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後改名為“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是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 實施的、一項旨在通過跟蹤蒐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應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策決策提供數據為目標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
項目的前期經費由教育部985二期計畫支持,從2005年開始進行籌備,2006年成立機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07年正式進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兩次總計140戶的測試性調查,問卷工具基本成熟。2008年在北京、上海、廣東的展開探索性調查,調查規模為2400戶;2009年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展開工具性測試跟蹤調查,測試CAPI技術、調查進程實時管理技術、調查進程實時技術支持系統、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國(西藏、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海南、香港、澳門、台灣不在其列)正式實施,調查規模為16000戶,每年一次跟蹤調查。
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第一期計畫為12年(2008-2020)。 2010年開始,原計畫每年(後改為隔年)3-7月在全國展開實地調查,8-10月清理數據,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學及調查合作院校師生提供數據,撰寫關鍵指標報告(《中國報告》),並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3月發布前一年關鍵指標的公開報告;在次年3月對社會公開數據。
緣起 2004年,北京大學在進行“985工程”第二期設計時,有多個社會科學院系同時提出了建立全國性調查資料庫的構想。
在此基礎上,為整合資源,2005年7月11日,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在香山飯店召開了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各院系專家、負責人以及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周雪光教授、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李中清教授參加的會議。經過一天的討論,達成共識,北京大學將建立在中國進行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機構和項目。當時決定建立籌備小組,由時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教授擔任組長,時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馬戎教授擔任副組長,立即開展籌備工作。
籌備組於2005年12月初形成了《關於建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所並進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報告(初稿)》,該報告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邱澤奇教授執筆完成。
2005年12月28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謝宇教授到訪北京時順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時任系主任的馬戎教授召集籌備組部分成員與謝宇教授座談。談到北京大學正在籌建的調查機構與項目,謝宇教授介紹了密西根大學的PSID(美國家庭收入動態調查),對北京大學進行家庭跟蹤調查的構想表示支持。
在匯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籌備組於2006年3月18日正式向北京大學提交了《關於建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所並進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的報告(上報稿)》。
此後,在林建華常務副校長主持下,責成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和籌備組進一步就即將成立的調查機構和項目的功能、許可權、方案、名稱等和相關9個社會科學院系的人員及其他人員討論、磋商。2006年8月29日,北京大學下達《關於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主持下,對中心主任人選進行了招聘、考核等工作後,北京大學校方任命邱澤奇教授為中心主任,負責設計和執行“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
為保證調查中心的工作得到有效監督、與相關院系的研究需求更好協調,2006年11月9日北京大學下達《關於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管理委員會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管理委員會”,任命時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姚洋教授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來自9個社會科學院系的11位教授。我當時是委員之一。
為保障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學術水準的國際性,2007年3月31日,經調查中心主任提議,管理委員會批准,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學術顧問會”,聘請美國密西根大學謝宇教授擔任主席,委員包括來自世界各地各學科的30餘位教授。
在2008-2009年兩次測試調查之後,為保障2010年的正式調查,經調查中心主任提議,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了“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執行委員會”,邱澤奇(社會學)教授任主任,陳玉宇(經濟學)教授、丁小浩(教育學)教授、謝宇(人口學)教授、張拓紅(公共衛生)教授任委員。2010年,調查中心在中國25省(市)組織了調查,為此後的跟蹤調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