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古國。作為世界四大農業起源中心區之一,早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就已經出現了耕作行為。隨後數千年的農耕活動中,炎黃子孫“順天時,量地利”,植五穀,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西漢《淮南子》記載“清盎之美,始於耒耜”。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造就了古老而豐盛的中國酒文明。得益於中國古老的農業文明,古老的酒文化所以衍生,而在美酒歷史長河中,也演變出為業界所公認的“中國四大古酒”。其具有兩層意義,其一是“古”,代表酒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發展;其二是“大”,體現酒種開宗立派、廣為流傳的地位,這就是:中國的米酒、黃酒、梅酒、燒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四大古酒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
米酒:中國最早的糧食酒
米酒,是古人將糧食轉化為酒的古老方式,現代人食用的用糯米或者大米發酵的醪糟,都屬於米酒範疇。而古代的米酒,並不僅僅局限於大米或者糯米原料,泛指的是“穀物酒”。黍米、粟米釀造酒,皆可叫做米酒,開啟的是中國人釀製糧食酒、穀物酒之先河。
中國米酒的歷史有多久?目前可追溯的史據都比較早。比如,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出土的漢墓竹簡,就有“米酒”字樣。而周朝的《詩經》也有雲:“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都證明了米酒起源的古老。無論是古代米酒還是當代米酒,在釀造酒中,都屬於一種原始狀態,這主要體現在酒精度上。
比如,《食貨志》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可推到出原料的投入產出比極低,酒的含水量很大;而根據記載西漢人韓延壽能“飲酒石余”,於定國能“食酒至數石不亂”,同樣說明酒精度很低。同時,東漢人王充曾補充:“淳酒味甘,飲之者醉不相知;薄酒酸苦,賓主嚬蹙”。米酒的特徵是酒度低、甜度高,基本類似於現在的醪糟。
黃酒:中國最早的高品質釀造酒
無論從酒精度、品質,還是色澤、風味上,黃酒都實現了對於米酒的飛躍與提升。
從何時開始黃酒正式定型?宋代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階段,這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首先,色澤。黃酒,顧名思義,在色澤方面不同於米酒,應該色若琥珀、澤如鵝黃。雖然唐代也有關於深色酒的記載,但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白色米酒的形態出現。比如,《聞里謠效古歌》有“鄉里兒,醉還飽,濁醪初熟勸翁媼”、《冬日旅懷》載“閒思江市白醪滿”、《花酒》記“香酪淺酌浮如蟻”。這些濁醪、白醪,均指米酒。而到了宋代,如蘇軾《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詩五首》詩云:“應傾半熟鵝黃酒,照見新晴水碧天”,李石《謝劉韶美送酒》詩云“更酌鵝黃酒,如浮鴨綠川”,周必大《楊廷秀送牛尾狸侑以長句次韻》詩云“江南十月方肅霜,小槽初滴鵝兒黃”,都表達了對於黃酒色澤的讚美。
再者,風味。雖然無法完全具體判別各個朝代釀酒的酒精度,但可以通過古人對飲酒口感的描繪進行考量。唐朝時期大多數酒都以“甜”來表述,而到了宋代則出現了“勁”、“辣”等字眼。比如“白球新收釀得紅,洗鍋吹火煮油蔥。莫嫌傾出清和濁,勝是嘗來辣且濃”,還有“醇醪易人醉人鄉,勁酒難逢醒者嘗。”
梅酒:中國最具文化代表性的果露酒
除了用糧食釀酒,水果與酒的結合還演變為中國美酒長河中,同樣重要的一類——果露酒。而提到果露酒,很多人的第一認知是葡萄酒,但如果從中國古酒的維度來考量,還有一種酒更具有中國典型文化的代表性,這就是梅酒。
中國的葡萄酒,唐代始興,傳自西域,據《南部新書》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猢,長安始知其味也。”這是內地釀造葡萄酒的最早記載。
但與葡萄酒相比,青梅酒的歷史,則更為久遠而且完全從中國本土發生與發展。
從南朝的《輓歌》“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到唐代《春日題山家》“依崗尋紫蕨,挽樹得青梅……嫩茶重攪綠,新酒略炊酷”,再到宋代《甲寅西歸江行春懷十首》“牡丹未放酴醾小,併入青梅煮酒時”,至於明代《游顧龍山》“林間煮酒青梅熟,雨後烹茶紫筍香”,以及晚清名家梁鼎芬曾在《(宣統)番禺縣續志》對以浸泡法釀製青梅酒的明確記載,反映出豐富多彩的青梅酒文化。而得益於青梅酒源遠流長的酒香歷史,青梅和青梅酒也被賦予了更多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的文化內涵。除了耳熟能詳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還有《尚書·說命》所說的“鹽梅和羹”,借青梅之比喻表達對大臣輔佐朝政、調和萬方的期待;另有描繪東方女性之美,如晚唐韓偓《中庭》“夜短睡遲慵早起,日高方始出紗窗。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釵頭戴一雙”。此外,梅還被用於表達深情厚誼,如南朝詩人鮑照《代東門行》“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絲竹徒滿坐,憂人不解顏。”唐白居易的《生離別》“食檗不易食梅難,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檗苦甘如蜜”等等,讓中國梅酒表達出重重文化意境
燒酒:中國最早的蒸餾酒
中國人對於美酒品質的不斷追求,還有一個標誌性的發展事件,就是中國燒酒的發明。對於燒酒的起源,目前流行的有“漢晉說”、“唐代說”、“宋代說”、“元代說”等諸多假說。但燒酒起源於元代,是目前分歧最少、證據也最為確鑿的觀點。從文獻記載來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開門見山地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並進一步解釋,“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元代醫學名家忽思慧著作的《飲膳正要》中,也提到“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熱,有大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在《草木子》同樣有記載,“法酒,用器燒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拉基酒,極濃烈,其清如水,蓋酒露也。此皆元朝之法酒,古無有也”。阿剌吉酒、哈拉基酒,都是燒酒的代名詞。
除了文字記載,能夠證明燒酒起源於金元時代的,還有蒸餾器的歷史證物。1975年,河北青龍縣土門子公社在西山嘴村南新開河道中,發現一套銅燒酒鍋,該蒸餾器出於窖穴內,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半球形甑鍋,上部是桶形冷卻器,口沿處有匯酒凹槽,並有出酒流,與現代白酒蒸餾器結構十分類似。此文物最早斷代於金代,最晚到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