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報(北京1944)

《中國學報(北京1944)》北京中國學報社編輯並發行的研究性刊物。張紹昌是該刊的編輯代表之一,該刊創刊號發行於1944年3月25日,月刊,每月25日發行於北京,社址位於北京東四北石雀胡同甲五號。館藏有1944年至1945年發行的第1-3卷總計14期刊物。上海漢口路申報館、天津書店、南京建國書店均有經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學報(北京1944)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主要刊載純學術性的論著或譯述。刊載論文涉及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古典文學、藝術鑑賞、法學、宗教哲學、政治學等內容,研究涵蓋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各個學科。發刊詞中,編者聲明該刊以反映學術動態、推進學術研究為目的,是集研究性、討論性、報告性、介紹性於一身的學術刊物。研究取材側重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注重研究先進國家的發展道路,以資借鑑。以科學性和建設性的態度,埋首鑽研、集思廣益、陳述學理,實現學術服務於社會發展的夙願。
該刊未設定具體欄目,也不登載商業廣告,專載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作品。不僅刊載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地理等的研究,例如:《西漢古文今文之爭與政治暗潮》、《乾隆西域武功圖考》、《倪瓚之著錄及其偽作》、《道家仙境之演變及其所受地理之影響》等,還刊載有近代西方國家的相關研究,例如探討近代德意志帝國的工業發展道路、探究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研究近代希臘的民族心理、研究中法關係等。此外,還有少量其他領域研究,例如《數學邏輯概論》。內容博古通今,選題獨到,具有極高的學術性和現實關懷。
作為綜合性的學術研究刊物,該刊是抗戰後期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界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反映學術動態、活躍學術氛圍,對於推行抗戰後期學術研究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研究近代社會科學的學術發展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
一國文化的高下、可以有學術定其水準、一國學術的興發,可以由刊物識其端倪。學術乃是集體的產品、要推進學術的研究、一面固貴乎埋首研鑽、同時也需要集思廣益。譬如進軍、各方面必須呼應靈敏、方可協力前進。定期刊物的出版、可以指示某一時期的研究叚落、又可以表現某一角落的研究動態。一個學術部門如無集體的表現、則可以反映該部門的研究毫無生氣、因而將來的進步自然也無由促進。
幾年來出版界的消沉、無疑的指示出學術說準的降低、學術研究的暮氣。對著先進國家蓬蓬勃勃日新月異的進步情況、我們為文化的前途感到恐慌、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恥愧。屢經籌劃、思出一綜合性的科學刊物、以打破學術界的岑寂、救濟文化界的饑荒、結果才有今天這個微小禮品、貢獻給無新書可讀的今日的文化界人士。
一種學術刊物、就其性格而論、有系指導性的、有系表現性的、有系研究性的、有系討論性的、有系報告性的、有系介紹性的。本刊則屬於後四種性質、至於指導性的論著、同人等自分淺學、不敢僭越、而表現性的文字、因有文藝刊物多種、所以本刊也一概從略。
但是刊物的性質雖然是客觀的、而取材卻也不能沒有標準、態度卻也不能不有歸趨、所以我們對此兩方面也當有所表明。就取材而言、我們的範圍大體側重社會科學、而尤注意先進國家發達之路、以資借鏡。至於同人態度、則願以“科學的”與“建設的”兩詞相勉勵。我們不作無謂的攻擊、苛刻的批評、盲目的介紹、古董的考證、我們相信、學術研究在任何時代皆有其重要性、因而希望本著服務社會的素志、將自己所認為有益無害的學理和意見、忠實地陳述出來、以求在中國地文化業聚上多添幾個枝葉、兼為自勉的一助。
本報創刊伊始、譾陋之處自所不免、尚希海內外賢達、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