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於1957年成立於北京,為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科研單位,是中國第一所探礦工程套用技術研究所,也是中國從事探礦工程和岩土鑽掘套用技術研究的專門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所需各類鑽探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為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主要職責:承擔地質礦產鑽探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與套用推廣;承擔特殊礦產資源勘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的鑽探設備和工藝技術研究與套用推廣;承擔科學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究,為國家重大地球科學探測工程提供鑽探技術支撐;承擔勘探技術標準研究制訂和相關技術方法推廣套用;開展地質鑽探技術相關情報、資料、信息、發展規劃研究;開展地質鑽探技術相關國際交流與合作;承辦中國地質調查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有專家31人,其中地質人才9人;下設9個綜合管理結構、8個技術業務機構、1個其他機構及1個全資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Techniques,CAGS
  • 簡稱:地調局勘探技術所·IET
  • 創辦時間:1957年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
  • 現任領導:葉建良(主要負責人)、豐成友(黨委書記)
  •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設施,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領導信息,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7年1月,經地質部第一次部務會議正式通過,地質部勘探技術研究所宣告成立。
1959年,勘探所遷至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地科院)東專業館一樓,黨的組織關係仍在地質部機關黨委,建立了中共勘探所黨支部。原技術經濟研究室改名為岩石破碎新方法室,從事岩石破碎新方法的研究。
1960年9月,部領導決定,將勘探所和探礦司下屬機械設計室合併,組成地質部勘探技術研究設計院。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勘探所、設計院都被捲入,相繼出現了混亂局面,黨政工作處於癱瘓狀態,科研工作中斷,勘探技術研究設計工作遭受慘重損失。地質部決定勘探所於1966年上半年遷至周口店的計畫,也因此落空。
1968年8月,解放軍軍宣隊、工宣隊一起進駐設計院(1970年5月,對設計院實行軍管);9月,對地科院實行軍管。
1969年勘探所革委會成立,4月勘探所被下放到江西省峽江縣水邊公社坑西生產隊地質部“五七”幹校。
1969年10月,上級確定將勘探所檔案、資料、圖書等裝箱運至湖北宜昌市地科院地質礦產研究所存放。
1970年2月19日,中國計委地質局批覆地科院,勘探所及地質所絕對年齡組遷往湖北宜昌;地質所(不包含絕對年齡組)與礦床所並為一個所與力學所一道遷往陝西藍田。正當勘探所搬遷宜昌的準備工作完成,整裝待發之時,國家計委地質局又令改遷陝西藍田縣薛家村。與此同時,國家計委地質局軍代表約見時在江西“五七”幹校的鄭文才同志,責成其在陝西藍田縣薛家村以原勘探所和設計院的人員為主組建探礦工程研究機構。
1973年4月,中共勘探所黨委會成立,
1975年10月,渭南地區革委會與地科院協商後,國家計委地質局批准鄭文才同志兼任革委會主任,金兆來、閻新年同志兼任革委會副主任。
1974年5月後,由於遠離上級領導機關,在藍田駐地無法開展工作,科研工作決策舉步艱難,所的指揮中心自覺不自覺的逐漸轉回北京,大家擠在地科院東專業館一樓勘探所僅有的幾間辦公室內工作。此後,特別是1976年9月後,勘探試驗站便成了勘探所指揮中心所在地。
1977年12月21日,地科院明確規定,將地科院革委會主任、副主任及院屬所(館)革委會主任、副主任,分別改稱為院長、副院長,所(館)長、副所(館)長。從此,“文化大革命”的產物——革委會在勘探所即行消失,革委會主任、副主任即分別改稱所長、副所長。
1978年4月22日,國家地質總局地辦通知,決定將勘探方法與勘察手段方面的科研單位——勘探所(包括周口店勘探試驗站)、物探所、原西南所七室、150工程組等,隸屬地質部勘察技術研究設計院領導。從此,勘探所脫離地科院。
1980年,地質部對勘探所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將王德茂、耿瑞倫、曾德鵬、鄒知華4位有實踐經驗,學術造詣較高的技術幹部提到所領導崗位上,在勘探所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1981年7月,廊坊新所址基建任務中的主要工程已經完成,具備了開展科研、工作、生活的條件。
1984年6月,地質部探礦工程裝備工業公司批覆,同意勘探所建造綜合樓、實驗室。
1985年,地礦部又決定將鑽探機械研究室、選礦設備研究室、試驗工廠劃歸地礦部經濟研究中心(其前身為地質部勘察技術研究設計院),從1985年8月31日,正式脫離勘探所。是年,地礦部批准勘探試驗站更命為“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研究所”。
1986年3月24日,國家科委發布“關於科研單位分類的暫行規定”,按此,勘探所被定為“技術開發型單位”。
1990年8月22日,國家科委、財政部、國家稅務局“關於技術開發型科研單位性質的通知”中特別對技術開發型科研單位實現事業費減撥到位後的性質進一步予以明確。
1999年7月,中國地質科學院重組,所劃歸重組後的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
2001年10月29日,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央編辦聯合發文,確定將勘探所轉為科技企業,暫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同年11月,地科院正式確定為全國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首批啟動單位,所為5個整體轉為科技企業的單位之一。
2002年12月27日,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覆》,勘探所加掛中國地質調查局鑽掘工程技術中心牌子。後勘探所與所屬地質礦產廊坊聚力岩土工程科技開發公司進行資產、財務剝離,聚力公司逐步走向規範。
2003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批覆勘探所建設“岩土鑽掘工程技術中心裝配檢測基地”。
2005年1月19日,國土資源部將勘探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所的財務、資產統一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勘探所主要領導的選拔任用,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研究提名,報國土資源部黨組同意後由局任命。勘探所領導班子其他副局級幹部的選拔任用,由局黨組決定,報部黨組備案。同年,勘探所經舉辦單位同意在營業範圍中增加了地質工程勘察、進出口業務。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有專家31人,其中地質人才9人。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創新性科技人才領軍人才:謝文衛、王穩石
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百人計畫):謝文衛、宋剛、車延崗、豐成友、孟慶鴻
河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劉凡柏
國土部“十二五”科技與國際合作先進個人:劉凡柏
中國地質調查局卓越地質人才(李四光學者):謝文衛、王穩石
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胡漢月、宋剛、劉春生
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謝文衛、胡漢月、宋剛、張恆春、馮起贈、李寬、牛慶磊、劉凡柏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英才培養計畫:劉凡柏

科研部門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下設9個綜合管理結構、8個技術業務機構、1個其他機構及1個全資公司。
所屬科研機構:定向鑽探技術室、深部鑽探技術室、海洋鑽探技術室、鑽探設備研發室、鑽頭鑽具研發室、工程示範室、信息化室、成果套用轉化室

設備設施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下屬地質礦產廊坊聚力岩土工程科技開發公司擁有數十套性能先進的施工設備,如GBS35、GBS20、GBS10型非開挖鋪管鑽機,H300、H420、H510型夯管錘,INGERSOL-RAND VH700、VHP400空壓機,YZB-32型高壓雙液注漿泵,HBT20A、HBT50C混凝土輸送泵,QJ-330型牆鋸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累計完成重要科研成果500多項,160項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創造發明獎和新產品獎6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2項、二等獎36項;獲得國家專利139項,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國家重點新產品8項,登記計算機軟體著作權3項。
序號
獲獎年份
項目名稱
頒獎部門
獲獎等級
1
1964
XJ-100-1型岩心鑽機
國家科委
國家重點新產品一等獎
2
國家經委
質量銀質獎
3
1964
TD-25型內燃鑿岩機
國家科委
新產品試製獎
4
1964
QT-100型淺井提升機
國家科委
創造發明獎
5
1964
隔水單動雙層岩心管
國家科委
創造發明獎
6
1964
KJYZ-62型擺球硬度儀
國家科委
創造發明獎
7
1964
LN擰管機
國家科委
新產品三等獎
8
1978
特種國防工程金剛石鑽探快速取樣
國防科工委
集體三等獎
地質礦產部
部長嘉獎令
9
1978
鐵鉻木素磺酸鹽處理劑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0
1978
東風-265型電動鑿岩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1
1978
爭光-10型取樣鑽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2
1978
東方紅-23型內燃鑿岩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3
1978
DK-1型裝岩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4
1978
金剛石鑽進潤滑劑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5
1978
SPC-300H水文水井鑽機(含BW600/30水泵)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6
1978
低溫電鍍鑽頭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7
1978
BJ-50型全液壓工程鑽機
北京市科委
科技成果二等獎
18
1978
小口徑鑽進管材與工具配套系列化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19
1978
SG-23管型鑽塔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0
1978
XY-4型千米金剛石鑽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1
國家經委
質量銀質獎
22
1978
JXT-1型水口徑陀螺測斜儀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3
1978
SC56繩索取心鑽具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4
1978
45MnMoB高強地質鋼管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5
國家經委
質量銀質獎
26
1978
人造金剛廠鑽頭和擴孔器製造工藝的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7
1978
天然金剛石鑽頭和擴孔器製造工藝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28
1978
西藏羊八井地熱鑽井成井工藝
西藏自治區
獎旗表彰
29
1984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一等獎
30
1978
紅星400型水井鑽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31
1978
SG-18管型鑽塔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32
1978
XD-600米全液壓鑽機
全國科學大會
科學大會獎
33
1980
SNB-90型泥漿泵
北京市
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
34
1980
小斷面中深坑道機械化作業線(雙機液壓鑿岩台車、YS-25型梭式礦車、CJ-12型柴油機牽引機車)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一等獎
35
1984
地質礦產部
部長嘉獎令
36
1980
DTE-8型動力觸探鑽機
北京市科委
科技成果三等獎
37
1980
BW-850型泥漿泵
上海市
質量銀質獎
38
1984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39
1980
金剛石小口徑配套試驗
地質礦產部
部長嘉獎令
40
1981
G-2型工程地質鑽機(車裝)
無錫市
科技成果二等獎
41
1981
SH-30型工程地質鑽機
國家經委
質量銀質獎
42
1982
YDC-100型普查及工程勘察鑽機
北京市機械局
科技成果二等獎
43
1983
等離子弧焊接繩索取心鑽桿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44
1983
BW-150型泥漿泵
國家經委
新產品金龍獎
45
1985
質量銀質獎
46
1983
YL-100型液動螺桿鑽
國家經委
新產品展覽“金龍獎”
47
河北省
優秀新產品獎
48
張家口市
優秀新產品設計獎
49
1984
YL-89、YL-100螺桿鑽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0
1984
SPC-500型水文水井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1
上海市
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52
1984
卡森流變模式及其在泥漿流體力學計算中的套用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3
1984
S系列繩索取心鑽探設備與工藝研究(包括S46繩索取心鑽具、S76繩索取心鑽具、S59繩索取心鑽具、SJ-1型繩索取心絞車)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4
1984
SC56、S46、S59、S75型繩索取心鑽探技術
國家經委
技術開發獎
55
1984
取樣鑽系列研究(包括QJD-50型取樣鑽、QJD-2型化探取樣鑽、QJD-2B型岩石取樣鑽)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6
1984
催化劉及其配套裝置(包括球狀鉑催化劑、峰窩鉑催化劉、球狀稀土催化劑、消煙洗滌劑、CJX淨化劑)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7
1984
XY-5型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8
1984
XY-2型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59
1984
50米地質工種鑽機(包括G-2型工程地質鑽機、G-2A型工程地質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60
1984
BW-150型泥漿泵及SNB-90型泥漿泵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1
1984
金剛石岩心鑽探岩石可鑽性分級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2
1984
YZ-54-Ⅱ型液動正作用衝擊器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3
1984
堅硬緻密打滑地層金剛石鑽頭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4
1984
管型輕便鑽塔(包括SGX-17型、SGX-13型、SGZ-23型鑽塔)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5
1984
DK-1A型裝岩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6
1984
低溫鑲焊金剛石鑽頭科技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7
1984
SP-150立式陶瓷盤粉碎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8
1984
SPQJ-300型金剛石切片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69
1984
SP-60×100、SP-100×100顎式破碎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70
1984
SSQ-275型乾濕兩用輥式強磁選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71
1984
螺桿鑽具科技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2
1984
底噴式金剛石鑽頭的研製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3
1984
BY-60型泥漿泵壓力計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4
1984
GD-1型古地磁取樣鑽機及太陽羅盤岩心定向儀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5
1984
XFD-12型多槽浮選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6
1984
YCH-1型岩石碳氫分析儀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四等獎
77
1984
“金剛石岩心鑽探用無縫鋼管”及其螺紋標準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78
1984
SPC-600R型水文水井鑽機
天津市
優秀新產品獎
79
1984
XD-4型全液壓動力頭車裝鑽機
河北省
新產品一等獎
80
1985
QJD-50型取樣鑽機
國家科委
發明四等獎
81
1986
探礦工程科技情報
國家科委
科技成果二等獎
82
1986
SPS-600型水文水井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83
1987
XY-2P型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84
1987
國外大口徑基礎工程施工鑽探技術現狀與發展方向的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85
1987
GPS-15型大口徑工程施工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86
1987
煤田鑽探技術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四等獎
87
1987
國外大口徑基礎工程施工鑽探技術與發展方向的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88
1987
金剛石地質岩心鑽探配套技術的推廣套用
國家科委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89
1988
螺桿鑽隨鑽測量定向鑽探配套器具及施工工藝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一等獎
90
1988
SC系列繩索取心衝擊迴轉鑽具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
91
1991
ADF-1型泡沫劑的研製與套用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92
1992
GJD-1500型大口徑工程施工鑽機及輔助設備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一等獎
93
1992
空氣反循環鑽探器具國產化與施工工藝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94
1992
引青濟秦環境改造引水隧洞工程施工技術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95
1992
《探礦工程》編輯部
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
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三等獎
96
1993
水文水井氣舉鑽探新技術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一等獎
97
1993
我國探礦工程40年成果圖片資料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98
1993
1980-1991我國探礦工程成果轉移調研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99
1993
科學鑽探情報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100
1994
空氣鑽進介質的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101
1994
CDJ-1型超音波大口徑樁孔檢測儀
國家科委
科技進步三等獎
102
1994
湖南羅養銻金礦陡斜礦體多分支受控定向鑽探的技術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103
1997
地礦部地調局
定向項目成果二等獎
104
1994
GS型微機測試衝擊器性能系統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105
1994
采鹵對接井鑽井技術研究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
成果特別獎一等獎
106
1995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一等獎
107
1994
導向鑽進非開挖鋪管技術
河北省科委
第九屆技術交易會暨第六屆發明展覽會金獎
108
1995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
成果特別獎二等獎
109
共青團中央國家機關工委
青年實用技術優秀獎
110
1995
CG型滾刀及滾刀鑽頭
國家經委
新產品
111
1995
MGJ-30型錨桿工程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
112
1995
GX-1T系列淺層工程地質勘察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113
1995
控制爆破技術套用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114
1995
XRC-1型斜井人車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四等獎
115
1995
HBT50型混凝土輸送泵
共青團中央國家機關工委
青年實用技術優秀獎
四川省
116
1996
四川省機械工業局
優秀新產品二等獎
科技進步
117
四川省自貢市
二等獎
科技進步獎
118
1996
《探礦工程》編輯部
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
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119
1996
水文水井鑽機試驗台(二號台)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120
1996
經濟型滾刀及水井和工程施工中套用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三等獎
121
1997
混凝土防滲牆施工及檢測技術研究
電力工業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
122
1997
廣西岩溶水文水井鑽進工藝研究
地礦部地調局
定向項目成果三等獎
123
1997
《金剛石鑽探手冊》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一等獎
124
1997
貫徹技術契約法
全國人大、國家科委
相當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25
1997
MD-50型錨桿鑽機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三等獎
126
1997
多工藝空氣鑽進推廣
國家科委
全國重大科技成果推廣獎
127
1998
導向鑽進非開挖鋪管技術的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
128
1998
HBT系列混凝土泵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129
1999
冬瓜山銅礦床套用定向鑽探技術深部礦體勘探的方法研究
地質礦產部
科技成果二等獎
130
2000
PZ系列組合牙輪鑽頭及其嵌岩技術的研究
河北省
科技成果三等獎
131
2002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32
2002
多工藝空氣鑽進技術推廣套用
河北省
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33
2003
氣動夯管錘及其鋪管工藝研究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34
2005
大口徑無循環基礎工程施工工藝及器具的研究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35
2006
物探震源孔複雜地層快速成孔工藝研究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36
2006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硬岩深井取心鑽探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
一等獎
137
2007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新型鑽井技術體系的研究與套用
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
一等獎
138
2008
中國大陸科學深鑽的科技集成與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
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國務院
139
2008
全套管沖抓施工設備、器具及施工工藝研究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40
2010
高精度定向對接貫通井技術及配套設備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41
2010
西部複雜條件下輕便多功能鑽機的研製
國土資源部
科學技術二等獎
142
2011
雙噴嘴複合閥式液動潛孔錘
國家知識產權局
中國專利優秀獎
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期刊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創刊於1957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主管,地質出版社、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主辦,於1992、1997年連續兩屆獲得全國優秀科技期刊,首批進入中國期刊方陣期刊,為全國探礦工程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統一使用中國地質調查局形象標識。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精神文化

地質精神:三光榮、四特別
工作定位: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

領導信息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要負責人
葉建良
黨委書記(正局級)、副所長
豐成友
黨委委員、副所長(副局級)
冉恆謙、江雲華、樊廣月、謝文衛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副局級)
于飛
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
車延崗
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時期
職務
任職時間
國地質機械儀器工業公司研究設計院(1964.6—1971.5)
院長:白慶培
1965—1969
國家計委地質局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1972.5—1980)
黨委書記:鄭文才
1973.4-1980
革委會主任:鄭文才
1975.10—1977
地質部勘探技術研究所(1980—1983.2)
黨委書記:鄭文才
1980—1981.7
黨委書記:白慶培
1981.7—1983.2
所長:白慶培
1981.7—1983.2
地質礦產部勘探技術研究所(1983.2—1990.6)
所長:曾德鵬
1983.2—1988.6
地質礦產部勘探技術研究所(1990—1993.2)
所長:艾小青
1990—1992.8
黨委書記:艾小青
1982.8—1996.9(1990.10-1992.8任黨委副書記)
地質礦產部勘探技術研究所(1993.2—2000.4)
所長:倪家騄
1993.2-2000.4
黨委書記:倪家騄
1996.10-2000.4
地質礦產部勘探技術研究所(2000.4-2000.8)
所長:甘行平
2000.4-2005.9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2000.8-2005.9)
副所長:劉三意(主持工作)
2000.4-2005.9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2005.9-2010.12)
黨委書記:甘行平
2000.4-2005.9
所長:甘行平
2005.9-2009.1
黨委書記:傅秉鋒
2005.9-2007.8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2010.12-2019.4)
所長:張金昌
2010.12-2019.4
黨委書記:張金昌
2012.9-2019.4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