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哲學史,中西各有各的寫法,或寫成中西人頭史、或哲學問題史、或哲學範疇史、或哲學認識史等。各是其是,是人所是。哲學思議的對象是哲學,中國哲學思潮史的研議對象是體現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思潮,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哲學思想。一個時代之所以思而成潮,必有一個凝聚這個時代思潮的哲學核心話題,才能成為那個時代哲學家所共同思議和論辯的話題;無共同思議和論辯的哲學核心話題,就不能蔚為思潮。由其流變生生,便從先秦道德之意思潮、兩漢天人相應思潮、魏晉有無之辯思潮、隋唐性情之原思潮、宋元明清的理氣心性思潮,以至當代和合之辯思潮,構成中國哲學哲學思潮各哲學思潮發展史的全過程。本書本著中國哲學“自己講”、“講自己”的自覺和信心,緊扣核心話題、詮釋文本、人文語境三大原則,展開對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哲學思潮代表人物哲學思想的考察和梳理,從而全影式地勾勒出中國哲學思潮的歷史發展脈胳,旨在探討構成中國哲學各時期的哲學思潮是如何體現時代精神的精華、中華哲學思潮未來走向以及中華哲學在當代的理論思維形態。詳見目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
- 作者:張立文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rends in Chinese Philosophy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90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套裝共2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一、哲學與哲學思潮
二、標誌中國哲學創新的三規則
三、中國哲學的哲學規定
四、實現中國哲學轉生的和合學
五、《國語》詮釋文本的選擇
六、中國哲學思潮史的分期
第一編先秦元創期的道德之意哲學思潮
第一章哲學思潮的人文語境
一、巫術與禮樂文化
二、德、力、富兼人
三、道術裂而不斷
第二章“六經”為諸子依傍的詮釋文本
一、“六書”與“六經”
二、諸子之學的開新
三、文本詮釋的特點
第三章《周易》的陰陽之道
一、上古時代的三易之法
二、政治決疑的功能
三、保合太和的道術宗旨
四、與時偕行的理論思維
五、民族精神的塑造
六、中華思維的孕育
七、對自然科學的影響
第四章“五經”道德論
一、何謂時代哲學思潮
二、潛哲學的巫術文化
三、“絕地天通”的改革
四、禮樂文化的主導
五、信仰體系的改革
六、道德之意的追求
七、《易經》論道德
八、《尚書》的道德價值理性
九、《詩經》講德論道
十、《周禮》的德性道藝
第五章道家的道德之意
一、道學之所謂道學
二、道家與《歸藏》易
三、人學的精神價值
四、可道與恆道的追究
五、理想人格的追求
六、道儒為中國哲學的兩輪
第六章儒家的道德體認
一、儒學之謂儒學
二、道與德核心話題的體貼
三、孔、孟、荀之道的融合
四、儒學價值理想的追求
五、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七章管仲道德法三和合
一、道與德和合
二、天、地、人三道和合一
三、四維為立國之本
四、道法禮德的關係
第八章墨翟的救治社會之道
一、墨家的道德意蘊
二、衡量是非的三表法
三、墨家哲學的人文精神
第九章孫武、孫臏兵道兵德
一、儒、道、墨的兵道觀
二、兵家的道德意蘊
三、修道與保法
第十章法術之學的融突
一、法、術、勢的融突和合
二、法的規定和功用
三、法、術、勢的意蘊
四、法術之學的人性根基
五、法術之學的道德之意
第二編秦漢奠基期的天人相應哲學思潮
第十一章法、道、儒人文價值的導向
一、由法向黃老的轉向
二、獨尊儒學
三、儒學的法定化
第十二章《公羊春秋》的文本依傍
一、法、道、儒的衝突
二、經學詮釋文本的選擇
三、《公羊春秋》的社會價值
第十三章諸子之學的和合
一、《呂氏春秋》的道術路線圖
二、天人因應的為政治國之學
三、核心話題轉換的端倪
第十四章道家的究天人之際
一、人道效法天道
二、《淮南子》究天道而接人事
三、天人相通相感
四、形、神、氣和合
五、人道無為而為
第十五章儒家天人相應之道
一、陸賈行仁義、法先王的思想
二、賈誼“民為萬世之本”的哲學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哲學
四、中華禮樂文化的開顯
第十六章揚雄的太玄哲學
一、究天人相應
二、復孔子正道
三、太玄哲學
第十七章王充的天人之間
一、符瑞是應說
二、性命善惡決定論
三、天的二重性
四、感知、思知和學知
……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發展期的有無之辨哲學思潮
第四編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原哲學思潮
第五編宋元明清造極期的理氣心性哲學思潮
參考書目
索引
後記
緒論
一、哲學與哲學思潮
二、標誌中國哲學創新的三規則
三、中國哲學的哲學規定
四、實現中國哲學轉生的和合學
五、《國語》詮釋文本的選擇
六、中國哲學思潮史的分期
第一編先秦元創期的道德之意哲學思潮
第一章哲學思潮的人文語境
一、巫術與禮樂文化
二、德、力、富兼人
三、道術裂而不斷
第二章“六經”為諸子依傍的詮釋文本
一、“六書”與“六經”
二、諸子之學的開新
三、文本詮釋的特點
第三章《周易》的陰陽之道
一、上古時代的三易之法
二、政治決疑的功能
三、保合太和的道術宗旨
四、與時偕行的理論思維
五、民族精神的塑造
六、中華思維的孕育
七、對自然科學的影響
第四章“五經”道德論
一、何謂時代哲學思潮
二、潛哲學的巫術文化
三、“絕地天通”的改革
四、禮樂文化的主導
五、信仰體系的改革
六、道德之意的追求
七、《易經》論道德
八、《尚書》的道德價值理性
九、《詩經》講德論道
十、《周禮》的德性道藝
第五章道家的道德之意
一、道學之所謂道學
二、道家與《歸藏》易
三、人學的精神價值
四、可道與恆道的追究
五、理想人格的追求
六、道儒為中國哲學的兩輪
第六章儒家的道德體認
一、儒學之謂儒學
二、道與德核心話題的體貼
三、孔、孟、荀之道的融合
四、儒學價值理想的追求
五、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七章管仲道德法三和合
一、道與德和合
二、天、地、人三道和合一
三、四維為立國之本
四、道法禮德的關係
第八章墨翟的救治社會之道
一、墨家的道德意蘊
二、衡量是非的三表法
三、墨家哲學的人文精神
第九章孫武、孫臏兵道兵德
一、儒、道、墨的兵道觀
二、兵家的道德意蘊
三、修道與保法
第十章法術之學的融突
一、法、術、勢的融突和合
二、法的規定和功用
三、法、術、勢的意蘊
四、法術之學的人性根基
五、法術之學的道德之意
第二編秦漢奠基期的天人相應哲學思潮
第十一章法、道、儒人文價值的導向
一、由法向黃老的轉向
二、獨尊儒學
三、儒學的法定化
第十二章《公羊春秋》的文本依傍
一、法、道、儒的衝突
二、經學詮釋文本的選擇
三、《公羊春秋》的社會價值
第十三章諸子之學的和合
一、《呂氏春秋》的道術路線圖
二、天人因應的為政治國之學
三、核心話題轉換的端倪
第十四章道家的究天人之際
一、人道效法天道
二、《淮南子》究天道而接人事
三、天人相通相感
四、形、神、氣和合
五、人道無為而為
第十五章儒家天人相應之道
一、陸賈行仁義、法先王的思想
二、賈誼“民為萬世之本”的哲學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哲學
四、中華禮樂文化的開顯
第十六章揚雄的太玄哲學
一、究天人相應
二、復孔子正道
三、太玄哲學
第十七章王充的天人之間
一、符瑞是應說
二、性命善惡決定論
三、天的二重性
四、感知、思知和學知
……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發展期的有無之辨哲學思潮
第四編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原哲學思潮
第五編宋元明清造極期的理氣心性哲學思潮
參考書目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