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袁枚詩選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袁枚詩選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袁枚詩選》是2021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英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袁枚詩選
  • 作者:王英志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ISBN:978702016163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寂寞的名山事業——紀念“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曉嵐)
最近,《紅樓夢》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熱門話題,“無名氏續”挑戰了高鶚作為續書者的“常識”。實際上,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發生變動,此後一直延續,如今竟隨著“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發酵成了“新聞”。
古典文學的研究和出版,或許就是這般“炒冷飯”的事業。年復一年,修訂、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罷,即使細小變化的背後,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學術爭論,但讀者和媒體對此並不敏感,能像《紅樓夢》署名這樣傳播開的,極少。正是這寂寞的事業,構築了傳統與經典的堅固大廈。
在《紅樓夢》署名問題沸沸揚揚之際,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版第一輯。實際上,該社的“四大名著”,按傳統亦屬於這套叢書,數十年來堪稱最通行、讀者認知度*高的版本。古典文學的閱讀,繞不開讀本叢書,而叢書的故事,要從六十年前講起。
在那個時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讀者
朝內大街166號,人文社所在地,破舊得令人倍感親切。在書和資料足以把人埋起來的古典編輯室,青閱讀記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學出版社五年出版規劃草案(中國古典部分)》,內容是三套古典文學書系的選目和基本方針,其中就包括“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涵蓋歷代的詩詞文曲小說等等,共五十種,還詳細列出了叢書序言或後記的寫作要求。
“讀本叢書,是請有影響力的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編選、標點、注釋。所謂‘讀本’,就是以大眾普及為目的,供大家閱讀用的一個版本。”長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總編輯周絢隆說,“1958年,讀本叢書被正式命名,它的歷史還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馮雪峰主持創建人文社,從全國招納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古典部主任是聶紺弩,還有王利器、顧學頡、陳邇冬、舒蕪、周紹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為滿足社會上對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書。“那時候國家圖書館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來,我們的《玉台新詠》《樂府詩集》等等都是根據宋版書影印的。”與此同時,社裡開始規劃和推進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們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滸》,影響特別大,它實際上標誌著新中國整理出版古籍的開始。”周絢隆說。在那個時代,古籍整理不是學界的自說自話,而是面向讀者的,要選擇優秀的底本,加新式標點,校勘注釋,形成一個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給廣大人民民眾閱讀”。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不僅人文社做出了“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詳盡規劃,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也在這一年啟動,甚至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的規劃也可追溯至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讓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個國家並不富裕的時代,文化和出版體現出非凡的責任和氣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並不是一句空話。
選家和編輯的水平,造就了經典版本
讀本叢書,除了幾部長篇小說和名劇,多數是選本,不僅要點校,還要求編選精當,注釋準確。所以選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對此,人文社內部有一個機制,周絢隆概括為:“第一,誰值得做;第二,誰能做。”就是說,先敲定經典作家作品,再據此尋找能夠勝任的編選者,沒有合適的人就先放下,絕不湊合。有些作品,社內編輯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顧學頡的《元人雜劇選》、陳邇冬的《蘇軾詩選》《蘇軾詞選》等;還有很多書是在全國範圍內選人,皆為一時俊彥,像馬茂元的《楚辭選》、王伯祥的《史記選》、蕭滌非的《杜甫詩選注》、錢锺書的《宋詩選注》、夏承燾和張璋的《金元明清詞選》等等,現在看都是很經典的選本。讀本叢書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讀書人的心頭摯愛,它們手工繪圖、書法題簽、書卷氣十足的裝幀設計,也備受稱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個習慣,為了維護品牌的嚴肅性,很多書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義,經過讀者和社會檢驗後才能納入“人民文學出版社”旗下,像《紅樓夢》在五十年代最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義印行的。讀本叢書的入選標準非常嚴格,1958年僅有餘冠英的《漢魏六朝詩選》、錢锺書的《宋詩選注》等數種列入叢書。這個規矩延續下來,直到今天,只有經過讀者和市場檢驗的書,才能戴上“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單品種面世。
老一輩學者,怎樣為了這套書殫精竭慮,學者型的編輯,怎樣一字一詞地校改,雙方怎樣反覆溝通琢磨,留下許多事跡。記者在編輯部看到一冊七十年代《杜甫詩選注》的校樣,上面寫滿了編輯戴鴻森先生的隨文批註,以及編選者蕭滌非先生的答覆,兩人切磋商改,細緻入微,水平極高。古典編輯室的李俊仔細研讀過這份校樣,他說:“細讀這些批註文字,戴、蕭二人商榷學術的畫面仿佛映現在眼前。那時‘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學術研究在回歸正軌的道路上謹慎探索,該怎么走?能邁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這本校樣正是當年留下的足跡。”
古籍出版和一般圖書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結束。錢锺書的《宋詩選注》1958年面世,記者在編輯部看到一封楊絳先生的書信,是錢先生去世後,她逐條訂正《宋詩選注》的排印訛誤。李俊編輯則用“此恨綿綿無絕期”來形容他改校樣的感受——這句詩里的“恨”,是遺憾之意。造就一個經典版本,需要不斷修訂打磨,改正訛誤,補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書經過幾代人之手,歷時數十年,並不罕見。只要有需求,嚴格來說就沒有終結之時。古籍出版所蘊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講述編纂辭書的日本電影《編舟記》,精益求精,瑣細平淡,無論怎樣施以審美的目光,終究是寂寞的。
當代人做選本,有自己的優勢
“文革”之前,列入讀本叢書的書有十二種。據周絢隆介紹,叢書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緩,但並未中斷。“文革”後,古籍出版迎來新局面,讀本叢書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現蓬勃之勢。一批在“文革”中被擱置延誤的書出版了,重新活躍的學術界貢獻了一批新成果,還有一批作品進行了全面修訂——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紅樓夢》就是這一時期面世的。
近些年,讀本叢書在不斷地擴充和發展,一批唐宋以後的文選和詩選陸續加入。周絢隆概括為:“斷的補齊,個別版本替換,有問題的修訂。”古典編輯室重整規劃,叢書下設三個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歷代詩選,如今從《先秦詩選》到《清詩選》已出齊;三是斷代文選,有《唐文選》《明文選》《清文選》等。三個系列加上已有的詞選、曲選、四大名劇等,結構更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詩經選》等幾個選本很有名,如今由於著作權原因,已不在讀本叢書之列,《詩經選》更替為褚斌傑先生的選本。至於增補新書必然涉及的編選者問題,周絢隆說,要選擇在某一領域有長期投入和深度積累的學者,“我們要避開那些特別忙的學術達人,掌握各種資源的學術組織者,他們是不會給你好好乾的。”
周絢隆認為,今人編選古籍,藉助電腦和網路技術,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學術研究幾十年來也有長足的發展,對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細化,與純粹靠記憶和學養的前輩學者相比,這些都是優勢。“但我們的專注程度不如老一輩。另外,現在藉助各種工具,互相參考,選本的獨特性就不如過去那么鮮明。不過,選家的個性和經典性之間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們還是要追求經典性,不要遺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證經典性的情況下有一定獨特性。”
人們閱讀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讀本叢書面臨著新環境,國家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讀者自發的興趣和熱情也在升溫。“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明顯感覺經典文學的經典版本,銷量在持續回升。”周絢隆介紹說,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銷量都過了五十萬套,業績超出以往。而剛面世不久的讀本叢書典藏版第一輯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後,印5000想賣掉,就要費很長時間。”
周絢隆覺得,隨著網路的普及,讀者對古典文學紙質書的依賴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現在明顯感覺到,讀者重新開始關注有品質、有品牌的東西。我們再版讀本叢書,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市場判斷。”不過,他並不一味樂觀,“必須承認,古典文學在全民閱讀中的占比,跟過去比還是下降了很多,人們閱讀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現當代作品,不管原創的還是引進的,有很多是消費品。但古典文學,即使很輕鬆的東西,在許多讀者看來,也是知識性的,還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最近,古典編輯室的葛雲波寫了一篇文章《如何識破機器人的“偽詩”》,他從作家韓少功的《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一文談起。韓少功把宋代秦觀的一首七絕和IBM的作詩軟體“偶得”的一首作品並置,讓三十多位文學研究生分辨,結果很多人“猶疑不決抓耳撓腮”。接下來,葛雲波逐一分析了機器生產的這首詩的“不對勁”之處,實際上從字句到格律破綻都很明顯。“熟讀唐詩三百首,識破假作不用久”,葛雲波覺得,目前並不是機器作的詩有多高明,而是我們自身閱讀古典文學的經驗不足,導致真偽莫辨。
顯然,積累這種經驗,培育對古典文學的感受力,沒有捷徑,只能從最基本的閱讀開始。歷時六十餘年鍛造而成的“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就是一套打基礎的書。曾經參與叢書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輩編輯陳新先生認為:“時代變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專注長篇大卷、總集、全集之類,對小打小鬧的如選本等作品,基本上已無暇顧及,因此在書店中也很難找到新的古籍選本。但我認為,要弘揚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如果離開優秀的古籍選本,恐怕難以為功。不妨構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讀者,哪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去從篇幅浩瀚的總集、全集中去吸收營養,何況優良的古籍選本,並非真正沒有市場。”
讓古典文學走出學院的藩籬,真正成為大眾的精神營養,前輩們已經做出了示範,能否接續這個事業,就要看出版界、學術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學院內部的研究和積累,普及恐怕是更艱難、更重大的課題。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錢塘江懷古
琵琶亭
同金十一沛恩游棲霞寺望桂林諸山
別常寧
黃鶴樓
題柳毅祠
漢江遇風
黃金台
舉京兆
釋褐
入翰林
隴上作
新燕篇
西施(二首選一)
張麗華(二首選一)
意有所得輒書數句(四首選一)
改官白下留別諸同年(四首選一)
良鄉霧
落花(十五首選一)
抵金陵(二首選一)
謁長吏畢歸而作詩(二首選一)
苦災行
淮上中秋對月
署中感興
捕蝗曲
留須
征漕嘆
分校
李昌谷有《馬詩二十一首》,余仿之作劍詩(二十二首選二)
沭陽移知江寧,別吏民於黃河岸上
府中趨
揚州回泊燕子磯登亭望雪(二首選一)
偶見
晚坐
春日郊行
元旦後二日過牛首宿叢雲樓(二首選一)
掛冠(四首選一)
洲上寄南台
解組歸隨園(二首選一)
歸家即事
正月十七夜
江中看月作
芟竹
偕香亭、豫庭登永慶寺塔有作
讀書(二首選一)
宿白土不寐
好作古文苦無題目,尋春輒不如意,戲題一首
老將行
七月二十日夜
雜詩八首(選二)
南樓觀雨歌
水西亭夜坐
對日歌
葛嶺遇雪
元夕過關山嶺雪不止
大風過鳳陽
茅店
峽石望二陵
沙溝
山泥
閿鄉道中
寄聰娘(六首選二)
馬嵬(四首選一)
登華山
古意(四首選二)
再題馬嵬驛(四首選一)
邊歌
溫泉
歸隨園後陶西圃需次長安,入山道別(三首選一)
山居絕句(十一首選二)
以琴與古林禪師易竹
雨後步水西亭
瘞梓人詩
南樓獨坐(二首選一)
題竹垞《風懷》詩後有序
買梅
白衣山人畫梅歌贈李晴江
登最高峰
削園竹為杖
秋夜雜詩並序(十五首選一)
病起六首(選一)
午倦
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二首選一)
即事
編得(二首選一)
還武林出城作(二首選一)
過葵巷舊宅
題柳如是畫像
詠錢(六首選一)
偶然作(十三首選三)
書所見(六首選一)
客至
投鄭板橋明府
推窗
子才子歌示莊念農
春日雜詩(十二首選二)
哭三妹五十韻
起早
明月
夜立階下
除夕望山尚書賜荷囊、胡餅、鹿肉,戲謝四絕句(選一)
自嘲
九月十一日夜
偶作
送魚門舍人入都(四首選一)
嫁女詞四首(選一)
早開梅凍傷矣,慰之以詩
春日雜詩(十二首選二)
虎丘懸一魚頭,長三丈,詢其被獲情節,為作巨魚歌
小僕琴書事我有年,今年贖券去,跪辭淚下,作詩
送之
病中贈內
偶作五絕句(選一)
雨過湖州
題史閣部遺像有序(四首選二)
除夕讀蔣苕生編修詩即仿效其體奉題三首(選一)
二月十六日蘇州信來,道孀女病危,余買舟往視,
至丹陽聞訃
續詩品三十二首(選四)
落日
渡江大風
還杭州五首(選二)
在鄧尉憶家中梅花,莞然有作
苦旱
升沉
題宋人詩話
所見
玩月
謁岳王墓作十五絕句(選三)
施將軍廟
湖上雜詩(二十一首選二)
謝趙耘松觀察見訪湖上,兼題其所著《甌北集》(二首選一)
西湖小竹枝詞(五首選一)
自題
遣興雜詩(七首選一)
仿元遺山論詩(三十八首選一)
新昌道中
斑竹小住
從國清寺到高明寺看一路山色
山行
黃岩道中
觀大龍湫作歌
卓筆峰(二首選一)
山行雜詠(六首選一)
看山有得作詩示霞裳
太白樓
從慈光寺步行穿石洞上木梯到文殊院
土人能負客游山者號曰“海馬”,作歌贈之
悼松
小心坡
品畫
登小姑山
從端江到桂林,一路山水奇絕,有突過天台、雁盪者,賦六
言九章,恐未足形容,終抱歉于山靈也(九首選二)
獨秀峰
舟中遣懷四首(選一)
興安
日日
新正十一日還山(六首選一)
遣懷雜詩(二十四首選一)
哭蔣心餘太史(二首選一)
憎蠅
漁梁道上作六絕句(選一)
在舟中回望天游一覽樓已在天上
雨過
春日偶吟(十三首選二)
對書嘆
庚戌春暮寓西湖孫氏寶石山莊,臨行賦詩紀事(十二首選一)
遣興(二十四首選四)
紙鳶
高青士、左蘭城兩生遠送江口,依依不捨,不能無詩
(二首選一)
成敗
二閨秀詩
重陽
筆不老
記得
歌者天然官索詩(二首選一)
嘲守歲者
雜書十一絕句(選二)
示兒(二首選一)
詩城詩(四首選二)
病劇作絕命詞留別諸故人
再作詩留別隨園
[附錄]
袁枚傳記(選四種)
隨園先生年譜方濬師編纂王英志校注
袁枚年譜簡編王英志撰
袁枚評論
一覽表(二種)王英志編制
我與袁枚的因緣王英志
後記

作者簡介

王英志,(1944-2021),原《蘇州大學學報》編審,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導。著作有《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清代編)《清人詩論研究》《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古典美學傳統與詩論》《性靈派研究》《袁枚評傳》《袁枚全集》《李清照集》等約20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