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要院系之一,共有教職員工117人,人才薈萃,擁有多位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 創辦時間:1952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博士後流動站: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專職院士:王成善教授
    於崇文教授
    翟裕生教授
    莫宣學教授
    張本仁教授
    殷鴻福教授
    金振民教授
  • 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 所屬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 郵政編碼:100083
簡介,學科設定,人才培養,科研平台,師資隊伍,

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以及國土資源調查、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經管法相結合的多學科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由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成。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成立於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建校之初,是中國地質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它始於原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與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實驗室、地質學史研究室合併組成地質礦產系,1999年改稱現名。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學院形成了重視教學、崇尚科學、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良好風尚。學院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學大師,趙鵬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張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學院士、高山院士。60年來,我院培養了大批的高級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餘名,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幹、教育專家和管理專家,有的還擔任黨和國家政府部門的領導人。

學科設定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學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學科10個,包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科學技術史。其中礦物學岩石學與礦床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化學4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3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4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察工程(固體礦產)、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院在16個學科約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學院還接收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研究人員。

人才培養

學院現有本科生781人,碩士研究生399人,博士研究生327人,另外工程碩士512人。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物質科學、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和礦產普查與勘探3個學科群。

科研平台

學院下屬地層古生物、構造地質、地球化學、礦物與岩石、礦床與勘探、地學信息技術、第四紀地質7個教研室,基礎地質、地球化學、岩石與礦物、地質信息技術(地理信息、遙感)4個教學實驗室和生物地質與沉積學實驗室、構造過程定量化研究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實驗室和地球化學實驗室和礦物實驗室6個專業實驗室。此外,還有結合“211工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國土資源部岩石圈構造與動力學開放實驗室,教育部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國土資源與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與高新技術套用研究中心。
在學校領導之下,通過學科專業調整和資源最佳化,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全體師生正以新的姿態,為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努力拚搏。

師資隊伍

高質量的人才源自於雄厚的師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成長建設中匯集了一大批學貫中西、蜚聲海內外的知名學者,擁有不少國內外著名專家,如王鴻禎教授、楊遵儀教授、楊起教授、趙鵬大教授、殷鴻福教授、於崇文教授、翟裕生教授、張本仁教授等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有4位獲得何梁何利科學獎)、3位外籍科學院院士在內的雄厚的師資的隊伍和優秀人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教職工1242人,其中專任教師705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357名,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俄羅斯外籍院士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2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2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畫7名。近年來,我校專任教師中3人獲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獎”,4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2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其中金錘獎3人,銀錘獎9人),1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人獲“侯德封獎”,有中組部直接掌握的高級自然科學專家10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6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1人;有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5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6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32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此外,學校先後聘請6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作為兼職教授 。40多名教師獲曾憲梓高級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建校50年來共培養各類畢業生4萬餘名,其中研究生近4000餘名。我校有20位畢業生以其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而獲得科技界最高榮譽 ,22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湧現出了200餘名省部級勞動模範,其中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的11人。許多的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幹、教育專家或管理專家,有的還擔任著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地大人在遼闊的祖國大地上書寫著他們的業績,他們的足跡遍及五大洲、祖國的天涯海角、邊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極、珠穆朗瑪峰,艱苦與歡樂伴隨著他們,奉獻與光榮激勵著他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