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21)

2022年1月,由北京城市學院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劉承水教授主編,科研部門黨支部書記、基地研究人員冀文彥擔任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管理藍皮書《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21)》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21)
  • 作者:劉承水
  •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ISBN:9787520191708 
  • 定價:128 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內容解讀,

內容簡介

2021年度城市管理報告,選取36個重點城市進行城市管理水平的排名與評價,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4個直轄市,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瀋陽、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台肥、福州、南昌、濟南、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海口、成都、貴陽、昆明、拉薩、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27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等5個計畫單列市。研究報告建立的指標體系沿襲上一年的指標構成,共有5個- 級指標, 20個二級指標, 59個三級指標。其中, -級指標為社會、經濟、環境、科技創新、基礎設施, 5個指標體系構建的二 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內容設定與上年基本保持一致,課題研究繼承併科學運用與完善 了往年藍皮書構建的三級指標體系。

圖書目錄

Ⅰ 總報告
1“十四五”開局——全國城市治理現代化提速發展 史雅娟/001
一我國城市管理水平的排名與評價分析/002
二當前我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發展的特徵/010
三“十四五”規劃提出城市治理的新要求/013
四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治理方向/015
Ⅱ 分報告
2中國重點城市社會管理評價 翟文 陶傑 王鈺彬/019
3中國重點城市經濟管理評價報告 胡雅芬 胡心月/052
4中國重點城市環境管理評價報告 周秀玲 尚晉鋼/080
5中國重點城市科技創新管理評價報告 湯文仙 侯淨雯/116
6中國重點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評價報告 周秀玲 尚晉鋼/148
Ⅲ 借鑑篇
7東京軌道交通的發展經驗對北京市郊鐵路建設的啟示 劉國海 褚旭/175
Ⅳ 專題篇
8“雙碳”背景下的北京綠色發展 胡睿/191
9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評價與最佳化調控對策研究 張瀠文 褚旭/208
10“流空間”理念下北京五道口地區公共空間最佳化研究
——兼論工業文化遺產的利用 冀文彥/229
參考文獻/242
Abstracts/247
Contents/251

內容解讀

本書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智庫報告系列叢書之一,至今已第8次出版。自2018年起,藍皮書聚焦全國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首府)和5個計畫單列市的城市管理水平評價,從管理的視角,立足城市實踐,分析探究城市社會、城市經濟、城市環境、城市科技創新管理、城市基礎設施等各個層面,是一項全面而有創新性的城市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有益探索。
2021年,藍皮書以“十四五”戰略規劃為背景,立足北京,就“雙碳”背景下北京的綠色發展、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與最佳化以及北京高密度地區公共空間最佳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分類專題研究。
藍皮書顯示,中西部城市社會管理投入與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主要受益於國家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從人均水平來看,西寧、拉薩、蘭州的社會管理投入均進入前5名,衛生投入、教育支出比重、城市社區支出比重等指標改善明顯;從細分指標來看,廣州、深圳在城鄉收入比、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比例、城市低保標準年度增長情況增長率、每萬人社會服務機構床位數4個指標上遠落後於36個重點城市平均水平。從城市經濟管理水平來看,北京穩居第一,長沙和南京躋身前五,杭州由第5名上升至第2名。分區域評價結果顯示,36個重點城市經濟管理水平梯度明顯,呈現出東強西弱、南高北低、沿海領跑、中部崛起等特點。
《報告》顯示,烏魯木齊通過強力推進的控煤、控污、控塵、控車“四控”措施和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城市環境管理水平排名進入前10。深圳連續4年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穩居第一,呼和浩特市和長沙市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排名也在不斷提升。在科技創新領域,武漢、合肥、長沙、西安中西部中心城市在總體評價中都進入前15位,促進了城市創新發展由東部一枝獨秀向東中西協同發展轉變,中部城市科技創新管理水平與東部城市差距在縮小,得分差從2.84縮小到1.63分。
《報告》在北京專題中提出首都要通過政府引領、市場參與、技術支撐、以人為本4個層次實現“雙碳”目標。《報告》指出,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總體呈現圈層化、組團化特徵。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密雲區土地綜合效率最高,綜合效率較低的區,應堅定推進減量化戰略,向空間和結構維度深挖土地利用潛力,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引領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交通離不開城市,城市是交通的本源,也是空間的載體。《報告》指出,只有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兩個系統相互協調發展,才能保障北京城市高效組織和實現各類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城市的健康、低碳、韌性、舒適與繁榮。“軌道交通”應成為帶有感情、溫度和情懷的社會型規劃,而非單純技術引導型、部門管理型規劃,且逐步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常規公交為主體、計程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一體化公共運輸都市公交體系。在首都高密度地區公共空間最佳化方面,《報告》提出通過增設過街天橋、倡導共享經濟、適度利用地下空間等諸多舉措,通過更加垂直的城市中心建構,實現開敞空間的增容。
“《報告》以‘十四五’規劃為背景,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新矛盾、新挑戰和新目標,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為城市治理提供持續智慧支撐。”劉承水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