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國學習思想通史(上下)》作者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勢,超越門派觀念,擺脫師法、家法的局限,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志在追求歷史真實和學術真理。在論述中國學習思想的發展進程時,無論是儒家、道家,無論是古文家、今文家,無論是漢學家、宋學家等,只要他們對學習思想的發展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書中都其樹碑立傳,並加以認真總結和客觀評價。
編輯推薦
《中國學習思想通史(上下)》立足於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治學特色,打破目前的學科、專業壁壘,綜合貫通,吸收、融攝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諸多相關領域的各種知識,對中國學習思想發展的軌跡、特點和規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論述。
作者簡介
胡小林(1 956 1 2)男.漢族.山東省棲霞人,棗莊學院教授。
袁伯誠(1 934.1 2)男.回族.山東省即墨人.青島大學教授。
袁伯誠(1 934.1 2)男.回族.山東省即墨人.青島大學教授。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言
第一編 先秦元典學習思想
甲編 綜述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
第一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溯源
第二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維方式
第三節 學習思想物化形態——文字、文本的產生
第四節 三代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一節 社會大變革對學習思想變化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轉型對學習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六經》——學習經典的產生與確立
第四節 學習原創精神的第一座高峰——士階層
第三章 先秦儒家與道家的學習思想
第一節 儒家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先秦道家學習思想的文化淵源
乙編 傳紀
第四章 中國學習思想之祖——孔子
第一節 社會大變革中的“聖之時”者
第二節 辦私學“有教無類”,為平民爭得學習權利的教育家
第三節 對三代元典文獻的整理與傳授——“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
第四節 “信而好古”的歷史意識
第五節 性與天道:學習的人性根據與形而上的思辨
第六節 孔子學之內容與原則
第七節 孔子之後儒學的分化及發展
第五章 儒家孟、荀兩大學派
第一節 盡心、知性、注重心性修養的孟軻
第二節 總結百家學說,“勸學”、“解蔽”的荀況
第六章 先秦道家的始祖與承祧:老子與莊子
第一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老子
第二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莊周
第二編 秦漢時期的學習思想
甲編 綜述
第一章 政治思想變遷與學習思想的關係
第一節 秦始皇“焚書坑儒”——由私學轉向官學的重要標誌
第二節 漢初崇奉黃老之學——儒道學習思想並峙
第三節 獨尊儒術——確立中國兩千年不移的正宗文化思想
第四節 西漢後期與東漢時期社會變遷對學習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 經學的學習模式與學習思想
第一節 漢代經學對先秦元典的神聖化
第二節 經學今古文之爭及其特徵
第三節 經學法典化:石渠閣議與白虎觀議
第四節 經學與讖緯
第五節 經學學習思想模式的基本特徵
第三章 秦漢學習之文本:文獻典籍的流傳與整理
第一節 廢秦“挾書律”,收集民間流傳的圖書
第二節 漢代典籍流傳整理情況
第三節 學習之津筏:《別錄》、《七略》、《漢書·藝文志》
乙編 傳紀
第四章 董仲舒——經學學習模式的開創者
第一節 董仲舒的學習生平
第二節 董仲舒的學習思想
第三節 董仲舒的學風——今文經學之濫觴
第五章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
第一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而時習之”的典範
第二節 儒道組合型的學習思想
第三節 司馬遷學習思想中的原創精神
第四節 彌足珍貴的學習思想:在逆境中發憤
第六章 離經叛道的王充
第一節 王充在漢代學術中的實際地位
第二節 批虛辨偽,剽剝讖緯經學:廓清彌天妖氛
第三節 問孔,刺孟,離經叛道:拔地一聲驚雷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四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五編 宋遼金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六編 元、明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七編 清代的學習思想
第八編 中國近代學習思想
第九編 中國現代學習思想
跋
後記
序二
導言
第一編 先秦元典學習思想
甲編 綜述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
第一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溯源
第二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維方式
第三節 學習思想物化形態——文字、文本的產生
第四節 三代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一節 社會大變革對學習思想變化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轉型對學習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六經》——學習經典的產生與確立
第四節 學習原創精神的第一座高峰——士階層
第三章 先秦儒家與道家的學習思想
第一節 儒家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先秦道家學習思想的文化淵源
乙編 傳紀
第四章 中國學習思想之祖——孔子
第一節 社會大變革中的“聖之時”者
第二節 辦私學“有教無類”,為平民爭得學習權利的教育家
第三節 對三代元典文獻的整理與傳授——“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
第四節 “信而好古”的歷史意識
第五節 性與天道:學習的人性根據與形而上的思辨
第六節 孔子學之內容與原則
第七節 孔子之後儒學的分化及發展
第五章 儒家孟、荀兩大學派
第一節 盡心、知性、注重心性修養的孟軻
第二節 總結百家學說,“勸學”、“解蔽”的荀況
第六章 先秦道家的始祖與承祧:老子與莊子
第一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老子
第二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莊周
第二編 秦漢時期的學習思想
甲編 綜述
第一章 政治思想變遷與學習思想的關係
第一節 秦始皇“焚書坑儒”——由私學轉向官學的重要標誌
第二節 漢初崇奉黃老之學——儒道學習思想並峙
第三節 獨尊儒術——確立中國兩千年不移的正宗文化思想
第四節 西漢後期與東漢時期社會變遷對學習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 經學的學習模式與學習思想
第一節 漢代經學對先秦元典的神聖化
第二節 經學今古文之爭及其特徵
第三節 經學法典化:石渠閣議與白虎觀議
第四節 經學與讖緯
第五節 經學學習思想模式的基本特徵
第三章 秦漢學習之文本:文獻典籍的流傳與整理
第一節 廢秦“挾書律”,收集民間流傳的圖書
第二節 漢代典籍流傳整理情況
第三節 學習之津筏:《別錄》、《七略》、《漢書·藝文志》
乙編 傳紀
第四章 董仲舒——經學學習模式的開創者
第一節 董仲舒的學習生平
第二節 董仲舒的學習思想
第三節 董仲舒的學風——今文經學之濫觴
第五章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
第一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而時習之”的典範
第二節 儒道組合型的學習思想
第三節 司馬遷學習思想中的原創精神
第四節 彌足珍貴的學習思想:在逆境中發憤
第六章 離經叛道的王充
第一節 王充在漢代學術中的實際地位
第二節 批虛辨偽,剽剝讖緯經學:廓清彌天妖氛
第三節 問孔,刺孟,離經叛道:拔地一聲驚雷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四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五編 宋遼金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六編 元、明時期的學習思想
第七編 清代的學習思想
第八編 中國近代學習思想
第九編 中國現代學習思想
跋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
第一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溯源
我們使用“元典”這一術語,指的是以中國最早文化典籍為載體的文化傳播樣式。具體地說,就是殷周王官巫史所掌之典冊,即被稱之為“六經”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六經出自巫史。三代巫史不分,他們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官。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多出自巫史之手,在夏、商、周又稱之為“王官”,而由他們所掌握的典冊,被稱之為“王官之學”。而作為後來儒家的主要經典的《六經》,正是由殷商以來的“王官之學”演變而成的。因此,這種“王官之學”,說到底就是“巫史之學”。細考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生源頭,發現這些掌管文化的王官的職務大抵與巫卜祭祀有關。這種巫史結合的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西周初年,這些記錄王事的典籍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進入春秋時代,這些典籍,經孔子整理,完成了由巫而史的轉型。我們把經孔子刪訂過的《六經》稱為“元典”。元者,猶原也,為天地萬物的“資始”“資生”之本原。典,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書冊。由於六經出自巫史,是我國文化源頭的經典。六經之前是否還有文字記載的古籍呢?應該說有。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史倚相能讀上古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第一節 前元典型學習思想溯源
我們使用“元典”這一術語,指的是以中國最早文化典籍為載體的文化傳播樣式。具體地說,就是殷周王官巫史所掌之典冊,即被稱之為“六經”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六經出自巫史。三代巫史不分,他們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官。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多出自巫史之手,在夏、商、周又稱之為“王官”,而由他們所掌握的典冊,被稱之為“王官之學”。而作為後來儒家的主要經典的《六經》,正是由殷商以來的“王官之學”演變而成的。因此,這種“王官之學”,說到底就是“巫史之學”。細考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生源頭,發現這些掌管文化的王官的職務大抵與巫卜祭祀有關。這種巫史結合的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西周初年,這些記錄王事的典籍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進入春秋時代,這些典籍,經孔子整理,完成了由巫而史的轉型。我們把經孔子刪訂過的《六經》稱為“元典”。元者,猶原也,為天地萬物的“資始”“資生”之本原。典,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書冊。由於六經出自巫史,是我國文化源頭的經典。六經之前是否還有文字記載的古籍呢?應該說有。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史倚相能讀上古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