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學會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中國小說學會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中國小說學會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內容簡介:中國小說學會的年度小說排行榜已連續公布八年,通過國內一線文學評論家的眼光,不僅向社會和讀者提供了年度內優秀的小說作品,成為一份獨特的見證新世紀小說成長與發展的寶貴資料,也以排行榜的方式,建立起一種對當前小說創作進行學術評估的體系。2008年度的排行榜,基本準確反映了中國文壇一年的創作實跡,從主題、風格、技巧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既有名家嚴歌苓、王安憶、方方、蔣子龍、韓少功、張煒、遲子建等人的穩定紮實之作,又有葉廣芩、孫惠芬、陳丹燕、喬葉等實力派作家的出色表現,還精心推舉了包括阿袁、王十月、李約熱、笛安、葛亮等在內的一大批青年作家。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小說學會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573頁
  • 開本:16
  • 作者:中國小說學會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136179, 75321361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小說學會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序 小說生態:在傾斜中尋求平衡/汪政
長篇小說
1.小姨多鶴(內容梗概)/嚴歌苓
點評:人性的光輝,現代的啟示/陳公仲
2.大秦帝國(內容梗概)/孫皓暉
點評:一部規模空前的中華文明史詩/李星
3.水在時間之下(內容梗概)/方方
點評:超越自我,悲憫人世/王春林
4.陌生人(內容梗概)/吳玄
點評:自我比世界更荒謬/汪政
5.農民帝國(內容梗概)/蔣子龍
點評:書寫中國農村半個世紀的風雲/王春林
中篇小說
1.驕傲的皮匠/王安憶
點評:大上海小弄堂:“外來者”的驕傲/譚湘周蓓
2.豆汁記/葉廣芩
點評:於平朴中見醇厚/陳駿濤
3.鄭袖的梨園/阿袁
點評:長袖善舞是女妖/江冰
4.國家訂單/王十月
點評:另一種底層敘事/李運摶
5.六本書/倪學禮
點評:“圍城”里的“六本書”/藏策
6.特蕾莎的流氓犯/陳謙
點評:往昔如影隨形:另外一種“文革”的故事/譚湘蔣海燕
7.脫臼/陳中華
點評:奇異的人性之花/閻晶明
8.致無盡關係/孫惠芬
點評:溫馨與煩惱,依戀與逃離/陳駿濤
9.一團金子/李約熱
點評:真實底色中的善良與擔當/李運摶
10.陳皮理氣/杜光輝
點評:療救沉疴的“青皮”/畢光明
短篇小說
1.第四十三頁/韓少功
點評:後現代式“搭錯車”/藏策
2.東萊五記/張煒
點評:現代視野中的筆記小說/林霆
3.一壇豬油/遲子建
點評:自然的精靈與悲憫的情懷/江冰
4.圓寂/笛安
點評:苦難·溫暖·悲憫/王春林
5.離歌/魯敏
點評:鄉土抒情詩/盧翎
6.阿霞/葛亮
點評:寫實主義的力量/段守新
7.雪/陳丹燕
點評:孤獨和對孤獨的沉浸/林霆
8.像鞋一樣的愛情/方格子
點評:愛情里的人生哲學/畢光明
9.你不合我的口昧/施雨
點評:文化的差異與交融/夏康達
10.家常話/喬葉
點評:用質樸的力量抵達人心/段守新
附錄:2000年度-2007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文摘

新年的清晨,鄭玲草草修飾好自己,提著大包小包,拉上自家的防盜門。此時,她丈夫已經在電梯裡,按著開門的按鈕,等她好一會了,他要去單位值班,她則要回娘家去。沉甸甸的舊保溫桶里,裝著家裡四川保姆做好的麻辣魚,紅燒胡蘿蔔小排骨和回鍋肉。那隻紅色塑膠外殼的保溫桶還是在鄭玲母親住院時買的,平日裡什麼用都沒有。鄭玲家兄妹三個說好每家帶幾個菜過去,與父母一起過年。鄭玲手袋裡裝著一本讀到一半的法國小說,沉甸甸的,還有一本黑面子的MOLESKINE牌筆記本。她喜歡讀書的時候隨手記筆記,這是一個寂寞讀者的習慣,好像認定自己的讀書心得永遠找不到知音,只能與紙筆密談。
電梯下降的幾分鐘裡,鄭玲嘆了口氣,對丈夫說:“我可真怕看到我媽的臉。”
本來,她可以能在長年住院的父親被鄭大剛接回家後,才到達娘家的。但她的丈夫必須八點鐘就到單位接班,所以,她也不得不提前出門了。
“你到附近的咖啡館先坐一會,看看書,安靜一下。”丈夫安慰她說。
推開公寓樓下的大門,他們發現下雨了。越冬的樟樹,樹梢浸潤在一團灰白色的潮濕霧氣里。這幾天全國都是霧霾天氣,擾亂了交通,新聞里總是報導在機場和長途汽車站積壓了多少乘客。鄭玲看到濕漉漉的霧氣,心想:“好在自己不用像那些乘客一樣,滯留在發臭的等候大廳里。”她想,要是自己不得不那樣做,一定會瘋了的。然後,她想到自己的女朋友對霧天的判斷,這個女朋友突然發現自己酷愛中國文化,於是,聽京戲,學古琴,看文言文的書,有一天,她們一起去了古北,吃越南菜。女朋友輕靠在餐桌上,望著外面,說:“這種霧蒙蒙的天,應該就叫‘霾’吧。”此刻,鄭玲想起了那個女朋友的話。霾是一種沒有詩意的霧。
街道上灰濛濛的,街邊的房屋沉浸在新年假日清晨的寂靜中。
鄭玲感受著這種寂靜的異樣。每到闔家團圓的假日清晨,她都能感受到一種異樣。那是一種類似失望,卻又感到緊張的壓力,好像它要迫使你必須很快樂,很圓滿。
“我不知道我媽還有什麼不快樂,不圓滿的。”鄭玲抱怨說。過去的一年,對鄭玲家來說,是風波不斷的一年。她高齡的父親曾一度病危,但現在平穩下來了。她的母親秋天時突然手術,當時情況很不好,他們兄妹幾人深恐多年患抑鬱症的母親因手術創傷而加深抑鬱,所以,即使請了護士日夜照看,仍舊輪班陪伴母親。現在母親也恢復了。應該說,在年尾的時候要是回首望去,是值得欣慰的。鄭玲已經年近五十,但仍張嘴就叫得到“爸爸…‘媽媽”這兩個詞,仍有人理所當然地稱呼她的乳名,鄭玲在理智上承認自己是個幸福的人。但在感性上,她就是怕見到她母親那張保養得依舊很白皙,但不愉快的臉,一張知識婦女的抑鬱的臉。她感到,在這樣一個寂靜的有霧的清晨,她本人也需要用快樂來取暖。
他們的老別克車飛快地在高架路上行駛著,掠過一棟棕紅色的巨大建築。鄭玲參加的健身俱樂部就在三樓。她每周在那裡上兩次瑜伽課,游一次泳。她看到燈光明亮的健身房窗子前,有人在跑步機上寂寞地跑著,一邊晃動著淺棕色的短髮。她猜想那人是她的瑜伽班同學,一家外國公司的中國首代,一個挑剔的老姑娘。這個人每天都去健身房,可每次都不用健身房提供的浴巾,沖完涼後,她都用一大堆面巾紙,吸掉自己身上的水珠。鄭玲知道,她那樣做肯定不是針對自己的,但還是為此感到不快。在這個清晨還堅持到健身房來跑步,在鄭玲看來,就是對私生活中的寂寞的泄露,是令人尷尬的。
由於母親長期的抑鬱和潔癖,鄭玲兄妹幾個已很能察言觀色。儘量注意不要惹惱母親。要不是父親的醫生準許父親節日回家來住一天,他們大概不會去母親家叨擾。也許,這一家人心裡都在想,這可能是他們家最後一次團聚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在一起。他們也許心裡都覺得,這是從造物主手裡得到的最後一次家庭團聚的機會。當然,他們之間不會挑明了說。
“我怕這是我家最後一次團圓了。可惜孩子們都不能回來。”鄭玲對丈夫說。他們的孩子和鄭玲哥哥的孩子都在美國讀書,他們不過中國年。
丈夫沉默著,他的父親已經去世近二十年了。留下他母親不愉快地生活著,守著他臨終時寫給她的最後一首詩:“願妻南山壽,慰我地下情。”他父親過世後的第一個新年,他母親去外地旅行,避免在家裡傷心。他們兄妹利用新年的假期清理父親遺物。鄭玲當時正懷著女兒,坐在一邊陪伴丈夫和他的妹妹。他家與鄭玲家一樣,都是三個孩子,最小的是女孩。那次,他們偶爾在父親的書桌抽屜里找到了他的筆記本。然後,發現了寫在筆記本里的,字型微微向左邊傾斜的詩歌。他們站在書桌前傳看短短的古體詩歌,沉默不語。他父母曾經是大家公認的恩愛夫妻。當時鄭玲靠在沙發上看著他們,心想,幸福家庭的孩子,現在受苦了。
“你父母已經算是高壽的了。”丈夫說。
“可我還是沒有準備好他們真的不在了。”鄭玲說。
“這世上有誰準備好了?”丈夫說。鄭玲想起來,公公去世時,丈夫也是在一個霧蒙蒙的清晨沖回家來,找一件可以讓公公的屍體穿上,送去火葬場的襯衣。當時自己還與父母住得很近,自己的父母怕丈夫慌張之下發生事故,決定幫丈夫去醫院送那件白襯衣。後來,父母又陪伴丈夫的母親送屍體離開。
“最好今天能把我媽也接到你媽家去,這樣,我們家也算團圓過了。”丈夫請求說。
“我不知道我媽是不是願意,她脾氣那么壞,不給人好臉色。”鄭玲說。她眼前浮現出婆婆的圓臉,那也是一張知識婦女抑鬱的臉,她也有抑鬱症,也吃百憂解,也抱怨。鄭玲的心向下沉去,漸漸一片冰涼。“我試試吧。”她答應。
他們進入老城區狹窄的街道,興國路,武康路,永福路,租界時代的舊樓房被連夜的雨打濕了,多年廢棄不用的壁爐煙囪搖搖欲墜地站立在紅瓦的屋頂斜坡上,鄭玲感受到自己熟悉的寧靜而衰敗的氣氛,這是她從小生長的街區。她還沒有完全醒來的身體因此而自在起來。街角的法式麵包房裡燈火通明。透過咖啡館的窗子,能看到店堂里所有的椅子都倒扣在桌子上,吧檯上方還留著閃閃發光的銀色錫紙做成的MERRY X’MAS AND HAPPY NEW YEAR,牧師曾為年輕人與非教徒將CHRIST演繹成X大為不滿。但鄭玲卻特別欣賞這個X,覺得它體現了許多人內心深處認真的迷茫,和對商業聖誕的牴觸。她覺得自己是屬於這裡的。
“那么,你打算去哪裡消磨這兩個小時呢?”她丈夫問,他們預計家裡大多數人都會在十點左右到達,這樣,鄭玲就不必單獨承受母親的抱怨了。他本人也深受自己母親抱怨的滋擾,所以非常理解鄭玲的害怕。而且,他也受到了鄭玲抱怨的滋擾。他握著淺茶色的皮質方向盤,一心想安頓好妻子,自己能在辦公室里獨自清靜一天。
“咖啡館又不開門。”鄭玲說,“只有肯德基炸雞店才開門。”

序言

現在,討論當下的文學,一般不可能脫離兩個視角,一個是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一個就是新世紀以來文學發生的種種變化,這一點在2008年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這一年是中國集中檢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全方位變革的話語年,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本年度小說排行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地將作品引入這兩個認知的坐標當中,而在評說這一年的小說創作面貌,議論排行榜的結果時就更不可能脫離這樣的路徑依賴了。這樣的延伸思考可能會使我們沒有太多的精力進入作品的細部,但卻可以將一個在學術標準下產生的年度選本視作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去觀照這一文學文體的一些新的性狀,觸摸那些具有普遍性與規律性的小說創作的神經叢,並在縱向的維度上尋覓它新陳代謝的軌跡與得失。我們將從小說對社會的回歸、小說的先鋒姿態、小說經典美學的當下處境與小說的底層敘事與人文功能等方面展開敘述。從這些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小說生態發生了許多變化,以至產生了嚴重的傾斜,這種傾斜來自小說的外部,它受到了流行美學與時尚趣味的擠壓,受到了來自市場的生存壓力,受到了新藝術類型和新興傳媒的挑戰。從內部來說,則是小說美學傳統的斷裂、小說藝術標準的失范與創新能力的疲軟,以及在社會參與度上的削弱。但是,小說生態似乎還沒到喪失自我修復能力的地步,小說家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文學文體的生態危機,正在進行艱巨的努力,他們努力尋找與時代審美的重合面,續接起與傳統的關係,承繼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先鋒遺產,以啟蒙的方式參與社會建設,從而在傾斜中尋求平衡,力求通過保持小說形態的多樣化來增強其活力。
1
近年來,有關傳統小說創作式微的議論不絕於耳。雖然不至於過分悲觀,但小說創作的分化確實是有目共睹。所謂分化是全方位的,一是作者的分化,在我們通常意義的小說家陣營之外,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寫作群,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擁有“作家”的身份,也不屑於進入主流的文學觀照視野,商業化以及自娛性成為他們的寫作動機;其次是作品的分化,這一部分作者受歐美、日本、東南亞、中國港台輕小說的影響,開啟了迥異於中國傳統通俗小說的新一代通俗小說的創作類型,並且按異域類型小說進行分類寫作;再次是生產與傳播途徑的分化,傳統精英文學對小說的期刊化、碟片化都感到憂心忡忡,而相對於期刊與出版的通行模式,新一代通俗小說的創作展現出靈活多樣的生產製作與傳播方式,或由書商定單,或由網路傳播,它們很少有走精英文學的創作傳播之路,當然,它們的絕大部分最後仍然以紙質文本刊行,但這已經是二次傳播了;最後是讀者的分化,精英小說的讀者群越來越收縮到以文學為職業以謀生的大學教師、文學研究者和寫作者的自身群體,小說的市民化已不復存在。青年讀者包括大中學生如果不是為了學業,很少去讀精英小說,卻是一個又一個新一代通俗小說的冬粉。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現當代小說名篇令這些學生苦不堪言,但他們都熱切地追讀不斷更新的懸疑小說貼吧。精英小說的領地一再失守,明顯的指征就是它與通俗小說在印數上的巨大懸殊。
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精英小說家們的關注,印數、版稅與讀者群已經取代了曲高和寡的清高,一部分作家甚至從新一代通俗小說的成功經驗中尋找可以移植的元素,前幾年的顧堅、劉震雲、麥家等都曾有過努力而且業績不錯,這樣的努力還在繼續,比如孫皓暉歷經數年在2008年收官的長篇小說《大秦帝國》,這部多卷本的長篇歷史小說不僅融進了中國古代歷史演義的傳統,而且將近年的“說史”熱衷的流行元素也吸收了進來,在可讀性上作了可貴的努力。還應該提到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方方自《風景》之後在小說創作上的“親和力”一直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闡釋。作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寫實”的主將,方方在實驗小說之後開始了小說的轉型,這種轉型有兩個向度,一是回歸到小說的本性,從理性回歸經驗,從神性回到人間,將現時的物質化的生活作為小說的主要題材,使小說呈現出日常生活本身的樣態;第二就是全方位地接通寫與讀的關係,尊重小說讀者的身心需求,她在小說美學的領域率先進行了“以人為本”的努力。這種努力的要義就是放低小說的姿態,不再人為地拔高小說的地位,不再在語言與技術層面將小說作為知識分子專業的對象化,作為個人自我實現與自我觀照的產品。把小說還給人民。表面上看,這好像是種倒退,其實裡面包含著很深的哲學與倫理學精神。比如對文學職業化與專業化的解構。這一點已經在一些理論家那裡得到了說明,迪薩納亞克就認為不要把藝術或者是文學看得多神聖,看得多專業,看得多了不起。迪薩納亞克指出,藝術要比識字歷史久遠得多,“藝術是表達、表現和強化一個群體最深層信仰和關切的儀式慶典的永恆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群體意義的載體和群體一心一意的激勵者,與儀式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是群體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傳統社會中,‘為生活的藝術,而非‘為藝術的藝術’才是通則。”“藝術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和必需的行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通的人類職業和使人專注的事情,如交談、工作、鍛鍊、遊戲、社會化、學習、愛與關心一樣,應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認識、鼓勵和發展。”但是文藝在後來卻越來越專業,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殊不知,文字可能對我們的審美產生了傷害,使我們的文學過分地走向專業,使文學從生活當中分離出去。於是,功利和審美,日常生活和藝術、和審美的逐漸分離乃至於對立起來。因而清醒的姿態之一就是回歸。這種回歸不僅有助於小說回到民間,也有利於小說藝術的新陳代謝。正如張煒所說,職業化創作的傾向與作家所需要的生命的爆發、對事物的感動與心靈的悸動是背道而馳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學創作要從職業化寫作中走出來。要“不斷地把自己的肉體放在那種非常激烈的和社會生活客觀實踐的衝撞當中,這種衝撞會破壞他原有的感覺,建立新的感覺;破壞原來的文字,建立新的文字;破壞對他自己形成巨大籠罩的不可擺脫的文學桎梏,才可能寫出全新的東西。”就方方而言,不管是《風景》等新寫實作品,還是以《奔跑的火光》為代表的新世紀以來的一批中篇小說,還是這部《水在時間之下》都體現了上述精神。《水在時間之下》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對俗世的人情冷暖的洞察,對那種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民間智慧的把握,以及以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為敘事邏輯的演繹,都讓人們忘記了文字、“小說”與作家的存在,它使人們再一次地憶起小說雕刻世界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