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

中國城市發展史

《中國城市發展史》是2009年4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崇蘭、白晨曦、曹文明等。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城市與中華文明的關係,詳細地講述了中國城市發展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城市發展史
  • 作者:傅崇蘭 白晨曦 曹文明等
  • ISBN:978-7-5097-0502-5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4-1
  • 內容:介紹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傅崇蘭 1940年12月生,山東東平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城市史、城市規劃、建設,現從事城市規劃、區域規劃、人口預測研究。1964年8月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1964年8月至今在本院歷史研究所工作。現任本院城市發展與於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代表作有:《拉薩史》、《世紀之交城市建設——天津十年建設紀實》、《廣州城市發展與建設》(合著),發表論文《天涯何處無芳草》、《關於中國現代化國際大都會的理論探索》等。
第八屆《電子學報》編輯委員會編委,中國電子學會神經網路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9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東南大學自動化研究博士學位。2002年任浙江工業大學學校智慧型信息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被評為浙江工業大學信息學院2002年度優秀教師,1999年所參加的“上海市閔行電廠火焰控制系統”獲得電力部二等獎,2005年參加的“YZC/YSQ系列製冷壓縮機測試技術和測試系統”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無宿主機的可學習的模式識別專用半導體神經網路硬體的研究”,國家95攻關子課題“半導體神經計算機的研究”,和“神經計算機遠程智慧型決策最佳化網路的研究與開發”。在國際國內會議服務:第10屆模糊邏輯與神經計算全國大會 副主席 (2005年深圳)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nd Brain 程式委員會副主席,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 2006, PC MEMBER,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nular Computing, PC MEMBER,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ICIC’06), PC MEMBER,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spired compu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06), pc member,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SEAL'06) pc member。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SCI,EI檢索80餘篇
中國城市發展史

目錄

目錄
目錄
第一編
中國城市演變史

中國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
中國的原始社會與原始城市
(二)
黃河孕育出華夏早期城市

中國城市文化的搖籃
(一)
銅器文化時代的城市
(二)
殷墟與甲骨文
(三)
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藝術

西周城市發展與“封邦建國”之制
(一)
周代城市史概論
(二)
灃水岸邊建豐、鎬二京
(三)
雒邑與雒水

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的發展
(一)
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史概論
(二)
齊、楚、燕、韓、趙、魏、秦的都城

鹹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主階級國家政權所在的中心城市
(一)
秦代城市史概論
(二)
秦代鹹陽城市

從鄉聚到都城的長安
(一)
漢代城市史概論
(二)
長安從鄉聚到城市
(三)
長安的手工業、商業
(四)
長安的文化

雒陽的演變
(一)
雒陽城規模
(二)
雒陽的商業、文化

“三國”都城與山水
(一)
吳國都城建業與長江
(二)
蜀漢成都與“巴山蜀水”
(三)
成都的手工業
(四)
魏國洛陽與洛水

南升北降的魏晉南北朝城市
(一)
魏晉南北朝城市史概論
(二)
晉都洛陽
(三)
遭受戰亂破壞的周邊城市
(四)
東晉和南朝建康城的變化與科學文化成就
(五)
大興安嶺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陽建都

劃一全國水利的中樞大興城
(一)
隋代城市史概論
(二)
大興城建設背景
(三)
大興城的興建
(四)
大興城是劃一全國水利的中樞
十一
長安與舟載盛唐帝國的運河
(一)
唐代城市史概論
(二)
長安城市的發展
十二
五代十國城市與中國城市歷史的轉折點
(一)
五代十國城市史概論
(二)
五代時期的開封——中國城市區域轉移的新起點
(三)
十國城市與江南經濟崛起
十三
北宋開封府城的繁榮與汴河
(一)
北宋城市史概論
(二)
開封
(三)
五河會聚之都
(四)
開封府城的經濟
(五)
開封府城的文化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臨安
(一)
南宋城市史概論
(二)
“以湖山勝”的臨安城市
(三)
臨安城市手工業、經營類型、行業類型及其發展
(四)
臨安城市商業行鋪及其特色
(五)
臨安的教育文化
十五
遼、金、西夏城市崛起與少數民族發展史的轉化
(一)
遼、金、西夏城市史概論
(二)
上京臨潢府經歷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
(三)
金上京會寧府城與移民
(四)
金中都大興府城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發展
(一)
元代城市史概論
(二)
元大都
(三)
大都城的經濟與文化
十七
明代城市與資本主義萌芽
(一)
明代城市史概論
(二)
明代應天府城
(三)
順天府城與大運河
(四)
北京的經濟、文化
十八
清代中國城市的變革
(一)
清代城市發展與變革概論
(二)
北京城規模
(三)
北京的經濟和文化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變
(一)
近代城市史概論
(二)
近代中國城市遭受嚴重破壞
(三)
城市類型分化和建設
第二編
城市居住史

城市居住的肇始
(一)
傳說中的城市居住地
(二)
原始居住方式的變化
(三)
原始居民點社會差異性的形成
(四)
原始聚落髮展的文化性

奴隸社會的城市居住
(一)
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選址
(二)
“茅茨土階”與“有城無郭”——夏商時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徵
(三)
從“監頑殷”到“衛小城”——“郭”區的起源與功能演變
(四)
春秋時期都城居住的禮儀思想

封建社會早期的城市居住
(一)
戰國、秦漢時期“以西為貴”文化傳統的延續
(二)
秦漢時期的“多宮制”
(三)
漢魏時期居住空間禮儀的演變
(四)
漢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變化
(五)
“單宮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城布局的重要變革
(六)
戰國至南北朝城市裡坊制的變化

封建社會中期的城市居住
(一)
“單宮制”的最後確立與宮城的進一步封閉
(二)
隋唐時期封閉的城市裡坊
(三)
北宋時期的城市居住區基本特徵
(四)
地方城市特色建築

封建社會後期的城市居住
(一)
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態的基本特徵
(二)
“胡同”與“四合院”
(三)
清朝都市居住區的”滿漢分隔”制度
(四)
幾種特色居住區空間類型

近代城市居住區特徵
(一)
“滿漢分隔”制度的瓦解
(二)
租界居住建築與難民“貧民窟”的形成
(三)
”里弄”建築的演變
(四)
民國時期的“騎樓”

1949年後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特徵
(一)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的基本特點
(二)
三個層次的“複合型”城市居住區
(三)
城市居住流動性小,居住功能與其他功能混合
(四)
中國城市居住空間分化的基本形式

20世紀50年代的“工人新村”與工業城市居住環境
(一)
工人新村建設概況
(二)
以曹楊新村為代表的上海普陀區工人新村建設
(三)
新村建設的問題及現狀

“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區現象
第三編
城市建築史

文化背景
(一)
建築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二)
天人合一:中國人的理想境界

中國人的天地宇宙觀
(一)
原始的天地宇宙觀
(二)
建築就是宇宙
(三)
傳統星象觀
(四)
“中國”觀

山水有靈:居住與風水選擇
(一)
中國人的起源
(二)
適應自然的原始聚落
(三)
融於自然的傳統村落
(四)
傳統民居
(五)
陽宅相法
(六)
陵寢的選擇

象天設都:都城與宮殿
(一)
都城
(二)
宮殿
(三)
作為象徵的都城與宮殿

人間天上:明堂、壇廟與宗教建築
(一)
敬天尊祖的明堂
(二)
尊天親地的壇廟
(三)
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築

天人合德:中國園林
(一)
道家美學思想
(二)
中國園林的發展軌跡
(三)
園林之“道”
(四)
天人合一:園林藝術的民族特質
(五)
園林的藝術特徵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間:建築與建築群
(一)
中國建築文化象徵觀念之源
(二)
天人合一的傳統城市設計
(三)
建築群體組合
(四)
作為象徵的建築
(五)
空間的“生理根源”

禮樂和諧與建築文化符號
(一)
禮樂和諧
(二)
建築符號的象徵意義

中西傳統哲學觀與建築觀
(一)
中西文化的核心差異
(二)
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中西傳統哲學觀比較
(三)
中西傳統建築觀

中西建築文化特徵與比較
(一)
中西建築時空觀
(二)
傳統建築文化特徵與比較
(三)
傳統建築色彩比較
(四)
傳統建築材料比較
十一
對當代建築文化發展的思考
(一)
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
(二)
全球化、文化趨同與建築的發展
(三)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現實與出路
第四編
中國城市廣場史

城市廣場與社會的公共生活
(一)
公共活動場所是社會生活的需要
(二)
公共活動場所在中國城市中的歷史發展概觀
(三)
中國城市廣場的文獻與學術思想
(四)
研究廣場史的理論、方法探討

中國傳統廣場:最長壽的廣場體系
(一)
原始廣場:隨先民的腳步走來
(二)
壇廟廣場:中國本土的宗教活動場所
(三)
殿堂廣場:世俗權利的展示場與和合百族的磁力場
(四)
寺廟廣場:喧囂的世俗活動與虔誠的宗教活動並存交映
(五)
娛樂廣場:民間藝術與民間藝人的孽生地
(六)
市場性廣場:市場功能激發著廣場的繁盛
(七)
閱武場廣場:從單功能向多功能發展
(八)
中國傳統廣場的人文內涵

傳統廣場的斷裂與新型廣場的興起
(一)
西方廣場伴隨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國城市
(二)
新型廣場高歌猛進
(三)
傳統廣場在批判、改造中斷裂
(四)
新型廣場的社會人文內涵

城市廣場的勃興與探索
(一)
1978~1995年間城市廣場建設波瀾不驚
(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1996年後城市廣場遍地花開
(三)
泥沙俱下:城市廣場大發展中的諸多誤區
(四)
激濁揚清:中國廣場在探索中進步
(五)
當代城市廣場的社會人文內涵

中西廣場的文化對照
(一)
中西廣場的“同歸”
(二)
中西廣場的“殊途”
圖表來源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