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解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過程中的重點文獻,系統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發展的背景、過程、基本規律以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夢與中國道路叢書之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軍隊建設道路
- 類型: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7338789
- 品牌: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
- 作者:《中國夢與中國道路叢書》課題組
-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定價:34.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為了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各方面發展道路探索、開創、豐富、發展的歷史過程與基本內涵,中央文獻研究室成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課題組。在初步研究基礎上,我們編寫了《中國道路》這套叢書。這套叢書由《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市場經濟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中國特色國防軍隊建設道路》、《實現共同發展,促進祖國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道路》等11本書組成。這套叢書立足於黨和國家重要文獻,簡要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各方面發展道路形成發展的背景、過程、主要內容、基本規律、基本經驗以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
本書課題組成員:王均偉、張曉彤、麻伯顏。該課題組成員多為相關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
圖書目錄
導言1
第一章 恢復和發揚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10
一、恢復軍隊優良傳統作風的提出和初步成效11
二、恢復和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1
三、恢復和發揚軍隊艱苦奮鬥和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傳統28
第二章 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31
一、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的提出31
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的內涵39
第三章 確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43
一、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提出的背景和原因43
二、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再確立48
三、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科學內涵55
第四章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58
一、確立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58
二、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是統一的整體61
三、中心是解決現代化的問題64
第五章 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72
一、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出的背景72
二、把教育訓練放到戰略位置的主要內容80
三、軍隊教育訓練的恢復和發展85
第六章 按照“五句話”總要求全面加強國防軍隊建設91
一、軍隊建設總目標與總要求91
二、全面把握“五句話”總要求,實現軍隊建設協調發展、
整體推進、全面進步96
三、深化改革是實現“五句話”總要求的根本動力100
第七章 牢記“軍魂”,確保人民軍隊“不變質”105
一、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永遠不變的軍魂105
二、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112
三、軍隊要走在黨風廉政建設的前面118
第八章 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軍隊建設全局124
一、新軍事戰略方針的提出124
二、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豐富和發展135
三、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139
第九章 加強質量建設,實施科技強軍144
一、質量建設是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核心144
二、質量建設的關鍵是實施科技強軍戰略148
三、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154
四、集中力量發展“殺手鐧”武器,
加快裝備現代化步伐159
第十章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要兩頭兼顧、協調發展164
一、兩頭兼顧,協調發展164
二、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依託167
三、經濟建設應考慮國防需要170
四、軍隊要積極支持和參加經濟建設176
第十一章 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181
一、四大使命的提出181
二、四大使命蘊含的豐富內涵185
三、開展軍事能力建設190
四、有效履行新使命192
第十二章 探索國防軍隊建設科學發展之路198
一、確立國防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198
二、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的總要求201
三、軍隊踐行科學發展的成就203
第十三章 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213
一、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線213
二、培養造就新型軍事人才215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18
四、構建聯合作戰體系220
五、向科學管理要戰鬥力224
六、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226
第十四章 推進富國和強軍的統一229
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229
二、推動富國和強軍的統一233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237
第十五章 全面推進軍隊思想政治建設245
一、弘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245
二、培育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250
三、以人為本,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253
四、大力發展先進軍事文化264
結語 強國夢,強軍夢269
大事記280
第一章 恢復和發揚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10
一、恢復軍隊優良傳統作風的提出和初步成效11
二、恢復和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1
三、恢復和發揚軍隊艱苦奮鬥和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傳統28
第二章 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31
一、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的提出31
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的內涵39
第三章 確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43
一、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提出的背景和原因43
二、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再確立48
三、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科學內涵55
第四章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58
一、確立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58
二、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是統一的整體61
三、中心是解決現代化的問題64
第五章 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72
一、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出的背景72
二、把教育訓練放到戰略位置的主要內容80
三、軍隊教育訓練的恢復和發展85
第六章 按照“五句話”總要求全面加強國防軍隊建設91
一、軍隊建設總目標與總要求91
二、全面把握“五句話”總要求,實現軍隊建設協調發展、
整體推進、全面進步96
三、深化改革是實現“五句話”總要求的根本動力100
第七章 牢記“軍魂”,確保人民軍隊“不變質”105
一、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永遠不變的軍魂105
二、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112
三、軍隊要走在黨風廉政建設的前面118
第八章 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軍隊建設全局124
一、新軍事戰略方針的提出124
二、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豐富和發展135
三、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139
第九章 加強質量建設,實施科技強軍144
一、質量建設是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核心144
二、質量建設的關鍵是實施科技強軍戰略148
三、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154
四、集中力量發展“殺手鐧”武器,
加快裝備現代化步伐159
第十章 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要兩頭兼顧、協調發展164
一、兩頭兼顧,協調發展164
二、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依託167
三、經濟建設應考慮國防需要170
四、軍隊要積極支持和參加經濟建設176
第十一章 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軍隊的歷史使命181
一、四大使命的提出181
二、四大使命蘊含的豐富內涵185
三、開展軍事能力建設190
四、有效履行新使命192
第十二章 探索國防軍隊建設科學發展之路198
一、確立國防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198
二、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的總要求201
三、軍隊踐行科學發展的成就203
第十三章 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213
一、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線213
二、培養造就新型軍事人才215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18
四、構建聯合作戰體系220
五、向科學管理要戰鬥力224
六、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226
第十四章 推進富國和強軍的統一229
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229
二、推動富國和強軍的統一233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237
第十五章 全面推進軍隊思想政治建設245
一、弘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245
二、培育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250
三、以人為本,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253
四、大力發展先進軍事文化264
結語 強國夢,強軍夢269
大事記280
文摘
著作權頁:
4.關於人民戰爭思想。人民戰爭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軍隊為骨幹,堅決相信和依靠人民民眾,團結和爭取各階級、各階層和社會集團的一切進步力量,開展以軍事鬥爭為主,並與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鬥爭形式緊密配合的全民戰爭,以爭取最後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為鞏固人民勝利成果,毛澤東對人民戰爭思想作了豐富和發展,他認為,“國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動員人民,堅決依靠人民,進行人民戰爭,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打敗的。”2他提出了國防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全民辦國防的方針;大辦民兵,寓兵於民,把民兵建設和預備役制度相結合的方針;加強全面國防教育,打牢人民戰爭思想基礎的方針等。
5.關於建設戰略後方。1956年3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認為,在現代戰爭中,軍隊對後方的依賴性空前增大,應根據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建立戰略、戰役後方基地。根據這一構想,後方基地建設逐步展開,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一是後方基地應選定在國家戰略腹地或戰略大後方的適宜地區,並儘量與生產基地相結合。二是要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工業布局及未來發展相適應,以便戰時能較充分地得到國家後方的廣泛支援。三是基地要與鐵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運輸的主要幹線相聯結,以便在此基礎上組建戰時交通運輸網。四是地形條件優越,一般要有骨幹山脈作依託,使基地內的主要設施儘量做到隱蔽、安全。五是要在保障主要方向的同時,兼顧支援其他戰略方向。到1965年,全軍已初步建立起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5個戰略後方基地。同時,在各戰役方向上建成一批戰役後方基地。1964年,毛澤東根據後方基地建設的實踐,從當時國家面臨的戰略環境考慮,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國家戰略後方基地,即國家“三線”的思想。毛澤東所說的“三線”,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兩種,從全國範圍內來劃分的“三線”,是“大三線”,即長城以南、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闊內地,包括湖南、湖北、廣西、陝西、四川和雲南等13個省、自治區;各省、區又根據自己的特點劃分各自的“三線”,是“小三線”。“三線”建設目的在於能夠建起在和平時期保持中央和地方兩級相對獨立的、專門從事國防工業生產的體系,在戰時能夠在全國戰略縱深和各戰略區的縱深保障作戰需要,也就是國家的戰略後方。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從1965年正式展開,持續了十多年的時間,共投入資金800多億元,到70年代末,形成固定資產總值達1400億元,約占全國的1/3。“三線”地區形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包括鐵路交通、煤炭、電力、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建築材料、機械、電子、化學工業等成龍配套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不僅能夠生產常規兵器,還能夠生產戰略武器,能夠獨立進行重大科研攻關,其生產能力占全國軍事工業的一半左右,大大增強了反侵略戰爭的物質基礎。而建設過程中完成的川黔、成昆、貴昆、湘黔、焦枝、襄渝和陽安等近5000公里的鐵路幹線,六盤水、渭北、豫西、川東等煤炭基地,攀枝花、酒泉、水城、舞陽、長城等鋼鐵企業,以及眾多的有色金屬、化肥、水泥、水電站、石油天然氣企業,極大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儘管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混亂局面,儘管超級大國一再圖謀以軍事手段威脅中國安全,但面對如此強大的戰爭動員和如此充分的戰爭準備,他們不能不感受到巨大的戰略威懾,而最終沒有對中國本土動手,使我國贏得了寶貴的和平。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為捍衛和平,在國防軍隊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進行了艱辛探索,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總起來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防軍隊建設道路奠定了深厚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新時期的國防軍隊建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的。
4.關於人民戰爭思想。人民戰爭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軍隊為骨幹,堅決相信和依靠人民民眾,團結和爭取各階級、各階層和社會集團的一切進步力量,開展以軍事鬥爭為主,並與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鬥爭形式緊密配合的全民戰爭,以爭取最後勝利。新中國成立後,為鞏固人民勝利成果,毛澤東對人民戰爭思想作了豐富和發展,他認為,“國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動員人民,堅決依靠人民,進行人民戰爭,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可以打敗的。”2他提出了國防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全民辦國防的方針;大辦民兵,寓兵於民,把民兵建設和預備役制度相結合的方針;加強全面國防教育,打牢人民戰爭思想基礎的方針等。
5.關於建設戰略後方。1956年3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認為,在現代戰爭中,軍隊對後方的依賴性空前增大,應根據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建立戰略、戰役後方基地。根據這一構想,後方基地建設逐步展開,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一是後方基地應選定在國家戰略腹地或戰略大後方的適宜地區,並儘量與生產基地相結合。二是要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工業布局及未來發展相適應,以便戰時能較充分地得到國家後方的廣泛支援。三是基地要與鐵路、公路、水路以及航空運輸的主要幹線相聯結,以便在此基礎上組建戰時交通運輸網。四是地形條件優越,一般要有骨幹山脈作依託,使基地內的主要設施儘量做到隱蔽、安全。五是要在保障主要方向的同時,兼顧支援其他戰略方向。到1965年,全軍已初步建立起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5個戰略後方基地。同時,在各戰役方向上建成一批戰役後方基地。1964年,毛澤東根據後方基地建設的實踐,從當時國家面臨的戰略環境考慮,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國家戰略後方基地,即國家“三線”的思想。毛澤東所說的“三線”,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兩種,從全國範圍內來劃分的“三線”,是“大三線”,即長城以南、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闊內地,包括湖南、湖北、廣西、陝西、四川和雲南等13個省、自治區;各省、區又根據自己的特點劃分各自的“三線”,是“小三線”。“三線”建設目的在於能夠建起在和平時期保持中央和地方兩級相對獨立的、專門從事國防工業生產的體系,在戰時能夠在全國戰略縱深和各戰略區的縱深保障作戰需要,也就是國家的戰略後方。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從1965年正式展開,持續了十多年的時間,共投入資金800多億元,到70年代末,形成固定資產總值達1400億元,約占全國的1/3。“三線”地區形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包括鐵路交通、煤炭、電力、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建築材料、機械、電子、化學工業等成龍配套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不僅能夠生產常規兵器,還能夠生產戰略武器,能夠獨立進行重大科研攻關,其生產能力占全國軍事工業的一半左右,大大增強了反侵略戰爭的物質基礎。而建設過程中完成的川黔、成昆、貴昆、湘黔、焦枝、襄渝和陽安等近5000公里的鐵路幹線,六盤水、渭北、豫西、川東等煤炭基地,攀枝花、酒泉、水城、舞陽、長城等鋼鐵企業,以及眾多的有色金屬、化肥、水泥、水電站、石油天然氣企業,極大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儘管我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混亂局面,儘管超級大國一再圖謀以軍事手段威脅中國安全,但面對如此強大的戰爭動員和如此充分的戰爭準備,他們不能不感受到巨大的戰略威懾,而最終沒有對中國本土動手,使我國贏得了寶貴的和平。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為捍衛和平,在國防軍隊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進行了艱辛探索,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總起來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防軍隊建設道路奠定了深厚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新時期的國防軍隊建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