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桃源依舊·昆明卷

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桃源依舊·昆明卷

《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桃源依舊·昆明卷》作者孫信茹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廣大讀者去遊覽昆明的這些名人故居。蔡鍔故居、朱德故居、盧漢故居、龍雲故居、聞一多故居、李廣田祖居、朱自清故居、施蟄存故居、潘光旦故居、費孝通故居、熊慶來故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桃源依舊•昆明卷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132150, 9787546132150
  • 作者:孫信茹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頁數:149頁
  • 開本:32
  • 定價:2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名人故居遊學館:桃源依舊·昆明卷》由黃山書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將軍拔劍南天起/1
平生慷慨班都護 蔡鍔故居/2
曾經的滇軍名 將朱德故居/11
彝家將軍鑄傳 奇盧漢故居/22
從“衙門菜市”到“雲南王”府 龍雲故居/31
第二章金馬碧雞遺華章/43
“何妨一下樓主人” 聞一多故居/44
我願安息在這土地上 李廣田故居/53
雞鳴風雨滯南疆 朱自清故居/62
尋覓雲南文史之寶 施蟄存故居/70
第三章滇池有幸邀名宿/77
最愜心意數默廬 吳文藻、冰心故居/78
樂業之道的“獨腿客” 潘光旦故居/86
鄉土本色走雲南 費孝通故居/95
香氣彌散的三居室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102
第四章大地之子同懷抱/109
植物園內兩大家 嚴濟慈、蔡希陶故居/110
滇池淼淼,萬山為襟 熊慶來故居/117
騎馬上課“周大將軍” 周培源故居/125
第五章驪歌一片繞故園/133
坐擁書城興未慵 袁嘉穀故居/134
與國歌永存的雲南人 聶耳故居/141
後記/148

後記

要不是因為寫這本書,我想自己這輩子都難以了解到那么多名人在昆明的故居,也無法去體會他們在那個離亂歲月中的愛恨情仇。
踏訪昆明近現代的名人故居,雖然辛苦,但更多是意想不到的欣喜和接連不斷的驚奇。這其中有一直佇立在自己身邊的名人故居,比如熊慶來、李廣田、袁嘉穀的故居,有至今仍神秘宏偉的盧漢公館;這其中也有按圖索驥、頗費周折才尋覓到的昆明遠郊的故居,比如呈貢縣吳文藻、冰心的默廬,大古城魁閣的費孝通故居,還有已經是斷壁殘垣在風雨中飄搖的周培源故居,更有浪漫奇情的才女林徽因在龍頭村的故居……
每一次的尋訪,每一個了解故居的現在主人對我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好像經歷了一個不同的人生。
尋訪中,最得來容易的可能就是雲南大學周邊的故居了。發現熊慶來和李廣田的故居是一次意外。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個學生照片的背景中有“熊慶來故居”的字樣,這讓我大為驚異,因為久居雲大的我居然沒有發現這個地方。而翠湖附近的朱德故居也純粹是在逛街的時候不經意發現的,還有袁嘉穀的故居,找到時竟然發現是自己平日裡常常會去光顧的那家餐館。
當然尋訪中也有許多傷力費神的事。去龍泉鎮尋找聞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故居時,每次都剛好遇到雨天,被雨水泥巴“掛”了滿身“彩”。要不是瓦窯村熱情的老人劉風堂,我恐怕是很難找到這些故居的。
這些淳樸可愛的鄉人在我尋訪的過程中是隨處都能遇到的。他們甚至都不問你究竟為何而來,就一股腦兒的把他們知道的全部告訴你。每每遇到的村人也會很自然地邀請你到家裡坐或者吃飯,這不免讓我懷想當年聯大那一幫教授是不是同樣也受了當地人真誠的關注和友好的相待,是不是他們對昆明的懷念也會和這些質樸的人們有關聯呢?
潘光旦的故居同樣是不太好找的。那天找到大河埂村時已經是黃昏了。穿過狹長的村中小巷,卻始終看不到潘光旦居住的137號,正當我犯愁之時,迎面來的一個中年男子成了我的問路目標,而更讓我驚喜的是他說137號就是他家,說完就很熱情地邀我跟他一同回家看看。
尋訪中也有許多遺憾和感慨,最典型的恐怕就是周培源的故居了。等我好不容易找到西山腳下的一個叫龍門村的小村子時,等候我的卻是搖搖欲墜中的老房子。整個房屋幾近坍塌,而房前掛著的“保護文物,不得損害”的牌子顯得那樣的具有諷刺意味。昔日極具規模的故居已難見蹤影,只有不遠處的滇池水不斷地拍打著湖岸,或許只有這聲音還和當年“周大將軍”在的時候一樣吧。
昆明名人故居的探訪暫時告一段落了,往昔的舊人已如煙雲般散去,而他們似乎又都沒有離去。他們就像空氣一樣,彌散在歷史、文化、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永存在這片土地上。

序言

彩雲之南的“北平”
昆明是一個閒散而脈脈溫情的城市。冰心女士在《擺龍門陣——從昆明到重慶》中寫到:“喜歡北平的人,總說昆明像北平,的確地,昆明是像北平。第一件,昆明那一片蔚藍的天,春秋的太陽,光煦的曬到臉上,使人感到故都的溫暖。近日樓一帶就很像前門,鬧烘烘的人來人往。近日樓前就是花市,早晨帶一兩塊錢出去,隨便你挑,茶花、杜鵑花、菊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熱帶的鮮花。抱著一大捆回來,可以把幾間屋子擺滿。”
或許,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最有趣的方法是背了行囊到當地去走街串巷,和那兒的人聊天,聽取他們經歷或知道的故事;而了解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法則是找尋關於當地的文史記載,當你讀到正史抑或是野史中的點滴時,關於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人,就會有了一個立體生動的印象。
昆明正是這樣一個你可以去了解的城市,全市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這裡“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是極負盛名的“春城”。
昆明的大街小巷是世俗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讓這座城市充滿了人情味。
昆明的街市整齊而富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城南車站一帶。隨著城市的擴大發展,昆明的街道也在一直不斷的延伸,然而不論舊時還是現在,發達的商業區都集中在南門“金馬”、“碧雞”兩坊間。最熱鬧、最繁華的街道叫做金碧路,再往前就能轉進東寺街近日樓的步行街。
東西寺塔文化步行街,將昆明最古老的兩塔與新步行街上的仿古近日樓、南北院、南北廂等老昆明建築連線在一起。步行街兩邊林立著古色古香的商鋪,所有的青石板路都是用長石條鋪就,上面布滿了道道鑿痕;兩旁建築的彩繪裝飾、鏤刻非常精緻。街道上“昔日的馬幫”、“敲更老人”、雲南十八怪中“雞蛋串著賣”等五組栩栩如生的青銅雕塑,真實地再現了老昆明的市井風貌,營造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昆明的衣食住行也是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昆明的天氣是“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每年無論寒暑季節,都不必重裘輕葛。在街上常常看到幾個季節的服裝並存,有的人穿了薄薄的襯衣,而有的人卻穿上了厚厚的毛衣。不論哪一種裝束,一切都以舒適自由為最重要。
關於食,昆明人是頗為率性的,人們似乎天生和辣椒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每餐每頓都會有辣椒相伴,否則,即使山珍海味,也會覺得美中不足;而米線則是昆明人的最愛,昆明人會隔三差五吃上一頓米線,當地人常常把這叫做“甩進一碗米線”。
關於住,古時的昆明除了各個胡同里的民房,城內還聳立著金馬、碧雞、天開、雲瑞等大牌坊,這是在西南各省會中絕無僅有的。而現在,寺廟古蹟等時代久遠的建築漸漸減少了,幾個重要的牌坊或建築還繼續保留著,和其他城市一樣,如今街道上滿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和各式商鋪。
關於行,也是昆明值得大書特書的。昆明的街道布局不像北方城市那樣有著涇渭分明的東西南北,倒是多顯了幾分隨意和懶散。當然每條街道都有不同的主營功能,熟悉了這些不同的片區,要買什麼東西都是非常方便的。除了走街串巷之外,更重要的是各種風景名勝遍布城市各處。其中就有著名的昆明八景:螺峰山“螺峰疊翠”,五華山“五華鷹繞”,金馬碧雞坊“金碧交輝”,蓮花池“禹山倒影”,官渡“古渡魚燈”,其餘還有“霸橋煙柳”、“商山樵唱”、“雲津夜市”。這些景色今天大多都還可以清晰感受到。
昆明的市井生活是世俗的,是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的。加之其地理位置的特殊,處於我國西南邊陲,雖然和中原內地城市有一定的距離,但每個年代的時尚之風卻是絲毫不亞於中國任何一座發達城市。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外國人的進入也給昆明帶來了許多異地的文化,比如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新式房屋建築的興建等等,都能看出西方文化的痕跡。在昆明很容易找到法式、英式等歐洲風格的建築,很多還保存得相當完好。文化的傳遞,當然少不了文化的傳遞者。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來自外邦的各色人等進入昆明,逐漸使昆明成了具有包容性的奇妙的移民城市。從昆明的名人故居中就可以感受到這種氣質,它們或是典型的歐式風格,或是昆明當地漢族傳統的“一顆印”建築,或是清代遺留下來的木質瓦房建築,抑或是根據當地情況而隨意建造的房屋。
各路名人紛紛湧入昆明的高峰期或許就是西南聯大時期了。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城昆明,仿佛是中國離亂時世中的一個“桃花源”,引得群賢會聚,如星漢燦爛。當年西南地區的交通極其不便,從北京、上海或是天津等地到昆明,要換乘各種交通工具,甚至繞道香港,然而因為時事所迫,數年間,仍有眾多的名人名家聚集這裡:馮友蘭、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吳晗、王力、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傅斯年……有哪一個不是獨當一面的大家呢?他們留下的充滿文氣墨香的老屋,他們生活中留下的痕跡,在今天,無疑成了昆明的一大財富。
他們的蹤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如昆明的悠閒和隨性。其生活點滴都在歲月的變遷中漸漸變得有些迷離了,但他們的氣息猶存,仍是昆明作為中國西南獨特的文化中心的不可或缺的因子。
今天的人們不再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而是為了躲避塵世的種種困惑和壓力而來到這個高原上的城市,再向彩雲之南的各個角落輻射。昆明,桃源依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