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設計團隊,人員名單,展館外觀,主體構思,中國元素,介紹視頻,藝術內涵,藝術,環境,文化,建設情況,地圖示志,場館紀實,建築數據,官方描述,技術尺寸,鋼材焊接,控制範圍,節能環保,供電工程,場館展區,歲月回眸,國之瑰寶,東方足跡,清明上河圖,尋覓之旅,低碳行動,場館亮點,
設計團隊
人員名單
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
展示總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
展示設計總監: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建成
展示創意總監:台灣知名策劃人姚開陽展示影像藝術總監:導演陸川
展館外觀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猶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 台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更能體現出喜慶的氣氛,讓遊客嘆為觀止。
設計理念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主體構思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中國元素
1)“中國紅”展民族形象
大紅外觀、斗拱造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奉獻給159年世博會歷史的“中國紅”,是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呈現給世界的“中國紅”。“我們稱她為‘中國紅’。”每次遇到外賓,中國館館長徐滬濱都會自豪地說,“這是從中國古建築營造法則中,特別是故宮的紅色中,採集而來的。
2)極具中國特色的“東方之冠”的外形設計
中國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為主題,由於外形酷似一頂古帽,而被命名為“東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節氣印於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樸,又可以讓人們饒有興趣地辨識這48個字。
4)屋頂花園:“新九州清晏”初露風采
九州清晏原本是圓明園中的景觀設計,設計人員將其“移植”到國家館周圍,成為國家館的景觀。經過重新設計後,新“九州清宴”——田、澤、漁、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圍在“東方之冠”(雍)的周圍,將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賞。
介紹視頻
《喜羊羊游世博》第一集 中國館
藝術內涵
藝術
國家館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外,地區館的設計也極富中國氣韻,借鑑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元素。地區館以“疊篆文字”傳達出中華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在地區館最外側的環廊立面上,將用疊篆文字印出中國傳統朝代名稱的34 字,象徵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供參觀者停留休憩的設施表面,將鐫刻各省、市、區名稱34字,象徵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團結共同進取。
環境
“東方之冠”坐落在世博園區浦東區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於南北、東西軸線交匯的視覺中心,總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國家館居中突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制似斗拱。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狀的主體建築。斗拱是層層疊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緊,看似零碎的部件,卻有難以估量的承載力,可以托起千鈞重量。 最大優點是結構機理“堂皇端莊、宏偉壯觀”,4根大柱子支撐起一個“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徵56個民族)橫樑藉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疊加而成。象徵了中國人民“只要團結,沒有什麼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文化
中國館融合了中國古代營造法則和現代設計理念,詮釋了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展現了藝術之美、力度之美、傳統之美和現代之美,是對中國文化的最好表達。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轉譯總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
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徵性、並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我想中國人都願意賦予它這樣的意義。同時,前來參加世博會的外國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國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築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築極其智慧地採用了斗拱。
斗拱是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中的一個基礎構件,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出現。它懸挑出檐,層層疊加,將檐口的力均勻傳遞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將檐口加大並富有美感。這種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門、山西應縣的木塔、西安的鐘鼓樓等建築上都有套用。斗拱既是承重構件,又是藝術構件,它的套用使建築形成“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態勢。傳統建築中斗拱“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的構造方式成為中國館建築形態的文化表達。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認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表達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中提煉。”為了選擇一個合理的造型,他們從中國的繪畫到雕刻,從出土文物到江南園林,從象形文字到京劇臉譜,每一個文化符號似乎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個符號似乎又都不能達到心中理想的境界。經過百般琢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斗拱對建築設計師啟發很大,於是決定從其入手,終獲成功。
古代建築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現代建築用鋼結構和混凝土,可以發揮更大優勢。在建造過程中,中國館對傳統元素進行了開創性詮釋,並大膽革新,將傳統的曲線拉直,層層出挑,斗拱最短處就伸出了45米,最斜處伸長達49米,使主體造型顯示出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和結構美。這些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建築的當代表達。
如果俯瞰中國館的設計,就會發現其頂部平面呈經緯分明的格線架構,這個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古代城市棋盤式的布局,即所謂“九宮格”結構,與歷史上唐長安城、皇城、故宮形成呼應。其文化底蘊則來源於周代王城的形制理論,《周禮·考工記》云:“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中國館的建造既吸取傳統文化營養,又開拓創新,使其造型雄渾有力,宛若華冠高聳,具有現代意識,符合當代國際上的高層審美趨向。
中國特色的體現與表達
中國館“東方之冠”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融合了多種中國元素,並用現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煉和構成,國家館的造型還借鑑了夏商周時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撐作用。作為國家盛典中的標誌性建築,光有斗拱的造型還不夠,還要傳達出力量感和權威感,這就需要用四組巨柱,像巨型的四腳鼎將中國館架空升起,呈現出挺拔奔放的氣勢,同時又使這個龐大建築擺脫了壓抑感。這四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將上部展廳托起,形成21米淨高的巨構空間,給人一種“振奮”的視覺效果,而挑出前傾的斗拱又能傳達出一種“力量”的感覺。
通過巨柱與斗拱的巧妙結合,將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築穩妥、大氣、壯觀,極富中國氣派。同時向前傾斜的倒梯形結構,是現代建築向力學的又一挑戰。將傳統建築構件科學地運用,是中國人的又一創造,它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大國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館的造型具有標誌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徵,它的外表是什麼顏色,這又是人們關注的問題。那么,什麼顏色最能代表中國特色呢?設計者自然想到了“中國紅”,一種代表喜悅和鼓舞的顏色,一種大氣、穩重、經典的顏色。可是紅色在大型建築中非常難用,由於紅色的波長強、刺眼而跳躍,搞不好會有飄起來的感覺,從而影響整體形象。其實,中國紅是一個概念比較模糊的顏色,大紅的對聯,火紅的燈籠,紅紅的中國結,這些都叫中國紅。可是在不同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它又呈現出多種審美表達。如故宮太和殿所展示的“紅”就達五種之多,怎樣在現代建築中用好“中國紅”呢?為此,設計者專門請來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反覆試驗,現場觀察,實物對比,最後商定中國館不可能用一種紅,而是借用故宮紅的色彩,採取多種漸變。於是,就有了中國館外表從上到下,由深到淺四種紅色的“退暈”漸變,上面重一點,下面輕一點,既傳統又時尚,豐富了中國紅的內涵,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種層次感和空間感,極富生氣和活力。中國館披上了“中國紅”,傳達出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展示著“熱情、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這是對中國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讀。
東方之冠,高高聳起,象徵著中華的鼎盛與繁榮。而舒展平臥於國家館之下的地區館,則形成深厚的依託之態,為人們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台。它的布局借鑑了《禹貢》對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說。這個在圓明園中也有體現,其文化理念和空間意識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國家館和地區館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徵著國家一統的精神,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地區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遊廊、台階步道和園林小品,相互銜接得異常完美,建築外觀鐫刻有疊篆文字,環廊外側立面印有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徵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的小品表面,還刻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象徵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合作。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特色做了全面而細緻的表達。
時代精神的彰顯與弘揚
巍峨壯觀的中國館絕對高度63米,相當於西安大雁塔(64米),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它的外形既像寶鼎,又像一盞巨大的酒杯,高高舉起,盛情歡迎五洲四海的朋友;同時它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鵬,沖天而起,預示著中國將翱翔萬里,稱雄世界。
中國館建築的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面對即將在中國本土舉辦的世博會,中國館已遞交了一份以建築為表述的“時代宣言”。中國館通過現代手法對中國元素的演繹創造,向世界展現出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現代中國。華冠聳立的國家館,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的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休閒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具體地說,有四大交流平台,而這四大平台正體現了現代國際建築設計的重要理念,即開放性和公共性,反映了時代精神。
在21世紀的今天,環境和能源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問題,中國館的建造處處透露出環保和節能的信息。外牆材料使用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所有管線和捷運通風口都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國家館頂層景觀台使用最先進的太陽能板,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可實現中國館照明全部自給;同時還有雨水收集處理系統,雨水通過淨化後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地區館表皮還設計有氣候緩衝帶,屋頂運用生態農業景觀技術,土層覆蓋達1.5米,可實現有效隔熱,節省能源在10%以上;在地區館南側大台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了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雄偉高聳的世博會中國館,闡釋著中國特有的建築美學,體現著厚重的中國文化,表達著億萬中國人的開放情懷,展現出城市發展的中華智慧。東方之冠,中國傳統,中國特色,中國精神。
建設情況
總建築面積約16.01萬平方米。開工時間:2007年12月18日竣工時間:2010年02月8日運營時間:2010年6月22日正式通電,5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延展時間:2011年7月12日至2011年10月9日後期改名:中華藝術宮
地圖示志
場館紀實
設計徵集歷程2007年4月25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最重要場館項目之一——中國館項目建築方案公開向全球華人徵集,建設部副部長黃衛出席儀式並宣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築設計方案徵集活動正式啟動,他表示中國館是中華民族風貌的集中展示,將備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由華人建築設計專家中參與徵集中國館的建築設計方案,集聚華人建築設計專家的智慧,打“中華牌”,這個做法即有創意,更有意義。
根據上海世博會籌備工作進程,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工作已全面展開。中國館位於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核心區,處於世博會園區浦東區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規劃中的中國館包括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館、港澳台館三部分組成。其中中國國家館建築面積為20000平方米;中國地區館建築面積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館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別為獨立館,每展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中國國家館是建築的主體,建築布局上應處於主要地位。
根據設計要求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和重要載體,通過各種視聽效果,展示古今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世博會後,中國國家館將作為世博會永久性的專題博物館保留,中國地區館則將和世博會主題館一起綜合考慮、統籌利用,作為舉辦各類商業性展覽和活動的場所。
建築數據
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場地西側、北側和東側為地上兩層高的地區館,其南側為中華廣場。形成以南北向主軸的統領空間,構築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可謂獨一無二的標誌性建築群體。
中國國家館的建築面積為105879平方米,其結構體系為鋼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所用鋼材達2.3萬噸。中間以四個混凝土核心筒作為主要的抗側力及豎向承載體系,核心筒結構標高為68米。每個核心筒截面為18.6米×18.6米,相鄰核心筒外邊距約70米,內邊距33米;屋頂邊長為138米×138米。
官方描述
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
技術尺寸
這次的中國館,在34米以下僅存在16根勁性鋼柱,即每個核心筒的四個角部設定截面為箱形(800×800)的勁性鋼拄,勁性鋼拄從底板起始達60米,與屋頂桁架頂高度相同。從33.75米起,採用20根巨型鋼斜撐支撐起整個大懸挑的鋼屋蓋。巨型鋼斜撐底部與核心筒內的勁性柱連線,中間通過層層樓層鋼樑與核心筒連線,頂部通過鋼桁架與核心筒連線,錨固於勁性鋼柱上。
為提供巨型鋼斜撐底部的結構水平剛度,在33.15米處設定了勁性樓層(樓板內含鋼樑)。33米勁性樓層,20道巨型鋼斜撐及樓層與屋頂桁架層共同構成了整個鋼屋蓋的主要受力體系,提供了各樓層的承載支托。
鋼材焊接
中國館所用的工程結構鋼材以Q345B和Q345GJC為主,均屬低合金高強鋼,這在超高層鋼結構中套用比較普遍,焊接性能較好。只是隨著強度等級的增加,焊接的難度亦會增加。
根據資料,中國館中需要焊接的最厚鋼板達到60mm,屬於厚板焊接。還要考慮到巨型鋼材斜撐的焊接收縮問題,需要針對評估。
雖然整個塔樓結構高度為68米,並不算高。但由於結構大懸挑的特點決定了絕大多數的高空焊接作業為離地幾十米的凌空作業,焊接條件十分險峻。同時,國家館工程的收尾階段剛好是12月冬季,還需要考慮冬季高空焊接的應急防護措施。總的來說,中國館就是“構件截面大、鋼板厚,現場高空焊接量大”。
儘管如此,施工方還是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了中國館的建設與驗收!由上海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焊接工藝要求施工,並邀請國際知名的第三方檢驗機構SGS進行無損檢測焊接工藝檢驗。經SGS對現場的工字梁及箱型梁對接焊縫、T型焊縫進行無損檢測發現,其超音波探傷檢測一次合格率達到98%以上(餘下2%亦於完工前全數完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謂“施工質量過硬,讓人刮目相看”。
控制範圍
容量控制
規劃地上建築為永久建築,總建築面積為53000平方米。
展館分為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館、港澳台館三個部分。其中中國國家館建築面積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組成;地區館高13米,由地下一層、地上一層組成,外牆表面覆以“疊篆文字”,呈水平展開之勢。
建築控制
建築密度控制 設計控制範圍內的建築密度不大於40%。
綠地率控制 設計控制範圍內的綠地率不小於25%。
建築後退控制 展館建築後退北環路、南環路以及雲台路的道路紅線距離均為8米,軌道交通8號線東側控制線作為建築後退上南路的控制線:相鄰建築問距需滿足消防要求:沿集中綠地和活動廣場的展館主要出入口建議採用局部底層架空形式。
建築高度 不大於50米(可根據具體方案做微調) 。
地面標高控制 街坊地面標高高於周邊道路設計標高0.2~0.3米。
地下空間控制 中國館國家館地塊地下開發不超過3層:地下空間西側與軌道交通8號線的預留出入口和連通口(設計標高-3.4米)相連;南側及東側預留出入口,保留和會後周邊地下空間開發連通的可能性;地下空間的設計標高與周邊地下空間的設計標高銜接。
節能環保
中國館的設計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在四季分明的上海,無論展會期間各種氣候如約而至,讓觀眾都能感到有一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外牆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比如所有的門窗都採用LOM-E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噴塗了一種塗料,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並儲存起來,為建築外牆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台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國家館頂上的觀景台也可能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淨化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主體建築的挑出層,構成了自遮陽體型,已經為下層空間遮陰節能了。所有管線甚至捷運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
供電工程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35千伏變電站正式投入運營,中國館的正式通電,是世博園區電力建設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世博各項供電工程已全面進入衝刺階段。
中國館35千伏變電站總容量為1.6萬千伏安,投入運營後將直接為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館以及港澳台館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該變電站自2009年3月18日開工以來,從電氣安裝、設備調試到正式送電只用了97天,比正常工期縮短了40多天。其他5座為“一軸四館一村”供電的35千伏變電站都將於6月底7月初具備送電條件。
世博會園區電力核心工程和世博配套工程建設正按計畫節點加緊建設。直接為5.28平方公里世博會園區供電的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10千伏開關站8座,以及北京西路-華夏西路等3條電力隧道工程等一批供電配套設施,總投資近60億元,也將陸續在年底前竣工。
場館展區
中國館展示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智慧。“上善若水”,中國館設計團隊用水來比喻綿延不絕的中華智慧。從第一展區“東方足跡”中《清明上河圖》里的“汴河”,到第二展區“尋覓之旅”中的亭台水景,再到第三展區“低碳行動”中的“感悟之泉”,一路激盪人們的思緒,啟迪人們探尋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第一展區 | 第二展區 | 第三展區 |
探尋“東方足跡” | 展開“尋覓之旅” | 聚集“低碳行動” |
歲月回眸
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一個曾經輝煌、又曾經衰落的文明古國,以嶄新姿態登上世界舞台。
與時代共進,與世界同行。61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歷經一系列重大災難和嚴峻挑戰的洗禮,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上疾行。如今,中國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桌上放著搪瓷茶缸和黑色人造革拎包,還有當時的“結婚四大件”:手錶、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中國館內的“歲月回眸”區域,陳列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四個不同時代普通居民家庭生活場景。展示的是從七八十年代至今城市家庭的實景,三門櫥,五斗櫥,十四寸黑白小電視,直至豪華沙發,液晶彩電……歲月的回眸無不讓參觀的人發出陣陣慨嘆:時代發展真快!
國之瑰寶
中國國家館的又一件鎮館之寶——“秦俑館一號銅車馬”今天正式亮相。在上午舉行的揭幕儀式上,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陝西省副省長景俊海共同為“一號銅車馬”開展剪彩,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黨委副書記、中國館黨委書記莫負春分别致辭,儀式由中國館館長徐滬濱主持。
秦俑館銅車馬共兩乘, 中國館展出的“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駟馬系駕,總重約1040公斤。 為青銅所鑄,通體飾有精美彩繪,配有一千多件金銀配飾。秦代工匠成功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線、子母扣連線、轉軸連線等各種工藝技術,其極端複雜的製作工藝和精準的寫實主義造型,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成就,代表著中華文明在兩千餘年前所達至的高度。
銅車馬曾經塵封地下兩千年,破損鏽蝕嚴重,殘片多達3000多片。陝西秦俑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專家經過八年研究、保護、修復,1988年兩乘車馬全部修復完成。二十年來,銅車馬駐守陝西臨潼兵馬俑博物館,接待了全世界超過五千萬的觀眾前來參觀,並以“青銅之冠”的美譽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俑博物館光為文物包裝就進行了近兩個月的精心準備。
中國館“國之瑰寶”展區為國寶的到來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整個展示空間的燈光和背景都作了精心的設計和布置。另外,考慮到展出期間正值高溫和多雨季節,上海和陝西兩地的溫、濕度有著一定的差異,為避免銅車馬“水土不服”,主辦方將對展區的溫、濕度進行嚴密的實時監控。 據悉,“一號銅車馬”在中國館的展示將持續到世博會閉幕。銅車馬參展世博會是中國文博界和展覽界的一件盛事,作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縮影,它將在這個世界文明的盛會上大放異彩。
東方足跡
通過幾個風格迥異的展項,重點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體綜合展項播放的一部影片,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自強不息的城市化經驗、中國人的建設熱情和對於未來的期望。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被藝術地再現於展廳中,傳達中國古典城市的智慧。搭乘電梯,觀眾可以直奔49米上層,這是展館最高、最大的展層,也是核心展示層“東方足跡”,面積達8500平方米。“發展”和“時空轉換”為該層的兩個核心展示角度。一個超常規的影廳是上層的點睛之處。導演陸川透露,不同於普通的影廳,在這裡,主題影片將在不同的空間裡同時展現,前、左、右三面大銀幕包圍著觀眾。影片時長8分鐘,但不同空間放映的累積內容時長則達24分鐘,極富視覺衝擊力,以匯聚、建設和感悟著手,詩意地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城市化建設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氣、震撼、現代風格的影片雖短,其內容卻仿如一部“微型史詩”。陸川透露,主題電影的製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隊,
從創意階段開始,電影即定調為詩意的展現,因此會有很多超出現實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觀”呈現給觀眾。
影片將給我們展現一種新的人文情懷,震撼但不壓抑。陸川認為,對一些歷史的詮釋可以用一種輕鬆的、柔性的關注和表現手段,使其更藝術化。
他表示:“影片後期製作複雜程度不亞於影片《魔戒》,將體現目前國內後期製作的最高水平,有許多經過好萊塢大片歷練的年輕人加盟。”
清明上河圖
走出影廳,觀眾馬上會被另一件“寶貝”所吸引——放大了數百倍的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巨型畫卷可以讓人細細品味,畫中人物還會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工人們巧奪天工地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了動畫版的《清明上河圖》面對 “國寶級”文物的再創作展現,潘公凱表示:“我們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內容,寓教於樂。”
2002年,《清明上河圖》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引來無數觀眾排隊參觀,競相一睹真容。但當時觀眾只能在1米開外的圍欄外遠距離眺望而已。這一次,原本5米多長的畫卷被放大至128米,走在巨型畫卷旁,可以一次看個夠。
緊接著,觀眾在前往41米展廳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綠色植物將建構出一個夢幻的綠色環境,其中還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諧相處的影像裝置。
尋覓之旅
採用軌道遊覽車,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讓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領略中國城市營建規劃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滿動感、驚喜和發現的參觀體驗。
結束了49米上層的參觀,觀眾將來到41米的中層,經歷動感體驗。中層面積3500平方米,被譽為是充滿驚喜的“智慧之旅”。
夢幻的軌道車,是中層的主打項目。姚開陽表示,這就好比美國迪斯尼樂園的遊玩項目,給人以童話般的意境。但中國國家館的這段“騎乘”還能讓人領略半抽象、詩意化的參觀效果。
邊游邊看,好似一趟尋覓之旅。黃建成表示,“騎乘”算是一種參觀者的特定方式,運用了動態的“流處理”,設計在展館的41米中層,既是一種驚喜,也是一種參觀節奏上的調節,讓遊客在三個層面的參觀過程中有起有伏。
約10分鐘的“騎乘”旅途中,中國傳統城市營建的智慧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木結構建築、拱橋、庭院、園林、斗拱、磚瓦等成為沿途觀賞的亮點。
潘公凱說道,中國古代的農耕民族文化特點顯著,古時候的建築均以木材為主,功能偏向於生活和居住,並且符合中國的氣候特點。這不同於希臘、埃及等其他國家,以石頭建築為主。因此,這種中國式的建築之旅將很有看頭。
低碳行動
聚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 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
33米的下層展廳“綻放的城市”,面積約為3400平方米,被賦予了“未來暢想”的功能。
該層的環境設計頗有講究,以白色為基調的展廳被打造成流線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風格簡潔、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說,前兩層是回顧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那么這一層,則是對未來20年發展的展望。在這裡,觀眾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參與到有趣的互動項目中,一起暢想未來的城市生活。
潘公凱表示,下層將會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生活的智慧面向未來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交一份“中國式的答案”。
中國元素不等於傳統元素,充滿未來感的下層,將中國長安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將東方的內斂與西方的張揚相融合,給參觀者提供暢想未來城市的機會,尋找中國的城市未來在哪裡。
在中國館“低碳”展區的結尾部分,荷花與水簾組成動人的“感悟之泉”景觀,占地達250平方米。水簾上還能顯示出“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成語。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蓮葉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進一步感悟中國城市和諧、美好的未來。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這是中國古人留給後人的‘大智慧’,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需要這些中華智慧充分發揮作用。
水:貫穿始終的線索
中國國家館內,“水的流動”聯繫了各個展層和展項。在不同的地方,觀眾會看到形態各異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擬“水”,還有裝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個全球性的話題。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即以“水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城市發展中,水資源早已成為各國探討的熱點。在中國,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類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習性成就了當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為人類帶來生命之源和重要交通渠道。
中國國家館將“水”元素貫穿始終,既是對東方智慧的一種凝鍊,也是一次對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呼應,更是展現了人與人、人與環境、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場館亮點
精心挑出的中國紅
裝點國家館的“中國紅”,是從足足上百種紅色材料色樣中逐一挑選而出的,由7種紅色組合而成。館體顏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淺,能在白晝不同陽光折射和夜間燈光投射及不同視覺高度等條件下,形成統一的具有沉穩、經典視覺效果的紅色。此外,中國館紅板選用金屬材料,採用燈芯絨狀肌理方案,不僅為中國館穿上了更具質感的“外衣”,也為原本張揚、跳躍的紅色賦予了穩重、大氣的印象。在白天就是吸引目光的焦點所在,到了夜晚,絕妙的燈光效果將讓“中國紅”更加鮮亮。中國館的7種紅色,能在白晝不同陽光折射和夜間燈光投射及不同視覺高度等條件下形成統一的,具有沉穩、經典視覺效果的紅色。中國國家館的四個核心筒則採用另一種紅色;建築內側則由另外三種紅色組成。
中國紅精彩呈現
百米牆面重現《清明上河圖》
在中國國家館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層展區北面,100多米長的整面牆都將被放大了數百倍的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覆蓋。而國寶《清明上河圖》原件,也將出現在世博期間的中國館。這讓參觀者非常興奮!
電影《和諧中國》
這是一個三面都是巨大螢幕的電影院。
整個影片時間元素貫穿全片、生活徜徉其中。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中國30多年的城市化進程,通過一個家庭30年3個典型場景的演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分鐘影片《歷程》在3個場景展開的同時,一組組經過精心選擇的印刻著年代印記的照片從左右兩屏悄然流過,勾起了人們對往事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情感。試映中,觀眾的這種情緒表現得尤為突出。
“君子和而不同”,以當今城市的1天,融合了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各個城市各種生活的溫馨和睦。在每一個時刻所展開的生活場景中,人們體驗到了中國城市生活的豐富、和美與人間真情。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樸素想像,始終貫穿著可持續發展、善待地球、關愛自然的主題。水治理創造了城市濕地,荷花競放的河邊,螃蟹、小鴨自由自在;減排帶來城市空氣的淨化,小鳥在城市上空自由飛舞;家庭的陽台上長滿了瓜果蔬菜,主婦心花怒放;在120米綠意盎然的未來城市長卷上,生態建築與城市綠化渾然一體,風力發電車成了環保大使,白鷺暢鳴著划過城市天際線,翱翔在自由的天空里。
尾聲,一路歡歌的白鷺飛向穹頂,變成了晶瑩剔透的水晶鳥,在星空里顯得格外閃亮奪目;頃刻間,群鳥撲閃著掠過觀眾席,在出口處與觀眾交匯。人們在驚訝中得到了想像與視覺觀賞的滿足,以掌聲表達了對《和諧中國》的讚譽。
45分鐘體驗五千年文明精華
參觀者將首先看到一個巨大的環幕影院,通過觀看一段8分鐘的電影,感悟中國城市發展的智慧。之後,人們將回溯歷史,從中國最早的模組狀城市發展規劃遺蹟開始,再到放大了數百倍的《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最終來到以白色為基調,營造充滿未來感的舒展空間,給出未來城市發展的中國式答案。 從現代、到古代、再到未來,中國館將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濃縮呈現,整個參觀過程約需45分鐘。
新九洲清晏靈感源於圓明園
在中國館的地區館屋頂平台上, 2.7萬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園“新九洲清晏”,將為中國館承擔起人員疏散、公共休閒等多項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濃縮著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造景技術,更蘊藏著中華智慧和東方神韻。每一個小洲上都會有代表中華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觀布置。遊客們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縮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看遍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而它們所展現的悠久文化和豐富景觀,也是中國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示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篆書作牆組成二十四節氣
除國家館的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要素外,地區館的設計也極富中國氣韻,借鑑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元素。在地區館的外牆,設計者採用中國古老的文字——篆書來作為裝飾。“疊篆文字”裝飾的地區館建築表面,傳遞著二十四節氣的人文地理信息。
瀕臨失傳三斬斧
瀕臨失傳“三斬斧” 平均每1厘米寬度要斬7刀,看似簡潔的中國館台階蘊藏無數奧妙,其共有76級踏步,質量、工藝堪比人民大會堂的大台階。同時重拾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一塊1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要達上萬刀,整箇中國館大台階加起來達5400多萬刀。中國館大台階全部採用花崗石“華夏灰”製作而成,突出了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
場館活動
端午節:智慧長河
端午佳節,世博網提供中國館“智慧的長河”系列壁紙共有8幅,可供讀者下載。本屆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智慧的長河”展區採用國寶《清明上河圖》作為核心展示素材,同時以多媒體技術將其放大、再現於長達128米的折幕上,並為其中的人物、車馬、舟船一一賦予動態。觀眾步入其中,猶如回到宋代都市。而畫前的那條由投影塑造的“汴河”,也宛如從歷史中流淌而來,將中國城市發展的智慧傳承至今。
證、士官證、士兵證或學員證。
國慶節:國家館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1周年之時,上海世博會將迎來中國國家館日。館日當天中國館將被裝點得更為莊嚴、華美,前來參觀的觀眾也將獲得和以往不同的精彩體驗。 中國國家館館日是世博會重大專場活動之一。中國國家領導人和國展局秘書長等中外嘉賓屆時將出席活動。館日活動將於國慶節當天在世博園區的世博中心舉行,主要包括官方儀式、巡館及文藝晚會等幾個部分。
官方儀式將於當天10時30分在世博中心中央大廳(綠廳)啟動,中外貴賓共約700人參加。中央電視台將向全球直播儀式實況。隨後,館日代表團將參觀中國國家館和省區市聯合館。
中國國家館日文藝晚會將在世博中心紅廳舉行。整台晚會由9個節目組成,演出時間約60分鐘,將由央視全球直播。上海世博局副局長鬍勁軍透露,慶典廣場音樂噴泉二期工程將於2010年10月1日完成並全新亮相。
另據中國館常務副館長錢之廣介紹,館日當天早上8點,中國館南廣場前將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開園之後,中國館為入館的普通參觀者準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互動環節。在9米平台的排隊等候區小舞台上,將有“館日特別版”的文藝演出。在排隊等候區的大螢幕上,當天還將推出兩部專題短片。一部回顧中國館從無到有的足跡;另一部則反映中國城市和中國人的精彩生活。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
2010年4.20-25日 試運行;5.1-10.31日正式開放;2010年12月1日起續展半年;每天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售票和入館) 2011年7月12日起續展至2011年10月9日
續展門票
續展門票分兩種,一是普通票,二是優惠票,以紅色和藍色區分(樣張如下)。票價經上海市物價局核定,分別為20元(普通票)和15元(優惠票)。
門票信息
平日票價 普通票160元 優惠票100元 3次票400元 7次票900元(各館通用)
多次門票 除指定日外,任選3天或7天入園,1人1票,每天每張多次票僅 限入園1次。
使用規則 不採用實名制,在 規定參觀次數 內,可供多人使用。
優惠對象 1.殘疾人士--持有殘聯、民政部門、軍隊頒發的有效殘疾證,外籍人士持有相關有效證件。
2.老年人--持有1950年12月31日及之前出生的有效身份證件。
3.學生--持有普通高等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有效學生證。或能夠證明其學生身份的證件,外籍人士持有相關有效證件。(註:普通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指各大專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含:高職、大專本科及碩士博士研究生,不包括:繼續教育學生、自學考試教育學生、夜校學生、函授教育學生、網路教育學生、各種在職教育的學生及各種成人進修課程學員。高中教育階段在校生含:高中、中專、職校及技校在校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含:國中及國小在校學生。)
4.兒童--身高未超過1.2米的兒童。
5.中國現役軍人——持有軍隊頒發的有效軍官證、軍隊文職幹部。
出行指南
周邊住宿
上海的星級酒店很多,世博期間還請大家提前預定。
周邊交通
世博園有8個陸路口,4個水路口能同時進入世博園,捷運,公交都十分方便。
周邊美食
世博園區有很多國外特色餐和國內的美食為你呈現。你一定會讚不絕口。
延期展示
中國館2010年12月1日續展半年,“原汁原味”的中國館不僅將喚起參觀者的世博記憶,對於世博期間沒有進入中國館參觀的遊客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現場可以看到,售票視窗、預檢排隊通道、安檢設備、館前檢票閘機都已經準備就緒。
中國館圖章
上方為繁體“華”字,代表著中華大地和華夏兒女,同時也與世博會中國館外觀相似,下方為中國館中、英文名稱。
後續規劃利用
中華藝術宮落戶中國館
中華藝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分別選址在世博浦東園區的中國館、浦西園區的城市未來館。至此,上海藝術博物館系列將形成完整格局: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當代藝術。
改建後的中華藝術宮將依託上海美術館作為運營管理的主體,在原中國館的基礎上將展示面積擴大至7萬平方米左右,預計於2016年10月1日開館試展。中華藝術宮將作為今後上海美術館的永久場所,成為以中國近現代美術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為基本職能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