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創意節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賽事對外徵集包括視覺類、影視類、工藝類、數碼類、非遺類五大類作品,涵蓋廣告、攝影、雕塑、動畫、遊戲、微電影、平面設計、空間設計、創意設計、服裝設計、文創設計、裝置藝術等各領域。大賽組委會聯合創投公司和創意機構對大賽作品進行評估,將選出的部分創意作品和創意人才納入後續創業扶持計畫,打通高校創意學生群體的創業就業通道,構建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平台。該項目在藝術設計與創意類大賽中具備相當的影響力。
中國大學生創意節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以“關注美育,參與創新,享受創造,實力創業”為核心,融入“創意引領創新,創新引領創業”理念,為大學生創意理念轉化成現實搭建的雙創共生平台。
創意服裝與服飾設計,創意環境設計,創意產品設計,創意美術,創意視覺傳達設計,創意工藝,原創音樂,創意攝影,創意影視及動畫,創意新媒體藝術,創意手造。
各分類設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9強)、優勝獎(25強)、入圍獎(百強)。
一等獎作品的指導教師將獲“優秀指導獎”。
由同一團隊創作出的含10個或以上的系列優秀創意作品集,獲得“特別團隊獎”。
對本學生參與面廣並取得一定成績的高校,授予“優秀組織獎”。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韓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張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高矚、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陶海峰、震旦家具創新中心總經理高日菖、MANA國際新媒體藝術產業及媒體平台董事長張慶紅、上海潤米科技設計合伙人楊繼棟、DRAWTOGETHER數字潮流藝術商業平台創意總監羅競傑、當代水墨藝術家李知彌、當代藝術家及多元立體書法裝置藝術創始人麻進等。
首屆大學生創意節主題為“未來視”,讓大學生能夠探索未來創意靈感,洞悉創意產業,真正擁有目見未來的能力。圍繞高校“美育·創意”,以“關注創意,參與創新,享受創造,實力創業”為宗旨,為全國各大高校美育創新成果和學生創意理念轉化搭建平台。圍繞培養審美能力、選拔創意人才、激勵多元創新、扶持精準創業、輔助美育教學五大舉措,為高校優秀創意人才提供創業就業保障。
首屆中國大學生創意節自2019年啟動以來,歷時8個月,獲得了全國513所高校的支持,涵蓋29個省市地區,徵集作品10872件,並創下了官方網站瀏覽量2955萬人次,最高單日點擊率170萬人次,官方微信公眾號冬粉量30213人的成績。
第二屆中國大學生創意節推出全新主題“新·起源”,倡導“美育”進一步融入社會和生活,並提出“回歸初心,關注當下,探索未來”的行動口號,推動大學生們積極融入社會和生活。第二屆大學生創意節在賽制上進行創新改革,特別增設了一個“非遺再生”獨立競賽單元,同時,大賽將集合全國優秀作品和參賽團隊於市集場景中,邀請企業參與展開現場售賣、路演等豐富的形式,將市場反饋作為作品評比的一部分,為在校大學生們創造從校園走進創意核心,對接社會需求的契機。
第二屆中國大學生創意節自啟動作品徵集至正式截稿,歷經3個多月的徵集期,大賽獲得了全國611所高校的支持,覆蓋32個省市(區),參與學生達30974人,共徵集作品18128份。
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創意節以“新青年·新百年”為主題,旨在獻禮建黨百年華誕,引領新時代的青年以傳承紅色精神奮進新百年偉大征程,將敢為人先的紅色精神與創新創意相結合,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同時,創意節聯合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提出“老字號·新國潮”特別命題,鼓勵廣大青年以創新的理念詮釋老字號百年匠心精神。
本屆大賽,共有740所高校參賽,覆蓋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參賽學生達22014人,最終徵集作品達13413件。
第四屆中國大學生創意節以“青春之美”為主題,鼓勵廣大青年以藝術創意實踐,描繪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展現青春中國“美”。大賽面向全國大學生徵集涵蓋“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科技、藝術與校園”三大領域的優秀創意,總計11個常規作品類別,並設組委會命題和特別命題,鼓勵數字藝術創新。
本屆大賽總計523所高校參與,參與學生達18797人次,共收到作品數量13089件。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指出,中國大學生創意節注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是一個產學研融合、立足於培養優秀大學生文化創意人才的孵化平台。他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構建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平台,讓大學生們能夠擁有一個發揮創造能力、走向未來的舞台。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丁力呼籲全國各高校積極踴躍參賽,共同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辦賽新局面,共同為更多的高校和大學生搭建好助推大學生“雙創”最後一公里的平台。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體衛藝科處處長陳華提出,大賽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深化辦節理念,形成協作開放的美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