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並殖吸蟲淡水蟹類宿主動物起源的研究》是依託南昌大學,由周憲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陸並殖吸蟲淡水蟹類宿主動物起源的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憲民
- 依託單位:南昌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申請人等研究所獲分子親緣樹提示,產於雲南、四川地域的淡水蟹很可能與中國大陸淡水蟹的起源有關。基於申請人等在雲南、貴州、四川(含重慶)隸屬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地域已採獲124縣市區計209個樣點淡水蟹類的工作基礎,本項目運用分子系統地理學及融合甲殼動物學和寄生蟲學等多學科的技術與方法,在建立形態學標本資料庫的基礎上(與Holotype比對/鑑定為基礎),對橫斷山脈地域Aparapotamon等14屬淡水蟹類進行基因序列測定,由此構建其系統發育樹和種群基因資料庫。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科學意義,系在分子水平上,追溯和揭示中國大陸淡水蟹類/並殖吸蟲的種群分化進程、多樣性和分布格局的形成機制,探討二者在宿主關係上可能存在的協同進化關係,解析申請人等對中國大陸淡水蟹類起源於橫斷山脈的構想。本項目將為研究東亞大陸淡水十足甲殼動物的演化及其相關地質歷史事件的推演,提供進化速率參數與一種標準化的參照模式。
結題摘要
基於申請人等檢視完成2011-2013現場採集雲南、貴州、安徽、浙江和廣東淡水蟹類103個採樣點標本,以及研究室原已採獲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地域124縣、市、區計209個樣點的淡水蟹類標本這一重大基礎性分類鑑定的研究工作基礎。本項目在年度研究計畫內,報告淡水蟹新種2個;待報告新種10個、新屬1個;發表9篇學術論文和國際會議論文摘要3篇;參編教材和著作4部;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形態學分類研究,系基於與研究室所建立的“模式標本資料庫”模式標本比對,由此初步確定了其隸屬關係。新增淡水蟹類觸角與胃磨2項形態結構研究:觸角特徵可作為淡水蟹類屬間鑑別的形態學指標;胃磨結構種內穩定,均可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學分類指標,是目前以雄性第一腹肢為主要分類依據的有益補充。分子分類,系採用16S rRNA、mtDNA COⅠ等基因片段,分別對華溪蟹屬、南海溪蟹屬、束腰蟹屬、非擬溪蟹屬等屬種進行研究與分析。此外,項目研究分別在其動物地理學、景觀地理學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總體上基本完成課題研究工作任務。但在綜合分析研究方面,例如比較其形態學與分子分類的結果(異同),並結合橫斷山脈“三江併流”地域已知自然地理 (地質)、動物地理等數據資料,分析推演淡水蟹類的系統發生,包括攜帶並殖吸蟲淡水蟹類的研究等諸方面,還需要在今後進行深入研究。 分子分類研究結果顯示:(1)華溪蟹屬為單一起源,資料分析顯示其主要地理區隔為長江,(2)南海溪蟹屬是一個單系類群,包含對應於中國東南部及台灣本島的海岸地區地形的4個分支。分子學和地質學數據表明,南海溪蟹屬蟹類起源於武夷山和南嶺山脈之間的區域,主要和最早的分支進化發生在大約480萬年前,物種可能形成於400萬年前,山脈在分布上似扮演重要的角色。(3)束腰蟹屬研究的初步結論,推測該屬淡水蟹類的起源地,可能是在越南北部一帶,之後進入廣西、廣東演化出許多種,由此再往北作進一步擴散。關於中國大陸淡水蟹類的起源,綜合本項目目前所獲形態與分子數據及其動物地理學等的研究結果,以及結合主持人前一NSFC課題與合作研究者施習德教授等發表論文數據的初步綜合分析,中國大陸淡水蟹類起源及其擴散路徑,推測是由中南半島=>雲南廣西,支持作者關於中國大陸淡水蟹可能起源於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