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1923年12月2日成立於法蘭西共和國巴黎。主要發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魯之、李不韙、張子柱、胡國偉、何魯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發起人均被推選為中央委員,還推選曾琦為委員長,何魯之、李璜、張子柱、李不韙、胡國偉、段震環分掌內務、外務、宣傳、組織、訓練、總務各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
- 外文名:National social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 初名: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
- 成立時間:1923年12月2日
簡介,詳細資訊,歷史,中國大陸時期,台灣時期,國家主義派,
簡介
1929年8月20日在瀋陽舉行第4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中國青年黨”。該黨由地主、資本家、軍閥、政客及部分知識分子組成。抗日戰爭期間,一部分成員公開投靠日本。解放戰爭期間,進一步依附國民黨政權。該黨於1949年隨國民黨去到台灣。
該黨赴台初期,在政壇上尚能發揮些微小影響,在一些民意代表選舉中還能獲取一些席位。但在50年代後,其實力明顯衰退,在政壇上難以發揮制衡作用。導致這種狀況的內因是黨內派系林立,外因是國民黨分化控制。在台灣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退職之前,青年黨在“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中有50多個席位,但在台灣的第二屆中央“民意機構”中則無一人當選。
青年黨自成立之後,內部一向不統一,到台灣後,各派別間的鬥爭逐漸公開化。1986年12月27日,青年黨召開第14屆三中全會,通過了15項黨務革新提案,確定了爭取報禁開放、制定政黨法、政黨地位平等、政黨經費應由國庫平均負擔等為該黨未來目標
詳細資訊
中國青年黨
主席 簡吉元
榮譽主席 無
秘書長
成立 1923年12月2日
於法國巴黎
總部地點 台北縣新莊市裕民街19巷14號4樓
黨員人數 不詳
政治立場 國家主義 反共主義
國際組織 無
網站
中國青年黨為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
目錄
* 2 參照
歷史
中國大陸時期
中國青年黨的前身為少年中國學會,中國青年黨于于1923年12月2日於法國巴黎成立,參與者為留法的留學生如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人,原為留學生組織。1924年,曾琦、李璜等人返回中國,於上海發展組織,初名為「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後定名為中國青年黨。
1926年,青年黨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曾琦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此時自我定位為一「革命政黨」,以「國家主義之精神、全民革命的方式外抗強權,力爭中華民國之獨立與自由,內除國賊,建設全民福利的國家」為宗旨。以國家主義為中心,並且反對共產主義,本身本來是一個秘密組織。組黨前後,即與共產黨展開武力對抗。青年黨直到1929年召開第四次黨員代表大會後,才公開活動。
1932年於第七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於復先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35年由左舜生接任。後來以抗日為名與中國國民黨開始合作,1937年中國青年黨並參與重慶國民政府的國民參政會並取得合法地位。1938年再度選舉曾琦為委員長,1945年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決議定位由革命政黨改為普通政黨,改委員長制為主席制,並由曾琦擔任黨主席。
青年黨與中國民主社會黨參與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工作。195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為非法組織。
台灣時期
1949年後中國青年黨遷台,並且重新於台灣建立黨組織;同時於台灣發展組織,包括蘇洪月嬌、李萬居與郭雨新等黨外人士都曾以青年黨身份參與並且當選。1949年雖然青年黨遷往台灣,黨主席曾琦及其後的代主席李璜皆未至台灣,導致黨內長期分裂。直到1968年左舜生來台,推動黨的團結,並促請李璜回國,才於次年完成黨的形式團結。青年黨與民社黨由於參與制憲,成為黨禁之下台灣合法的兩個在野黨。1980年代由黨籍增額立委謝學賢領導的青年委員會,在李璜支持下,試圖進行黨的改造,遭到內部其他團體的杯葛,黨禁開放後,成員更分裂自組青年中國黨、中國民主青年黨、中國民主正義黨、中國聯合黨、中國團結黨、中國自由民主黨、中國統一黨、中國鐵衛黨、中國國安黨、民主行動黨等十餘個政黨,然皆無足夠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青年黨自我定位為「永遠的在野黨」,但是在遷台之後一方面由於過度依附於中國國民黨,導致失去在野黨機能,曾經被黃信介指為「花瓶政黨」;另一方面由於持續內哄,導致在黨禁解除之後,陳翰珍等人相繼出走自行組黨,中國青年黨於是成為小黨,喪失政治版圖。中國青年黨自從解嚴之後雖然歷次選舉都有推薦候選人,但是都無人當選。由於國會全面改選後,青年黨失去國會席次,在台灣政治舞台上的意義大為降低。
目前中國青年黨黨主席為簡吉元。
國家主義派
開放分類: 理論
國家主義派指中國青年黨,當時以其外圍組織“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的名義公開進行活動。組織這個政團的是一些反動政客,他們投靠帝國主義和當權的反動派,把反對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當作職業。
其首領及其主要創始人為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曾在留學法國期間成立中國青年黨。回國後創辦《醒獅》周報,反對國共合作,煽動蔣介石鎮壓共產黨人。但在抗戰中,曾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6年任“國大”主席團主席,次年4月參加蔣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國應繼續援助。
主要理論是《中國之青年與共和之前途》一文。這組後來被結集出版、定名為《國體與青年》的文章,曾琦雜糅了“國家主義之父”費希特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眾多觀點,並結合中國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國家主義”主張。他認為,在民族危亡之際,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義”為“民族主義”,喚醒大多數民眾參與救亡,國家才可能生存發展。
毫無疑問,這樣的觀點,能夠贏得眾多青年的認同,其與"世界主義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待蘇俄的態度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