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是2013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君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
- 作者:劉君德
- ISBN:9787564139261
- 頁數:204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副標題:以上海市為例的實證研究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建設”關係城鄉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建設以及人民“生活家園”品質的提高。《中國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以大城市的基層行政社區(街-居,重點為街道)為對象,以行政區-社區組織體系為主線,以上海市的大量實踐性成果為實證基礎,探討中國特色的城市行政區-社區組織體系的重構和相關的制度問題。書中對“行政社區”的概念進行了新的界定,對中國特色的“行政區-社區”體系的邏輯內涵進行了理論詮釋,指出“行政區-社區”體系由層次結構體系、社區服務提供和管理體系以及地域整合分布體系三個方面所構成,提出了轉型期在中心城區由傳統的“區-街-居制”向“街區(小區制)共治-社區自治制”轉變的制度框架以及在“郊域”推行“大市鎮”的體制模式構想。本書的理論意義在於對現階段我國社區研究一種新範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引導;同時在實踐上以上海市為案例,勾畫了未來行政區與社區體制發展的走勢與格局,以及過渡到未來格局的路徑,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具有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特點,為多學科合作研究基層行政社區問題提供了一個範式。本書可供人文社會科學、地理學、城市科學研究人員,高校相關專業師生,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基層(街-居)行政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居民閱讀參考。本書由劉君德等著。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1 研究基礎:從初識社區到項目研究
1.1 初識社區的故事
1.1.1 第一次接觸社區
1.1.2 發現曹家渡現象
1.1.3 南京會議的發言
1.1.4 美國社區的感受
1.1.5 台中的“模範社區”
1.1.6 師大二村的維權
1.1.7 英國的社區觀察
1.2 項目研究基礎
1.2.1 最早的社區項目
1.2.2 發現和總結城區-社區-家庭、單位“文明鏈”
1.2.3 如何培育“小巷總理”
1.2.4 真如鎮:社區規劃實踐
1.2.5 社區綜合性課題的深化研究
2 概念辨析與演繹邏輯:社區·行政區·行政社區
2.1 社區概念的演繹及屬性認知
2.1.1 西方國家社區概念演繹與中國特色的社區定義
2.1.2 社區的基本要素與本質屬性認知
2.2 社區類型演繹的另類創新邏輯
2.2.1 社區類型學的經典與常規演繹
2.2.2 中國社區類型演繹的另類創新:社區·行政區·行政社區
2.3 社區構成新因素:新市民·原住民動遷·規劃
2.3.1 城市新市民
2.3.2 城市原住民的動拆遷與安置
2.3.3 規劃因素
3 基本特點與主要經驗:基層社區組織管理海內外實踐模式
3.1 國外基層社區組織管理模式主要類型與經驗
3.1.1 “行政力量有效滲透”的政府主導型:新加坡模式
3.1.2 “自治傳統悠久”的自治型:歐美模式
3.1.3 “半官半民”的混合型:日本模式
3.1.4 國外基層社區組織管理的主要經驗
3.2 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的社區組織模式
3.2.1 業主委員會主導,專業化、職業化社工多元服務的香港模式
3.2.2 注重保存傳統文化特色、“街坊會”自治管理的澳門模式
3.2.3 當局主導、民生主義引領、社區再造的台灣模式
3.3 中國大陸典型社區管理實踐:若干城市經典模式評述
3.3.1 瀋陽經驗
3.3.2 南京經驗
3.3.3 北京經驗
3.3.4 武漢經驗
3.3.5 深圳經驗
4 巨觀思考:中國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
4.1 大城市基層社區組織管理的基本定式
4.2 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的中國邏輯
4.2.1 組織價值邏輯:中國社會的組織“情結”和“組織路徑依賴”
4.2.2 組織功能邏輯:中國城市基層社區獨特的組織功能定位
4.3 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的理論依據
4.3.1 治理與善治的基本理論觀點
4.3.2 行政區一社區體系基本理論觀點
4.3.3 扁平化及層次一幅度關係組織原理
4.4 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重構的基本原則
4.4.1 基層行政社區與自然社區相耦合的原則
4.4.2 有利於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管理的原則
4.4.3 有利於整合社區資源,提高管理效能的原則
4.4.4 縱向和橫向管理整體協調的原則
4.4.5 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
4.5 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發展的目標與基本思路
4.5.1 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發展的目標
4.5.2 實現大城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體制改革目標的基本思路
5 上海實證(工):主體線索與改革路徑
5.1 上海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管理演進的主題線索
5.1.1 上海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管理結構演進過程與現狀格局
5.1.2 上海市基層行政社區組織管理結構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徑
5.2 城區型管理路徑:“街居制”社區管理實踐模式與上海的經典演繹
5.2.1 “街居制”社區管理模式形成的基本背景:街道體制與功能變遷
5.2.2 上海“街居制”社區管理實踐模式的經典演繹
5.3 郊域(區)型管理路徑:上海浦東“鎮管社區”體制模式之階段性創新實踐
5.3.1 “郊域(區)社區”的內涵特質與組織模式建構的邏輯基礎
5.3.2 上海浦東“鎮管社區”體制模式的階段性創新實踐
6 上海實證(2):新模式構建與制度創新
6.1 構建上海(城區)行政區-社區組織管理縱向體系新模式
6.1.1 體制背景:上海行政區-社區體系發育的兩個重要體制基礎
6.1.2 趨勢背景:上海基層行政社區未來發展趨勢前瞻
6.1.3 創新思路:上海行政區-社區組織管理新模式構建的框架性設計
6.2 上海新“街居制”社區組織管理模式的建構與基本構想
6.2.1 街道作為基層行政社區組織功能的存續價值思考
6.2.2 “共治”邏輯下上海新“街居制”社區管理模式的建構
6.3 上海浦東郊區“鎮管社區”體制模式的深化與制度創新
6.3.1 問題探索:浦東郊區社區發展的“新”、“老”問題
6.3.2 模式再造:從“鎮管社區”模式到“大市鎮”模式的制度創新
6.3.3 浦東郊區推行“大市鎮制”模式的改革構想
7 上海實證(3):專題研究
7.1 上海新型基層行政社區的合理規模與最佳地域範圍的論證
7.1.1 研究過程與背景
7.1.2 上海市現行街道行政社區規模特徵與存在問題分析
7.1.3 基層行政社區合理規模的影響因素與國內外經驗借鑑
7.1.4 基於格線化管理的上海基層行政社區規模的確定
7.1.5 上海新型基層行政社區合理規模與最佳範圍界分論證的基本結論
7.2 上海城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綜合研究
7.2.1 研究過程
7.2.2 上海市邊緣區社區管理的矛盾:五個樣本點的調查分析
7.2.3 大城市邊緣區社區的概念與基本特性的認識
7.2.4 上海市城市邊緣區社區體制改革思考:體制創新,全面推進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綜合整治
7.3 “後功能區”時期川沙社區體制模式轉型與改革深化
7.3.1 研究背景
7.3.2 原川沙“功能區-社區”新體制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7.3.3 “後功能區”時期川沙社區體制模式的轉型、完善與改革深化
7.3.4 推進川沙社區體制模式改革深化的“十大運行機制”
8 後續相關問題思考
8.1 社區建設:城市基層政府工作永恆的主題
8.2 開展行政社區類型區劃:一項分類管理社區的基礎工作
8.3 深化社區服務:建設均等化的服務圈
8.4 從“社區行政”向“共治”→“自治”轉變:核心是把社區管理的許可權還給居民
8.5 加強社區公民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大力培育柏萬青式的社會“精英”
8.6 關注近郊大型居住社區的管理體制改革:一種新的治理思路與模式
附錄
一、浦東新區郊區建制鎮社區調查(2004)
二、浦東新區濰坊街道組織體制與和諧社區建設調查(2005)
三、川沙新鎮行政區一社區體制和華夏社區調查(2006年4月18、19日)
四、普陀區長風街道社區業主委員會和居民自治的調查(2007年8月,摘錄)
五、靜安區“申田大樓”居民自我打造“同心家園”調查(2012年5月)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