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私法的制度生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國際私法的制度生成
  • 作者:宋曉
  • ISBN:978-7-301-29067-5
  • 頁數:264
  • 定價:¥45.00
  • 出版時間:2018-02-06
  • 裝幀:平
  • 開本:16開
  • 書號:29067
  • 字數:287 千字
  • 版次:1
內容簡介,章節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獨立和批判性的視角,跳出法律選擇理論的爭議漩渦,更多以功能主義的方法,探討歐美國際私法的制度是如何引入中國的,在中國是否經歷了變異,經歷變異的原因是什麼,以及中國國際私法是否存在不依傍任何外國法資源而獨創的制度。本書雖不乏描述和解釋國際私法的具體制度在中國萌芽、發展和變異的歷史過程,但重心不在於動態的歷史描述,而偏向靜態的分析論證。書中每章由“點”入“面”,大致涵蓋了國際私法的總則(一般問題)、繼承、物權、契約、侵權等各領域中的核心制度問題,以“珍珠鏈”的串聯手法,將我國國際私法的眾多“戰略要點”(核心制度)串聯在一起,以圖推進我國國際私法制度的整體研究。

章節目錄


序言
第一章衝突規則的適用模式
一、 引言
二、 實體處分論和意思自治
三、 程式處分權或辯論主義不能證成任意性適用模式
四、 依職權適用衝突規則的突襲裁判風險及法官釋明
五、 外國法查明的實踐難題與當事人程式利益的保障
六、 結論
第二章識別的對象與識別理論的展開
一、 識別問題的界定
二、 識別的對象:事實、訴因、法律關係抑或法律規則?
三、 “法院地法說”“準據法說”的合理邏輯與理論困境
四、 超越“法院地法說”與“準據法說”
五、 識別制度的重負:原初目的之外
六、 結論:理論應進取,立法當無為
第三章最高法院對外國法適用的抗訴審查
一、 序言
二、 三種審查模式
三、 最高法院作為抗訴裁判機構對外國法適用的審查
四、 最高法院作為法律發展機構對外國法適用的審查
五、 結語
第四章屬人法的主義之爭與中國道路
一、 序言
二、 本國法主義與住所地法主義的思想基礎
三、 本國法主義與住所地法主義的政策與功能
四、 慣常居所原則:第三條道路?
五、 中國道路之抉擇
第五章同一制與區別制的對立及解釋
一、 區別制與同一制的歷史根源
二、 區別制的制度運行
三、 同一制的制度運行
四、 涉外遺囑繼承的特殊問題
五、 結論
第六章意思自治與物權衝突法
一、 問題之提出
二、 “物之所在地法規則”的確立
三、 物權衝突法引入意思自治的根據和範圍
四、 意思自治的實現路徑
五、 結論
第七章涉外債權轉讓法律適用的法解釋路徑
一、 涉外債權轉讓法律關係的性質
二、 轉讓人與受讓人的意思自治
三、 適用被轉讓債權的準據法
四、 適用債務人或轉讓人的住所地法
五、 系屬比較與我國的法解釋路徑
第八章特徵履行方法及其運用
一、 問題與現狀
二、 特徵履行理論溯源及其運用
三、 空間法律選擇方法抑或功能法律選擇方法
四、 從推定規則到一般規則
五、 特徵履行方法的替代方法
六、 結論
第九章雙重可訴規則
一、 雙重可訴規則的“興”與“衰”
二、 雙重可訴規則的法律功能
三、 雙重可訴規則所遇批判
四、 雙重可訴規則廢止後的“復辟”
五、 結論
第十章侵權衝突法一般規則之確立
一、 對比分析《羅馬 Ⅱ 條例》與中國侵權衝突法一般規則之意義
二、 侵權行為實施地抑或損害結果發生地
三、 共同屬人法之例外
四、 最密切聯繫原則之補充作用
五、 意思自治的適用範圍
六、 結語
附記:中國國際私法的“怕”與“愛”
一、 前言
二、 中國國際私法之“愛”
三、 中國國際私法之“怕”
四、 結語:超越與使命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宋曉 武漢大學法學博士(2003年)。2003年赴南京大學任教至今,現為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常務理事。2013-2014年曾赴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法學院做訪問學者。注重國際私法的基礎理論研究,旁及法理學問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