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是以山楂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

中國山楂博物館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以山楂文化為背景,比較全面系統反映山楂發展歷史的專題博物館,它於2015年1月1日正式落成開館,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各類展廳21間,基本陳列由源、韻、品、豐、路、航六個部分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山楂博物館
  • 外文名稱:Chinese hawthorn Museum
  • 地理位置: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常年 
  • 門票價格:免費 
  • 投資建設:怡達集團 
  • 投資金額:5000萬 
介紹,結構詳解,果子單來歷,鷹城記事,

介紹

中國山楂博物館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以山楂文化為背景,比較全面系統反映山楂發展歷史的專題博物館,它於2015年1月1日正式落成開館,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各類展廳21間,基本陳列由源、韻、品、豐、路、航六個部分組成。
中國山楂博物館

結構詳解

文化長廊
中國山楂博物館的文化長廊是日常累積下來的山楂生產全過程為素材的一處展示區,這條長廊,從山楂的發芽、開花、結果到採摘、收購最後到加工製作進行了唯美的展示,也讓人對山楂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展示的所有圖片都是當地種植基地的實景以及農戶勞作的情況。
中國山楂博物館
序廳
序廳,介紹博物館的序,該博物館全名為中國山楂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山楂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這個序廳中,接續剛剛文化長廊的展示,為人們分別展現了山楂春、夏、秋、冬四種形態。在這裡進入序廳之後,是呈現的一部關於山楂文化傳承的短片,供觀賞。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三、源
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入,中國山楂博物館的第一部分——源,源的含義為“起源”和“淵源”,這幅展板上所展現的內容,主要講述了鷹手營子礦區與山楂的歷史淵源,鷹手營子礦區18.5億年前為古燕遼海,8.5億年前隆升為陸地,8.5億年至5.7億年前下降成海,4.5億年前又隆升成陸地。兩度沉浮期間,本地的植物界也經過了菌藻植物、早期維管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五個階段。燕山地區受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也就是距今約1.4億年左右的燕山運動及4000萬年前喜馬拉雅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楂等被子植物開始得以出現和繁衍。由於燕山山脈沿線地區山高林茂、氣候涼爽、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等獨特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合山楂的生長,使得此地的山楂色澤赤紅而個大、肉質肥厚而柔韌,味酸甜而清口,並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營養素。
山楂博物館源山楂博物館源
對於這段歷史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圖片中所展現的是一塊山楂樹葉化石,出土於鷹手營子礦區,它充分證明了山楂的歷史可追溯性。
山楂葉化石山楂葉化石
1982年鷹手營子礦區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即——四方洞,並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從上下兩個文化層中,共出土石器575件,動物遺骨1765件,目前均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當時這裡的古人類文化非常繁榮,並且已經開始食用當地野生的野生山楂。
展櫃中為大家展示的是七件化石,其中也有部分海洋生物化石,這塊鱗木化石,事實上經過幾億年的進化之後便是我們現在食用的蕨菜了,現在的蕨菜非常矮小,但是在當時,這種鱗木直徑大概有2米,高度約有40多米高,主要生長在沼澤里,是當時素食恐龍的食物之一;這塊化石是珊瑚,而且是珊瑚接近頂端的一小截,珊瑚是通過全身蠕動來行走的,在今天看來也屬於是一種龐然大物了,這些植物葉子的化石是裸子類植物和貝子類植物的代表物種。
鱗木化石鱗木化石
燕山溶洞的微縮景觀,燕山溶洞興隆溶洞位於興隆縣北水泉鄉陶家台村,距縣城6公里,興隆溶洞已發現的溶洞面積5000多平方米,旅遊開發面積為2700平方米,同時還發現有支洞5處。興隆溶洞為一大型石灰岩溶洞,發育年齡達10億至14億年,而且目前仍在生長發育,屬典型的滲流帶洞穴和典型的緩慢擴散流碳酸鈣沉積,洞內的碳酸鈣沉積物,類型齊全,景觀形態美,體量大。是我國最古老的溶洞之一。因其洞內景觀以原色原貌、晶瑩剔透、精緻薈萃、罕世珍藏為特色的次生洞穴化學沉積景觀,如花似玉,因此名為燕山水晶宮。燕山主峰霧靈山:霧靈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3%,主峰海拔2118米,為燕山山脈高峰之一(燕山最高峰東猴頂海拔2292米[1])。屬溫帶大陸季風性山地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的特徵。地形地貌的複雜性,決定了氣候的多樣性,“山下飄桃花,山上飛雪花”,“山下陰雨連綿,山上陽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稱。年平均溫度7.6°C,最熱月平均氣溫17.6°C,是華北“熱海”中的“避暑涼島”。在這裡之所以向各位展示了這些名勝景觀,主要是為了與大家分享,本地區所生長的山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良環境與條件,燕山山脈沿線所生產的山楂,含鐵量位於所有山楂之首,同時也含有遠高於其他品種的豐富的礦物質和有機酸,正是因為山楂含量鐵量高、果實表皮堅硬、果實緊緻、果膠含量極高,因此承德地區所盛產的山楂被人們譽為鐵山楂。是眾多山楂品類中最為著名的品種。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燕山溶洞中國山楂博物館燕山溶洞
中國山楂博物館
其中一些展品是我們收集的一些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猿人所使用的工器具,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四、韻
之所以叫做韻,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為山楂本身的形態之美,另外一方面是體現山楂非常具有歷史文化許多底蘊。這裡放置了一些山楂的掛畫和工藝品,事實上由於山楂美麗的造型和紅紅火火的形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人收藏山楂的各類工藝品的擺件。
中國山楂博物館中國山楂博物館
該廳會看到很多以山楂為原型或者是以山楂為原料的工藝品,第一件是清代山楂核造型的琉璃掛件,第二件是一組山楂核手串,第三件是山楂核念珠,第四件展品是咱們承德隆化縣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綠化標兵鄭淑芳製作的山楂保健茶,第五件是山楂核製作的頸椎枕,第六件是山楂核製作的降壓枕,這兩瓶黑色的物質是山楂核燒制的活性碳,這一瓶是顆粒狀的,這一瓶是粉末狀的,活性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活性炭又稱活性炭黑。活性炭主成分除了碳以外還有氧、氫等元素。這是活性炭為疏水性吸附劑的原因。活性炭的主要原料幾乎可以是所有富含碳的有機材料,如木材果殼、椰殼、核桃殼、杏殼、棗殼等。這些含碳材料在活化爐中,在高溫和一定壓力下通過熱解作用被轉換成活性炭。在此活化過程中,巨大的表面積和複雜的孔隙結構逐漸形成, 而所謂的吸附過程正是在這些孔隙中和表面上進行的,活性炭中孔隙的大小對吸附質有選擇吸附的作用,這是由於大分子不能進入比它孔隙小的活性炭孔徑內的緣故,活性炭是由含炭為主的物質作原料,經高溫炭化和活化製得的疏水性吸附劑。活性炭含有大量微 孔,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級出水中大多數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屬。我們承德市平泉縣著名的活性碳一條街主要就是生產活性碳的,此外還有一些廠家利用粉末狀活性碳製作成各種掛件、擺件進行銷售,這些工藝品有稀釋甲醛,淨化空氣的作用。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
文緒,山楂除了本身的形態和外形就很美之外,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也同樣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不僅有歷朝歷代的文史大家對山楂加以讚美,另外在從古到今的160多部古代醫書中,對山楂的醫用、藥用價值及方法都有大篇幅記載,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千金方》《傷寒雜病論》《新修本草》等。當然幾乎所有的醫書所記載的山楂都指的是野生山楂,也叫做自根系山楂。
中國山楂博物館
我們稱之為鎮館之寶,因為它最有力的說明了,在幾億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山楂這個物種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就充分說明了山楂本身的基因非常優良,而且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因為我們知道在自然界的進化過程中,是屬於優勝劣汰,山楂之所以存在下來,它的優勢非常明顯,被人們譽為水果界的“活化石”
展現山楂豐收景象的國畫,是我們當地著名的藝術家張君會先生的作品,它使山楂豐收的景象躍然紙上。
剪紙作品來自我們承德著名的豐寧剪紙,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10年10月,河北省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與陝西剪紙等各省(市、區)列入國家級名錄的剪紙項目聯合打包,作為中國剪紙的聯合申報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審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承德的滕氏布糊畫,創始人是滕騰,他1932年生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現任滕氏布糊畫研究所所長,中國民協布糊畫專業藝術委員會主任。1993年被聯合國教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2006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民委、監察部、民政局、財政部、人事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國資委等九部委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滕氏布糊畫的創作,取眾家工藝之特長,以已失傳的滿族"補花"工藝為母體,采繪畫、堆繡、唐卡、絹人、浮雕、剪紙、景泰藍、布貼畫多種工藝精華之大成,繼承發揚了中國畫傳統藝術風格,集繪畫、雕塑、刺繡、裱糊、剪紙等工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2014年07月16日,文化部辦公廳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在全國各地申報的1111個項目中,素有"中華百艷,華夏一絕"美譽的豐寧滕氏布糊畫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山楂博物館
為什麼中國山楂博物館會有那么多的本地藝術融入了中國山楂博物館,這也正是山楂博物館所要向外界展示和展現的,因為多年來山楂與承德、與鷹手營子礦區有著深厚的淵源,當初布館宗旨不單是展示山楂,也要展示承德本區域的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五、品
所謂“品”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山楂的品種、品類,第二是山楂的品嘗與產品;在這個位置我們展示了六種目前為大家廣為知曉的山楂品類,全世界山楂目前共有260多種,其中興隆及營子地區有26種,有六種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中國山楂博物館
名稱小金星:我們說它是山楂中貴族級的品種,它的產量很低,對於生長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分布地點:燕山山脈沿線 特點:果色艷紅、美觀、適生食和加工
名稱:霧靈紅 分布地點:燕山山脈沿線 特點:色澤鮮艷、果肉鮮紅、肉質肥厚、適加工、制茶名稱:自根系山楂(野生山楂) 分布地點:燕山山脈沿線 特點:可分株繁殖
中國山楂博物館
名稱:鐵山楂 分布地點:燕山山脈沿線 特點:適應性強、抗寒、豐產、果大、品味酸甜、適加工
名稱:大五棱山楂 分布地點:山東 河南 山西 遼寧等地 特點:味酸稍甜,適於鮮食,因果內含有紅色素和果膠等物質,更適於加工
名稱:大金星 分布地點:燕山山脈沿線 特點:色澤鮮艷、品質好、高產、抗寒、易貯
中國山楂博物館
這裡展示的是山楂產地的分布,山楂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圖中所標識的地方是相對比較盛產的地區,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到,世界山楂主產區是中國,而中國的山楂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山西一帶。
這裡懸掛的四首詩詞,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陸游、杜甫和曹松的作品,但是當時的山楂被稱為紅果。
品二廳:
這個廳里所展示的主要是山楂的食用和藥用方法,以及山楂為題材的工藝品,山楂根雕、山楂枝藝博古架等,這裡所呈現的所有菜品、點心及小吃,事實上還有很多沒有在些展示的山楂製品,大家今後都可以在我們體驗中心裡進行實際體驗。
中國山楂博物館
六、豐
民風民俗的部分,也就是我們的第六章“豐”
中國山楂博物館
近代人食用山楂的,他們是把山楂煮過之後放在石磨上磨成漿,然後加上當地盛產的土蜂蜜攪拌均勻後放在壇里進行食用,這樣製作的山楂叫做山楂酪,可以連續貯藏半年以上都不會變質,因此可以了解山楂它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性。
這是一隻山楂枝藝的老鷹,它是用山楂枝製作而成的,但是它的製作工藝卻非常複雜,我們的手工藝人,從這些枝條還生長在山楂樹上的時候就開始選型並在樹上進行簡單的處理和加工,包括枝條生長方向,大概形狀,以及連線點都要做好,然後再經過大概三至五年培育,才能將生長好的,已經成形的山楂枝條取下進行加工、創作,最後才能呈現出一件好的山楂枝藝作品。

果子單來歷

清朝初期,距避暑山莊百餘里外,“後龍風水”區域內有一寶地,名為悶葫蘆場(即現在的鷹手營子礦區),此地青山綠水,古樹參天,自然環境極佳。這裡有一個很大的李氏家族,按照有記錄的族譜記載,李家第一代祖先名叫李國楨。他出生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90年),卒年不詳,祖籍山東。曾經在明朝崇禎年間做過官,當過雲貴提督、明三大營總督,爵位襄城伯。據史料記載,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李國禎及大部分家眷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所殺,其孫子李鳳瑤及部分家眷逃過了大順軍的追殺,留下了李氏一脈。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李自成和他所率領的大順軍在清軍的鐵騎之下土崩瓦解。清王朝在建立政權初期,頒布了一些對前朝官吏的優撫政策,其中有一條是:凡明朝舊吏,擁護本朝法制,均可享受同等俸祿,三品官之上其後代可襲其爵位。凡三品以上官吏及其後代,許可在距避暑山莊百里之外自選土地屯田開荒。李鳳瑤即選定悶葫蘆場(即現在的鷹手營子礦區)定居,開荒種地,並開辦了當地著名的“怡心齋”,每年以優質穀米、獵鷹、山珍、野物等貢奉朝廷。在向朝廷進貢的物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承德地區有一種果品,系李鳳瑤及族人以當地特有的優質山楂為原料,以蜂蜜為輔料加工而成,形薄如紙,色澤明艷,口感極佳,清代稱其為“果子單”、“雪花片”,亦名“山楂糕片”。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
中國山楂博物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期間,為平定葛爾丹之亂,康熙曾三次御駕親征,在此期間雙方的主戰場之一即為現在著名的旅遊勝地“木蘭圍場”,又名“木蘭秋獮”, 木蘭圍場也因此留下了“將軍泡子”、“公主湖”、“七星湖”、“康熙點將台”等景觀,此處距悶葫蘆場(鷹手營子礦區)路途較近。在平定葛爾丹期間,由於葛爾丹率領的蒙古騎兵騎術精湛,地形熟悉,因此常常出現清軍情報被劫或泄密等現象,使清軍多次陷於被動之中,為確保軍情順利傳遞,不至泄密,時任撫遠大將軍的費揚古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當他食用了當地進貢的“果子單”後,即命令將八旗軍隊來往密信就寫在用山楂汁做成的果子單上,再捲成果品形狀隨身攜帶,貝勒們看完密令馬上放入嘴裡吃掉,從不泄密。
中國山楂博物館
為此事,曾經跟隨康熙平定噶爾丹遠征的禮部侍郎高士奇在去寧夏督師途中,專為承德進貢的這種果品,寫了一首名為《果子單》的讚美詩:“紺紅透骨油拳薄,滑膩輕硾粉臘勻,草罷軍書還滅跡,咀來枯思頓生津”。高士奇在“果子單”下自注道:“山楂(即山楂),煮漿為之,狀如紙薄,勻淨,可卷舒。色紺紅,故名果子單。味甘酸,止渴。”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功效,以及在平定葛爾丹時作出的特殊貢獻,康熙看過此詩後,亦覺貼切,當即稱讚道:“怡色怡味,達心達情”,自此果丹皮被列為宮廷一品茶點,由內膳房專制總理。
在此之後的幾百年中,李氏家族一直向朝廷進貢當地特產的鮮山楂以及果丹皮、金糕等果品,直至宣統皇帝繼位後,他對果丹皮等山楂食品仍是情有獨鐘,經常食用。李氏家族所掌握的獨特山楂食品工藝,也一直傳承和保存了下來,並且一直被視為皇家御品。

鷹城記事

當時邊、趙、李、李四戶人家的生活和勞作場景再現。這根山楂樹幹我們稱之為山楂樹王,它是一棵野生自根系,也就是野生山楂的樹幹,樹齡至少在300年以上,而且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它已經發生了病態扭曲,這樣的樹幹是極為珍貴的。
中國山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