-89)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深基坑護坡樁設計計算與施工技術的研究》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3年,《地基基礎處理規範》(JGJ79-91)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CFG複合地基試驗研究》、《FEI-A樁基動測分析系統》分別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94-94)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樁基動測方法可靠性評價》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帶裙房高層建築與地基基礎共同作用的計算方法》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拱圈擋土牆結構及其施工方法》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1998年,《貴陽龍洞堡機場大塊石填築地基的強夯處理技術》獲中國民航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群樁基礎整體工作性能及計算方法》、《泥漿護壁灌注樁後壓漿技術》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2年,《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和《建築樁基技術規範》獲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定額優秀標準獎。
2003年,《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 50007-2002)獲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範》(JGJ 79-2002)、《建築基樁檢測技術規範》(JGJ 106-2003)和後壓漿技術成套系列設備的研製項目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5年,長螺旋水下成樁工藝與設備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6年,民用建築工程設計常見問題分析與圖示項目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多幢塔樓作用下大底盤框架厚筏基礎結構分析與設計項目獲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北京華貿中心項目獲北京市第十屆優秀工程勘察一等獎。
2008年,北京華貿中心項目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將銅獎和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岩土工程一等獎,大底盤高層建築基礎設計施工技術及災害防治項目獲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三峽庫區港口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中國航海科技獎二等獎,高能級強夯地基加固成套技術研究與套用項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北京望京B11-1地塊項目B區工程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優秀工程勘察三等獎,高層建築地基基礎變剛度調平設計方法與處理技術獲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和鹽漬土地區地基處理強夯加排水樁(DPD強夯法)試驗項目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1年,北京三里屯SOHO工程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工程勘察二等獎和北京市第十二屆優秀工程勘察二等獎,長螺旋鑽孔壓灌樁後注漿技術與《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 94-2008)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2年,北辰長沙新河三角洲項目A1區土方及基坑支護工程獲北京市優秀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測繪綜合獎(勘察)三等獎,帶裙房高層建築樁基設計與沉降計算的研究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3年,飽和鹽漬土組合排水系統及強夯地基處理方法(DCD強夯法)試驗研究獲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現場灌注樁的樁端壓漿的施工方法及樁端壓力注漿壓漿管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山區機場高填方地基穩定及變形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項目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4年,《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11獲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城市地下空間建造技術研究獲華夏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