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圖集

中國地理圖集

《中國地理圖集》是2009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靜愛。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地理圖集
  • 作者:王靜愛
  • ISBN:9787503152337
  • 頁數:362頁
  • 出版社: 中國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王靜愛,1955年8月生,滿族,河北定州人;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區域地理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主持並主講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地理”;主編精品課程教材《中國地理教程》。主持多項國家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出版《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等。
左偉,1963年2月生,漢族,江西星子人;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審,博士,國家註冊測繪師,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畫評價專家,《生態學報》等審稿專家,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等。專業領域:地圖學理論與實踐、地學圖書及地圖集編制研究、遙感與GIS套用研究;先後主持教育部立項的高、國中地理教科書編制;有責編成果1項獲省部級二等獎,參加項目2項分獲國家級二等獎和省部級一等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圖集》是一部大型綜合性地圖集,它的編輯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完善全國高校“中國地理”的教材配套,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促進公民(特別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國情教育,為各級政府和廣大社會機構了解中國國情提供可視化工具,具有社會普及意義;集成並綜合展示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新進展,為地理、資源、環境等科研和教學人員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支撐意義;搭建中外交流的平台,促進世界了解中國,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意義;服務廣大中學教師、地理課程和教材的編制,促進地理教學地圖的發展,具有現實與社會意義。
中國地理圖集》是為我國高校地理及相關專業師生編制的一本全新的專題地圖教材,為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與研究服務的參考圖集。圖集具有如下特點和功能:系統地展現中國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構建區域地理知識體系;多角度顯示中國地理格局的時空動態變化過程,構建區域地理認知體系;綜合表達中國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關係的地域差異,構建區域地理邏輯體系;以人地關係為主線,表達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區域綜合分析能力體系。
本圖集的讀者對象為國內外高校從事“中國地理”教學和科研的廣大師生,從事地理、資源、環境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和中學地理教師,從事區域管理、企事業管理和區域科學研究的人員,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
本圖集由序圖、總論地理圖、分區地理圖和附錄四部分組成。
序圖,兼有導論與綜述的功能,包括中國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圖組。
總論地理圖,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三個圖組。其中,自然地理圖組含自然景觀、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海洋、自然區劃、自然環境的演變等11個單元,是地理基礎部分,主要表現中國自然地理各要素的類型、強度及其時空分異規律;人文地理圖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與農村,社會、文化和旅遊,交通與現代通信,教育與科技,經濟發展等7個單元,是地理基礎數據更新最快的部分,主要表現中國人文/經濟地理各要素的類型、強度及其時空變化規律;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圖組含土地資源與開發,水資源與開發,能源資源與開發,生物資源與開發,土地退化與生態建設,自然災害與減災,環境污染與治理,地方病與環境,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區,綜合地理區劃等10個單元,以“人地關係”為主線,反映中國的自然資源、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問題、國土整治措施等特點與時空格局。
分區地理圖,由遼吉黑地區、京津冀魯豫地區、滬蘇浙皖湘鄂贛地區、粵桂閩瓊港澳台地區、內蒙古地區、晉陝甘寧地區、川渝地區、雲貴地區、新疆地區、青藏地區等10個單元組成。各區域統一製圖內容包括詳細的普通地圖、人口與城市化、資源與環境結構、經濟與交通,集中表達區域地理特設。
附錄,闡述地圖與地理知識,介紹主要資源與環境綜合考察與專題調查範圍,說明相關觀測的定位台站的分布等。
中國地理圖集

目錄

地圖 Map
中國地理位置與政區 Lo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
2-3從太空看中國 A View of China from Space
4-5中國的地理位置 Location of China in the World
6-7與中國建交的國家(2007年) Nation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2007)
8-9中國政區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10-11中國自然景觀
12-13中國地勢
14 中國地勢剖面
中國山繫結構
15 中國三維地形
16 中國地貌類型
17 中國地貌區劃
20-21中國地質
22 中國板塊構造(板塊構造學說)
中國主要構造體系(地質力學學說)
23 中國大地構造(多旋迴學說)
24中國年太陽總輻射量
中國年日照時數
25 中國一月海平面氣壓及盛行風向頻率
中國七月海平面氣壓及盛行風向頻率
26 中國一月氣候鋒及氣旋路徑
中國七月氣候鋒及氣旋路徑
27 中國年平均氣溫
中國一月平均氣溫
中國四月平均氣溫
27 中國七月平均氣溫
中國十月平均氣溫
28 中國氣溫年較差
中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積溫
29 中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積溫
中國年氣溫日較差
中國年無霜期日數
中國四季分配類型
30 中國年降水量
中國一月降水量
中國四月降水量
中國七月降水量
中國十月降水量
31 中國雨季類型和梅雨
中國年降水量相對變率
中國年平均相對濕度
中國年乾燥度
32 中國冬、夏季風及其進退
33 侵入中國的寒潮和颱風路徑
中國主要氣象台站年各風向頻率及其
平均風速和最大風速
34 中國氣候類型
35 中國氣候區劃
36-37中國水系流域
38 中國年徑流深
中國河流徑流量增長與入海徑流泥沙及補給類型
39 中國徑流帶
中國水繫結構與密度
40 中國湖泊分區、沼澤與冰川
中國地下水類型
41 中國水文區劃
42-43中國土壤類型(系統分類)
44 中國土壤成土母質
45 中國土壤地球化學性質
中國土壤有機質含量
46 中國土壤類型(發生學分類)
47 中國土壤區劃
48-49中國植被類型
50 中國植物區系
51 中國植被區劃
54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
中國生態地理動物群
55 中國鳥獸區系分區
56 中國東部沿海及其島嶼
57 中國南部沿海及其島嶼
58 中國海域與近海地貌
中國海岸變遷及海底沉積物
59 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
中國近海M2潮汐
60 中國二月近海表層水溫與海流
中國二月近海表層鹽度
61 中國八月近海表層水溫與海流
中國八月近海表層鹽度
62 中國海岸帶水化學類型與海底礦產資源
63 中國近海主要游泳動物資源
中國近海植物資源
64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黃秉維,1965年)
65 中國自然地理區域(趙松喬,1983年)
66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任美鍔、包浩生,1988年)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師範院校用,1995年)
67 中國生態地理區劃(鄭度等,1999年)
68 中國中嶽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震旦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加里東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華力西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印支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燕山運動後海陸分布
69 中國新近紀古地理環境
中國第四紀中、晚更新世古地理環境
70 中國古近紀(早第三紀)景觀格局
中國新近紀(晚第三紀)景觀格局
中國晚更新世盛冰期氣候帶
中國全新世氣候適宜期景觀格局
中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年平均氣溫
中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年降水量
71 中國年平均氣溫變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國年平均降水變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國土地變化的減少型(20世紀90年代)
中國土地變化的增加型(20世紀90年代)
72 中國自然地帶
中國潛在第一性生產力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自然地帶(溫度增加4℃)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潛在第一性生產力(溫度增加4℃)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自然地帶(溫度增加4℃,降水增加10%)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潛在第一性生產力(溫度增加4℃,降水增加10%)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潛在第一性生產力(溫度增加4℃,降水減少10%)
73 中國基準年生態系統脆弱性(1961-1990)
中國近期生態系統脆弱性(1991-2020)
中國中期生態系統脆弱性(2021-2050)
中國遠期生態系統脆弱性(2051-2080)
人文地理 Human Geography
74 西漢時期全圖
唐時期全圖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
75 遼、北宋時期全圖 遼天慶元年、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元時期全圖 至順元年(1330年)
76 明時期全圖 宣德八年(1433年)
77 清時期全圖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78 中國人口密度(1953年)
中國人口密度(1982年)
人口數和人口密度、性別年齡構成、平均預期壽命、家庭(戶)平均規模、撫養比、遷移;
收入、消費、居住;
建國以來的建制市;
城市化、城鎮、新農村;
民族;廣播覆蓋情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08年奧運會火炬境內外傳遞路線;
旅遊區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遺產(2009)、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旅遊接待人次&收入、旅行社&星級飯店、客源國和入境旅遊人次、部分旅遊目的國家和地區;
綜合交通網、鐵路網、國道和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網,沿海航線、內河航線和港口,主要遠洋航線;
固話、行動電話用戶數量;
主要油田、天然氣田與管道運輸;
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教育經費&構成、各類學校專任教師、在校生人數;
專利申請受理與授權、國家重點實驗室、區域創新能力;
地區GDP、財政收入、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產業構成、就業人員構成;
工業企業增加值和行業結構;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糧食產量、優勢農產品、水稻、小麥、玉米、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畜牧業區劃;
風電建設、石油生產與消費;
中國區域發展——三線建設、中國區域發展——三大地帶;
貿易、郵電、網際網路。
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Management
152-153中國土地類型
154-155中國土地適宜性評價
156-157中國土地利用
耕地、林地、草地、城鄉建設用地、水利工程、供水;
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太陽能資、地熱、風能、生物能;
森林、林業、畜禽、漁業、藥用資源、陸地生態系統資產分布;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場退化、土壤鹽鹼化、水土保持、退耕還林與平原綠化;
地震、洪澇、旱災、颱風、滑坡土石流、冰雹、雪災霜凍、風沙災害、森林火災、作物病害、城市&農業自然災害區劃、減災工程;
水環境——水質、二氧化硫排放與濃度、煙塵粉塵、酸雨強度、固體廢棄物、重點城市廢水&廢氣&工業固體廢料排放;
大骨節病、吸蟲病等;
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地理區劃、地理分區。
區域地理 Regional Geography
遼吉黑地區
216-217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地形
218-219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政區
220 遼吉黑地區土地資源
221 遼吉黑地區積溫與降水
遼吉黑地區礦產資源
222 遼吉黑地區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1982年)
遼吉黑地區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2005年)
223 遼吉黑地區人均GDP與交通(1982年)
遼吉黑地區人均GDP與交通(2005年)
224 遼吉黑地區糧食生產基地縣(1985年)
遼吉黑地區糧食生產基地縣(2004年)
遼吉黑地區糧食生產基地縣類型(1985年)
遼吉黑地區糧食生產基地縣類型(2004年)
225 三江平原地勢
三江平原地區耕地與濕地(20世紀50年代)
三江平原地區耕地與濕地(2000年)
226 遼吉黑地區森林資源(1980年)
遼吉黑地區森林資源(2004年)
東北亞各國區域經濟優勢
東北地區與東北亞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現狀
227 遼吉黑地區工業結構與規模(1985年)
遼吉黑地區工業結構與規模(2004年)
京津冀魯豫地區 [228~243頁]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平原區地下水與調水工程、水田與水澆地、鹽鹼地、黃河下遊河道變遷、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小浪底水利樞紐平面圖、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現狀&開發規劃與開發構想、首都圈地區人均GDP&產業結構及規模&城市體系、北京市城市建設——城區的發展&捷運發展&首都國際機場發展
滬蘇浙皖湘鄂贛地區 [244~273]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態勢&環境狀況、台灣島工業&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交通&旅遊資源&自然保護區、閩台經濟交流和合作、深圳市開發態勢、海南島各市縣熱帶作物面積
內蒙古地區 [274~285]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與縣域草地生產力、草地退化與土地沙漠化、錫林郭勒&科爾沁&呼倫貝爾草魚地區、毛烏素地區、能源重化工基地、旅遊分區與主要旅遊景點
晉陝甘寧地區 [286~297]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秦漢&隋唐&明清時期黃土高原景觀與土地利用、甘肅省華池縣樊莊小流域位置&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寧夏中衛縣沙坡頭地區沙漠治理與科學實驗、陝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科技成果輻射、晉陝能源基地分布及能源流向、旅遊資源&熱線區
川渝地區 [298~309]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四川盆地農業生產水平、旅遊資源與分區、四川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自然災害分區與地質災害、汶川地震及餘震震中、、汶川地震受災範圍及程度、長江三峽庫區淹沒範圍
雲貴地區 [310~321]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貴州花江示範區位置&石漠化、三江併流區國際河流開發現狀與構想、橫斷山區植被類型、旅遊資源&熱線區
新疆地區 [322~335]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歷史時期羅布泊範圍及上游水系變化、羅布泊地區主要遺址遺物、塔里木河、天山北麓植被類型與城市布局、油氣地質構造、油氣資源與生產、棉花生產、草地資源與畜牧業、旅遊資源與分區
青藏地區 [336~347]
地形、政區、土地資源、積溫與降水、礦產資源、人口密度與城市人口規模、人均GDP與交通、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治理規劃、柴達木地區資源開發的循環經濟模式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青藏鐵路建設與生態保護、旅遊資源與分區
圖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