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戲院(上海市中國大戲院)

中國大戲院(上海市中國大戲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大戲院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牛莊路704號,毗鄰浙江中路、廣西北路、芝罘路。原劇場於1930年建成開業,占地面積1340平方米。中國大戲院原名“三星舞台”,上世紀30~40年代,與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起被並稱為“上海四大京劇舞台”。

作為南北京劇名家非常青睞的京劇舞台之一,厲慧良、馬連良、李玉茹、蓋叫天、林樹森、宋德珠、周信芳、梅蘭芳等許多京劇名角都曾在中國大戲院登台獻藝,並留下了一段段戲史佳話,為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積澱了珍貴的文化藝術和歷史記憶。

2005年,中國大戲院被確定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屬三類保護標準。2012年10月,上海市黃浦區召開了中國大戲院修繕改造項目專題會,明確該項目為“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為了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國內一流的、以綜合戲劇演出為主的專業劇場,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特邀英國專業劇場設計公司RHWL聯手中方設計團隊聯合設計,歷經六年的匠心打磨,2018年5月,中國大戲院修繕改造工程竣工。修舊如初的中國大戲院於2018年6月再度盛裝啟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戲院
  • 外文名:Great Theatre of China
  • 地理位置:上海市黃浦區牛莊路704號
  • 建成時間:民國十九年(1930)
  • 創建人:黃楚九,趙如泉,周炳臣
歷史沿革,新時代的修繕改造,2018開幕演出季,劇場定位,未來規劃,院士寄語,區位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29年,經營大世界遊樂場的黃楚九,在浙江路牛莊路附近租下一塊土地,除建造市房外,與趙如泉、周炳臣合資建造一座劇院。劇院於1930年初建成,位於牛莊路704號,原以三星大舞台為名,定於農曆正月初一(1月30日)開幕。其時流氓大亨黃金榮派人前來告知:滬上只能有一個大舞台,即榮記大舞台,必須更名方可開張。為此幾經求情,改名為三星舞台,才於2月5日開幕。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地處閘北的更新舞台在戰火中被炸毀,同年8月重新整修後又毀於大火。1936年更新舞台遷至牛莊路三星舞台原址。據《申報》報導,更新舞台換址後重新開幕那天,日夜兩場,“雖大雪終日,觀者猶爭先恐後”。
“中國大戲院的舞台大小和觀眾座位數在上海京劇舞台中不顯優勢,但仍然被戲迷們稱為上海“四大舞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從其初創時期的“三星舞台”到“更新舞台”再到“中國大戲院”,88年的舞台春秋,造就了不少京劇名人。1934年開始的“厲家班”駐場演出,厲慧良從此聞名;1938年的海派京劇代表人物林樹森壓軸大戲的頭牌成為更新舞台的台柱,也被觀眾稱為“紅生大王”;1940年開始,上海戲劇學校學生整齊的“正”字輩,每年在更新舞台公演,許多“正”字輩由此出名;1942年宋德珠被評為“四小名旦”後,成立自己的社團在更新舞台掛牌,其後的演出盛況空前;1943年已很有名氣的馬連良“扶風社”及張君秋、袁世海等京劇名人,多次進場演出,一直演到1948年;1946年梅蘭芳把流浪在南京無錫街頭的“夏聲戲校”的學生介紹到中國大戲院,連演15場,一炮打響,許多學生也因此被正規劇團錄用......諸如等等,舉不勝舉。正因如此,中國大戲院被譽為上海京劇“四大舞台”之一,也是名至實歸、當之無愧的。”
——中國大戲院《舞台春秋88年》
“在中國大戲院舞台演紅的演員逐漸增多,其舞台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從報紙廣告和戲單資料查證,早在30、40、50年代,百分之九十以上京劇社團和名流名角如梅蘭芳、周信芳、俞振飛、言慧珠、李玉茹、蓋叫天、李桂雲、譚富英等等,都喜歡到中國大戲院的舞台合演、公演。有的還多次來演出,特別如李玉茹,不顧別人勸說,炮聲隆隆中堅持在中國大戲院演出,直到上海解放。許多名人還把賑災義演放在中國大戲院,出現過許多感人的故事和有趣的場景。如梅蘭芳早在“三星舞台”之時就進行過賑會義演,還專門為徒弟李世芳撫恤義演。1947年9月,上海大亨杜月笙60壽辰賑災義演,退隱有年的余派傳人孟小冬演出余派名劇《搜孤救孤》,昔日的“冬皇”風采不減,吐字清晰,腔簡韻厚,噴口有力,唱得萬人空巷,此後孟小冬告別京劇舞台,在中國大戲院的“絕唱”成就了她藝術人生的巔峰......中國大戲院之所以成為上海“四大舞台”之一,了解了這些名人名角的舞台軌跡,我們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中國大戲院《舞台春秋88年》

新時代的修繕改造

中國大戲院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在中國僅有的兩座帶有“中國”名稱的歷史性老劇場,其含金量不言而喻。作為黃浦區“一個中心五個集群”建設的一個重要引擎,其修繕改造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全力支持。
2011年,按照中共黃浦區委、區政府建設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的整體戰略部署和規劃要求,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啟動中國大戲院修繕改造項目。
2012年2月,中國大戲院召開修繕改造專題座談會。當年7-11月,大光明文化集團邀請英國知名劇場設計建築事務所RHWL專家多次來滬,共同商討設計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2013年2月,黃浦區發改委下達“關於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建議書的批覆”。此後,上海市歷保中心、區文化局、區房地局等有關方面人員反覆召開中國大戲院設計概念方案聽證會。7月,英國RHWL公司正式提交“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方案設計稿。12月,市規劃局召開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設計方案”專家論證會,原則通過“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設計方案”。
2014年4月,黃浦區區政府將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正式列入區政府項目實施。9月,黃浦區建交委批准“中國大戲院改造項目初步設計方案”,明確了中國大戲院修繕改造項目的建設內容和規模等。
本次修繕改造的主要內容:
1)參照19世紀30年代初建時的設計,恢復三層觀眾廳的格局;
2)根據保護建築要求,保留外立面及主體結構,按歷史原樣恢復外立面尖塔;
3)為滿足現代劇場的使用要求,調整台口結構線,台塔高度抬升;
4)在舞台前方新增升降樂池;
5)整飭門廳、新做前廳的電梯;
修舊如初的中國大戲院,主體建築面積達到5320平方米,擁有梯次觀眾席三層,座位數878座,達到中等專業劇場規模。正門大廳的大理石地坪上鑲嵌著半幅太陽花三星圖案,與建築雙塔正立面圖案上下呼應,暗示著“中國大戲院”前身作為“三星大舞台”的歷史文脈;各樓層休息廳的天花造型也延續了歷史遺存的天花風格,營造著歐式古典的空間感;而最為美倫美奐的當屬劇場觀眾廳穹頂,中心錯落有致的兩層共32瓣花瓣組成了一朵盛開的蓮花,在燈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蓮花紋光影透疊,層次分明而又工整細膩,無處不彰顯中國大戲院的魅力。

2018開幕演出季

2018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邀請了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國家的19部精彩劇目,總計50餘場,演出季時間從6月一直持續到9月底。
包括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改編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義大利意象派導演羅密歐·卡斯特魯奇作品《不可自理的生活》,美國普利茲戲劇獎獲獎作品《恥》,日本靜岡縣舞台藝術中心(SPAC)根據卡夫卡經典小說改編的《變形記》,紐約時報劇評人優選劇目《西方社會》,以及德國戲劇“夢之隊”—柏林邵賓納劇院製作、托馬斯·奧斯特瑪雅導演的《海達·高布樂》,山羊之歌劇團製作的《評價哈姆雷特》,獲得羅基什基斯立陶宛專業戲劇最佳表演獎的《不是我生的》等劇目,其中多部劇目是亞洲首演或中國首秀。另有京劇梅派青衣史依弘、作曲家金復載和指揮家王永吉共同打造的中國首部室內樂版京劇《霸王別姬》,“余脈相傳”王珮瑜京劇骨子老戲展演,陶身體劇場作品《4》《5》、王亞彬導演、編舞的舞劇《青衣》以及田沁鑫編劇、導演的話劇《狂飆》等國內演出。
在演出同時,還有20場的相關衍生活動,包括但不限於演後談、演前導賞、藝術課堂、表演工作坊等衍生活動與高品質的文化盛宴,以饗申城觀眾。

劇場定位

錯位競爭,打造有特色的專業劇場
中國大戲院將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導,藉助外力,市場運作”原則,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定位於以綜合戲劇演出為主的中型專業劇場,與周邊劇場形成錯位競爭。具體來說:
一是聘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田沁鑫為藝術總監,通過名導的社會影響力和藝術號召力整合資源,逐步成為田沁鑫導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
二是成為世界名團名劇的中國首演地。將德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名團名劇引進中國大戲院,成為其在中國的首演之地。
三是成為創新戲劇的展示基地。充分發揮大戲院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文化積澱,引進創新戲曲演出,薪火傳承、推陳出新,打造創新戲曲的展示基地。
四是成為原創戲劇孵化之地。通過參與投資和孵化原創戲劇,支持民族文化發展。
五是與上海戲劇學院青年劇團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中國大戲院將成為上戲青年劇團的實踐基地,成為培養新人新作之地。

未來規劃

打造一年三個演出季的特色劇場
通過三年左右的時間,著力打造一年三個演出季即“中國大戲院國際戲劇邀請展”、“中國大戲院新人新劇邀請展”、“中國大戲院創新戲曲邀請展”品牌,使中國大戲院成為名團名劇的中國首演地,成為網羅新人新作的基地,成為創新戲劇的孵化地,最終形成既有劇場演出又有作品出品的特色劇場,為中國大戲院在演藝市場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為上海打造成為“亞洲演藝之都”的發展目標和“環人民廣場活力演藝區”的建設敬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院士寄語

從三星大舞台到中國大戲院
1963年在同濟大學建築系四年級上建築物理課的時候,就聽講授建築聲學的王季卿教授讚揚中國大戲院的聲學品質,至今仍記得他說坐在三樓樓廳最後一排,舞台上演出的聲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當年曾經參觀過這座戲院,但是對建築的記憶已經漸漸淡忘了。自2014年5月受邀參加討論中國大戲院改造方案設計時,對這座建築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這些模糊的記憶又重新清晰並活躍起來。
中國大戲院曾經是近代上海的文化地標,是海派京劇的象徵,鐫刻著中國京劇史的輝煌篇章。我雖然是京劇的門外漢,但是厲慧良、馬連良、李玉茹、梅蘭芳、周信芳等大師的名聲還是如雷貫耳的。當年,這一帶集中了眾多的劇院,但是無論是演出的陣容、作為文化地標的聲譽,還是建築的音響效果,舞台的寬敞,在號稱上海“四大舞台”中,中國大戲院都是當之無愧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記得2014年5月末的一天去了現場,為這座建築的滄桑變化而唏噓感嘆,原本的三層樓台已經不復存在,昔日的輝煌也蕩然無存。在1990年代的劇院改造成電影院和多種經營的大潮中,中國大戲院也未能免俗,原先的1914個座位只留下改造後的放映電影的正廳,而且電影也隨著人們對那些新建豪華電影城的趨之若鶩而停映甚久。
我有幸參加討論中國大戲院的改造設計,期間也多次到現場參加討論,因此也可以獲得更多有關這座劇院的信息。1930年初建時,劇院的名稱是三星大舞台,以後多次更名,更換主人,1942年改稱中國大戲院,沿用至今。1929年的圖紙上,設計三星大舞台的建築師是名不見經傳的英國建築師米倫,早年曾經在錦明洋行任職,1925年起自己開辦事務所。現在已經查到他設計的作品除三星大舞台之外,還有寧波路山東路的商號,以及南京路上的女子商業銀行,基本上乏善可陳,如果不是因為這座劇院,可能他早就被眾多的近代建築大師的名字所淹沒。結構工程師是著名的丹麥土木工程師康立德的康益洋行,當年滬上許多重要建築的結構設計都是康益洋行的作品。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藏有三星大舞台的圖紙,對重新改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為音樂劇的劇院方案由英國的專事劇院設計的RHWL事務所和章明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提出,經過反覆討論,專家們同意根據圖紙恢復最初的兩座塔樓,保留外牆,也對室內的效果和觀眾廳以及舞台台口的方案進行多次論證。但是對於歷年新增的搭建提出了異議,由於功能的需要,規劃和歷史建築保護的管理部門,以及專家們也只好同意保留。目前看來,塔樓被這些搭建所包圍,未能顯示出塔樓的獨特形象,總是缺憾,只能算是風格性修復。
最困難的當屬結構設計和施工,因為原設計,劇院東側是同為一個整體的商鋪和辦公樓,但由於東側已經變成居民樓,恢復三層挑台新建的框架結構和施工方案必須顧及對周邊居民樓以及附近地區的影響,承擔施工的住總集團似乎是上海話中的“在螺螄殼裡做道場”,在極端困難而又十分苛刻的場地和環境條件下,成功地實現了原定改造的目標,再一次證明了上海的建築師、工程師、施工人員和規劃管理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部門的技術水平、協調能力和聰明才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鄭時齡

區位信息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牛莊路704號(臨浙江中路,近人民廣場)
郵編:200001
交通
軌交- 1、2、8號線(人民廣場站19號口)
公交- 14路
(浙江中路北京東路)
19路、21路、64璐、316路
(北京東路福建中路)
37路、330路
(天津路福建中路)
18路、46路、46路區間、108路、108路區間、312路、318路、537路、930路、952路
(西藏中路北京東路)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牛莊路704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