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系列:解放戰爭史話

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系列:解放戰爭史話

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內戰、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進行的正義戰爭,其歷史大致可以分為爭取和平的挫折、戰略防禦、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戰略追擊等幾個階段。《解放戰爭史話》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解放戰爭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對戰爭期間各野戰軍的作戰行動,對三大戰役及其他重要戰役、戰鬥,都作了描述,可使我們對之有一個全景式的認識。 《解放戰爭史話》由朱宗震和汪朝光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史話•近代政治史系列:解放戰爭史話
  • 作者:朱宗震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727867, 7509727863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外文名:A Brief History of the Liberation War in China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157頁
  • 開本:32
  • 定價:1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由朱宗震和汪朝光編寫的這本《解放戰爭史話》就是《中國史話》系列叢書之一,描寫了解放戰爭期間的中國歷史。

作者簡介

朱宗震,江蘇人,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中華民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國初年政壇風雲》、《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孤獨集》、《黃炎培與近代中國的儒商》。汪朝光,1958年生,江蘇南京人,1982年2月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1984年12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此後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為近代史所研究員。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五卷,《中國近代通史》第六、十卷等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一 爭取和平的挫折1
1 勝利後的談判1
2 接收聲中烽煙起5
3 曇花一現的和平14
4 關外的戰火19
二 國共攻防戰25
1 全面內戰的起點——中原25
2 蘇中七戰七捷29
3 華北戰場風雲變幻35
4 黑土地上鏖戰急39
5 紅都延安暫時易手42
6 孟良崮下戰旗翻飛46
三 戰場的轉折52
1 國民黨的統治危機52
2 中共的戰略方針56
3 中央突破挺進中原61
4 中原、膠東、陝北的攻與守66
5 國共攻防態勢的轉換69
四 偉大的戰略決戰81
1 運籌帷幄序戰速勝81
2 畫龍點睛遼瀋大捷86
3 奮勇爭先決戰淮海95
4 剛柔相濟解放平津107
五 戰略大追擊116
1 飲馬長江北平和談116
2 強渡長江掃清東南121
3 激戰衡寶解放海南129
4 強攻太原進軍西北133
5 風捲殘雲和平解放西藏141
六 新中國的誕生147
參考書目150

文摘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在美國投擲核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中國軍隊即將全面反攻、各戰場節節敗退的極端不利形勢下,被迫決定無條件投降。次日,日本天皇以錄音廣播方式向全國宣讀了投降詔書。曾經凶頑一時,給中國、亞洲以至世界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的日本侵略者,終於在世界反法西斯正義力量的打擊下,低下了自己那曾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頭顱。中國人民取得了1840年以來對外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全面勝利,這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一頁。
飽經八年戰火離亂摧殘的中國人民最渴望的就是和平,他們渴望休養生息,重建自己的家園和祖國。然而,戰後的中國,和平似乎還是在天邊飄浮的一抹雲,可望而不可即。國民黨執政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因為國民黨的政策依舊而不斷加深,由此引起的社會動盪自然不利於和平。更重要的是,代表社會不同階級和階層利益的國共兩大政黨,對戰後中國的發展前途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國民黨長期一黨專政的思維理念根本不容自己的對手合法生存。因此,國共兩黨因為抗擊共同敵人而暫時擱置的矛盾分歧,戰後立即顯現出來。更由於國民黨堅持獨自接收日本投降,其軍隊推進途中,必然與主要在敵後作戰的中共軍隊發生衝突。內戰的陰影驅之不去,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所有黨派與全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緊迫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在日本投降的當天,蔣介石給毛澤東發去邀請電,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有關問題”。此後,蔣介石又於8月20日、23日連發兩電,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以使“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蔣介石作出這樣的姿態,既有敷衍國內外輿論企盼中國和平的考慮,也有爭取時間,進行政治、軍事各方面布置的需要。蔣介石企圖通過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掌握戰後政治的主動權。
中國共產黨對戰後中國發展的態度是明確的。在收到蔣介石的邀請後,中共中央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三人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以爭取和平民主的前途,爭取國內外輿論的支持,打亂國民黨的部署。8月25日,中共發出《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以及解決時局問題的六項要求,向全國人民公開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一行在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自延安飛抵重慶。毛澤東在機場發表談話,認為“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證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其他各項問題,均應在此基礎上求得合理解決,以建設一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當晚,蔣介石會見了毛澤東一行。
重慶國共最高級別的談判,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家無不希望雙方坦誠相見,達成有利於國家進步發展的解決辦法。但是,談判的進程並不輕鬆,雙方立場相距甚遠。國民黨堅持“軍令政令必須統一”,實際也就是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壟斷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中共堅持雙方平等協商,共同參與國政,國民黨應該尊重中共的權利與地位。在談判中,圍繞黨派會議、國民大會、憲法草案、受降等問題,雙方各有方案,交鋒不斷,尤其是在解放區與軍隊改編兩大關鍵問題上,更是爭執不下。國民黨堅決不承認中共解放區政權,並對中共軍隊改編數字極力壓縮。中共在談判中採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立場,可以讓步或妥協之處,儘可能讓步,以顯示誠意,爭取民心。比如:中共同意在一定前提下,承認蔣介石及國民黨的領導;主動從南方8個地區撤出自己的軍隊;中共軍隊的改編數字也從起初要求的48個師減為20個師。但是,對保留一定數量的軍隊及解放區政權這樣的原則問題,中共決不讓步。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與國民黨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進行了十幾次談判,毛澤東和蔣介石也有幾次單獨會商,但在解放區政權與軍隊改編問題上,雙方始終未達成一致意見。
P1-3

序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製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於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網際網路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於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於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構想13億中國人到哪裡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於為廣大人民民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資訊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民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陳奎元
2011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