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喙龜是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的重要原始龜類化石。台北時間8月23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團隊論文稱: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還保留著牙齒,正發育出角質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始喙龜
- 拉丁學名:Eorhynchochelys sinensis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中國貴州關嶺
發現歷程,生物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慣,化石價值,新聞動態,
發現歷程
2015年前後,李淳課題組又對另一件早先發現的來自貴州關嶺的龜類化石展開研究。這件被稱為中國始喙龜的化石,體長超2米,軀幹短,肋骨加寬;背甲腹甲均未形成;首次出現了角質喙,但上下頜後部仍保留有牙齒,呈現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其完整的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岩中。隨後,由該課題組與英國、美國、加拿大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全部重要原始龜類化石材料,確定了中國始喙龜介於羅氏祖龜和半甲齒龜之間,彌補了該類群系統發育中“缺失的一環”。研究者認為,儘管中國始喙龜的完整骨架化石保存於海相地層,但其骨骼結構顯示它並非長期生活在海洋中,很可能是在海濱近岸河口地帶水、陸兩棲生活,有掘穴習性。
生物簡介
形態特徵
中國始喙龜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顯示了龜類演化初期的高度複雜性。這種體長超過2米的大型早期龜類軀幹較短,具有加寬的肋骨,背、腹甲均未形成,首次出現了封閉的上顳孔和剛性腰帶,即臀部腹側兩恥骨和兩坐骨形成前後、左右縫合且不能活動的聯合體。中國始喙龜是最早的有喙的龜類,但其上、下頜的後部仍保留有牙齒,呈現出“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
生活習慣
完整的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黑色泥灰岩中,但其骨骼結構顯示中國始喙龜並非長期生活于海洋中,而很可能是在近岸河口地帶營水、陸兩棲生活,且有掘穴的習性。
化石價值
該發現進一步明確了龜類早期演化中的階段性特徵,填補了該類群系統發育中缺失的一環。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2018年8月23日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基於化石所觀察到的生物演化過程大致可分為“漸變”與“突變”兩種情形。前者即緩慢而微小的變化經過長時間積累導致物種分化,是達爾文理論的主要觀點;後者是短期內物種發生大的、快速的分異。一直以來,龜類演化的化石記錄被認為是“突變”演化的重要證據。
科研人員表示,本次發現證明了龜類演化同樣存在過渡環節。那些短時間內巨大的、不可思議的激進變化,通過新化石的不斷發現,正逐步被一系列正常而連續的微小變化所取代。
新聞動態
距今約2.28億年的中國始喙龜,2018年9月27日在三亞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舉行的中國始喙龜特展暨新聞發布會上首度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