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是2016年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蒙大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
- 作者:蒙大斌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10050741
- 類別:法律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專利制度的功能和績效一直是存在巨大爭議的問題。學術界大致上存在三種論點,分別是:專利制度的“有益論”“有害論”與“無用論”。“有益論”強調專利制度激勵創新,信息披露、質押融資與促進技術交易等職能;“有害論”則認為專利制度是企業打壓對手建立競爭優勢的工具,對技術創新會產生阻塞效應;而“無用論”則認為專利制度對創新成果的保護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創新收益回報的其他機制才是重要的。
針對當前爭論,《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提出“專利制度有效性的情境主義”假說,認為專利制度是否有效,取決於專利制度固有的內在矛盾與外在的經濟環境相互作用。固有的內在矛盾是指,專利制度的功能不一而足,對技術進步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人們利用專利的動機複雜多樣,政策制定者往往顧此失彼;而經濟環境是指創新能力、技術發展模式、國家的開放程度、市場競爭和科技政策等。因此,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條件下,應該設計出具有適應性的專利制度,發揮特定的功能,來促使專利制度發揮積*正面的作用。
在這樣一種理論假說的前提下,《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圍繞“制度特點一行為動機一功能績效”的分析主線,較為細緻地對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首先,從廣義上揭示了專利制度的政策工具,這些政策工具是導致專利制度差異性的直接原因。其次,對中國專利制度進行了國際比較,揭示出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差異性的專利制度所實現的差異性的功能目標,提出專利制度的適用性理論。接下來,歸納了中國專利制度促進技術進步的四種作用機制,即激勵逆向工程、促進技術交易、實現模仿創新與完成資源在公共研發部門的配置,並且借用主觀博弈論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這四種作用機制的實現方式。最後,分析了當前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創新環境,認為必須對專利制度進行科學的設計和管理,才能滿足企業進一步創新發展的訴求。
為了支持上述的理論分析,《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設計了若干的經驗研究。一,初步地判斷中國專利申請的動機,通過計量回歸發現,造成中國專利爆炸式增長的原因是:政策優惠獲取的需要,專利立法與執法的加強,富饒的技術機會,科技投入的加大與外國在華專利的刺激。中國專利申請的動機具有多元性,但是專利數量的增多,並不說明中國的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二,採用協整與格蘭傑因果檢驗的方法,從整體上驗證中國專利制度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若干機制。結果表明,中國特色的專利制度在中國技術追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從產業異質性的視角對專利制度的有效性進行實證分析,採取面板變係數模型檢驗中國專利制度對於不同行業部門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專利制度對大多數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為正影響,但專利制度的有效性問題還沒有在行業層面很好的解決。
鑒於大量外國專利的存在,《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專門剖析了外國在華專利對於中國技術進步的複雜影響。研究發現,外國在華申請專利的動機有所轉變,從開始的促進技術轉移,演變到以多種專利戰略手段獲取競爭優勢,進而達到封鎖技術和壟斷市場的目的。筆者採用時變參數的狀態空間模型檢驗外國在華專利的影響,研究發現:在1992年以前外國在華專利顯著地促進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進步,但是這種效應逐步減弱,在1996年以後,外國在華專利卻產生了顯著的負影響。
為了支持計量分析的結果,筆者通過企業座談與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文章選取了電子信息行業作為研究對象,電子信息行業是專利數量多,並且專利動機*多樣、複雜的行業,幾乎涵蓋了專利制度的所有功能。調研發現,雖然中國專利制度在電子信息行業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還不能夠勝任促進國內企業形成的競爭優勢重任。當前中國專利制度設計不合理,效率低下,成本過高,不利於企業的專利競爭與合作,換言之,無法促進電子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分析,《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理論與經驗分析》認為,中國專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利用多個政策變數將傾向於技術擴散機制的專利制度轉向傾向於技術創新機制的專利制度。同時,專利制度體系的設計與執行應該進一步精細化與差異化。精細化是指必須要甄別專利制度所帶來的各種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並且配合其他輔助的制度與政策,做到趨利避害。差異化是指專利制度體系應該*具有針對性,分別針對不同行業部門或者不同國籍的創新發明,行業層面應該突出重點行業,國家層面應該支持本土創新。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問題的提出與選題的意義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與創新點
1.4 基本架構與篇章安排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專利制度的“有益論”
2.2 專利制度的“有害論”
2.3 專利制度的“無用論”
2.4 文獻評論與專利制度的情景觀
第3章 中國專利制度的實施與效果
3.1 初步的經驗觀察
3.2 中國專利數量劇增的決定因素
3.3 經驗診斷與結論
第4章 中國專利制度有效性的理論分析
4.1 專利制度的政策工具與目標
4.2 中國專利制度的有效性評價
4.3 專利制度下的相互博弈與技術進步的實現
4.4 專利制度與中國技術創新目標的變化
第5章 中國專利制度有效性的經驗分析
5.1 中國專利制度與全要素生產率關係
5.2 分行業檢驗:產業異質性視角
第6章 外國在華專利與中國技術進步
6.1 外國在華專利影響機制的理論分析
6.2 外國在華專利“擴散效應”抑或“阻塞效應”
6.3 計量模型設定、數據與結果
第7章 案例分析:專利制度與電子行業進步
7.1 電子行業專利活動概況
7.2 研究設計與分析
7.3 個案分析:華為技術
第8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8.1 研究的主要結論
8.2 改革思路與政策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