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電阻率
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6.8級和7.2級地震之後,引用電法勘探中的電阻率法正式開展地電方法在地震監測預報中的套用研究工作。1967年3月河北省河間縣發生6.3級地震以後,在河間縣裡坦建立了我國第一地電台,1967年12月在河北大柏舍建設的地電台一直連續觀測至今。至70年代中期我國已建成地電阻率台站近120個,主要布設在
活動構造帶、地震危險區、重點監測區和曾經發生過中強地震的地方,如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川滇地區、陝甘寧和新疆等。
根據國家地震局清理工作的部署, 1983至1984年,地電學科對地電預報地震的科學思路、觀測技術、台址條件及干擾因素、方法效能和觀測資料的質量等進行了全面清理,對我國將近20年的地電阻率觀測質量、可用性、台站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等進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評價標準,並對所有台站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統計評價。在此基礎上,確定對28個達到標準的台站進行觀測系統完善,對66個台站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對18個改造難度比較大的台站進行了停測、搬遷或改作試驗台。80年代末期,由於經費等原因又有部分台站停止觀測。
經過清理以及隨後部分台站停止觀測,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地電阻台站保留了60多個專業台站和部分地方台站,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南北地震帶、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其中部分台站開始了數位化觀測。
“九五”期間,隨著數位化
地震前兆台網和“首都圈防震減災示範區工程”項目的建設,46個專業台站和部分地方台站完成了數位化改造。到十五”“中國數字地震網路工程項目”建設完成,我國數位化地電阻率專業台站將達到67個。
地電場台
1966年邢台地震至1976年唐山地震期間,我國有120多個地電阻率台站同期進行自然電場觀測,同時有許多群測群防點開展“土地點”(自然電場)觀測。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90年代才開始數位化地電場觀測台網的建設和觀測。
“九五”
地震前兆台網建設中,新建成了由13個台站組成的試驗台網,分布在重點監測區域的地磁台站和地電阻率台站,有安丘台、喀什台、嘉峪關台、蘭州台、武漢台、南京台、崇明台、蒙城台、銀川台、烏家河台、榆樹台、榆樹台、河源台等;“首都圈防震減災示範區工程”項目中,建成了由11個台站組成的區域台網等,主要有白家疃台、十三陵台、陽原台、新樂台、興濟台、昌黎台、延慶台、昌平台、西集台、寶坻台、靜海台等。其中,昌平台、十三陵台、白家疃台因受到城鐵及其他電磁環境的干擾,目前處於停測和試驗狀態。其他台站已經納入了全國地電學科管理中心的綜合管理和觀測資料綜合評比工作,為研究我國地電場的變化規律及強地震前後的變化信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十五”“中國數字地震網路工程項目”中,我國將建設和改造完成數位化地電場80多個,主要分布在國家地磁台站、地電阻率台站、地震危險區和重點監測區,形成電磁綜合觀測台網、地電綜合觀測台網以及以地震監測預測為主要目的區域地電場台網。“十五”改造完成以後全國地電場觀測台站將達到103個。同時在“南北帶”的兩端建設完成2個以科學試驗為目的的測點比較集中的地電場觀測台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