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數據法治發展報告(2017)

《中國大數據法治發展報告(2017)》是2017年12月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數據法治發展報告(2017)
  • 發布時間:2017年12月
報告背景,主要內容,社會評論,

報告背景

2017年12月,由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新時代大數據法治峰會——大數據·新增長點·新動能·新秩序”峰會,發布了《中國大數據法治發展報告(2017)》,對我國公民個人數據濫用以及個人數據保護法治意識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

主要內容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大部分公民會接到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嚴重,其中接到知道個人信息的推銷電話占據了最大比例,其次接到冒充公檢法稅務機關、銀行的詐欺電話也占據很大比重。此外,租房購房、網路報名考試註冊、使用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後收到大量電話簡訊騷擾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在電子賬戶方面,社交賬戶(QQ、微信、微博)被盜成重災區,電子信箱、雲存儲賬戶、電子商務賬戶(如淘寶)、網際網路金融賬戶(P2P)的被盜危險緊隨其後。值得注意的是,50%的受訪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金錢損失,12%的受訪者損失在3000元以上。

社會評論

“大多數人面對數據濫用、信息泄露時,選擇忍耐和消極抵抗。”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大數據與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介紹,大部分人收到電話騷擾時選擇列入拒接名單或掛掉電話,但在遭受財產損失後,仍有45.15%的受訪者沒有採取任何維權措施。“不維權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受訪者認為維權消耗時間且維權程式複雜,維權成本高;另一方面,普通用戶不容易收集到有力證據。此外,還有接近四成的受訪者根本不知道如何維權。”李愛君表示,其實不僅是受訪者,所有人意識到個人信息泄露後,都深感維權無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