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大系:孔叢子譯註

中國古典文化大系:孔叢子譯註

《中國古典文化大系:孔叢子譯註》是2014年1月1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冶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典文化大系:孔叢子譯註
  • 作者:白冶鋼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37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2644770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孔叢子》三卷二十一篇,傳為秦末孔鮒所著,實為後人偽托之作。內容主要記敘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即孔鮒)等人的言行。雖然此書被疑為偽書,但是因其生動的敘述,精緻的語言,其中不少篇目保存了重要的學術歷史資料,所以歷來被視為從家族角度理解孔子及其後人思想的重要參考書。
《中國古典文化大系(第5輯):孔叢子譯註》七卷二十三篇,傳為秦末孔鮒所著,實為後人偽托之作。

作者簡介

白冶鋼,1964年生,遼寧省開原市人。198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現任教於華北電力大學,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工作,副教授。

目錄

前言
卷一
嘉言第一
論書第二
記義第三
卷二
刑論第四
記問第五
雜訓第六
居衛第七
卷三
巡守第八
公儀第九
抗志第十
卷四
公孫龍第十二
儒服第十三
對魏王第十四
卷五
陳士義第十五
論勢第十六
執節第十七
卷六
詰墨第十八
獨治第十九
問軍禮第二十
答問第二十一
卷七
《連叢子上》第二十二
《連叢子下》第二十三
附錄

序言

《孔叢子》是一部儒學著作,也是孔氏家學的一種。篇幅雖然不長,內容卻頗為豐富,記載了上自孔子下至孔子第二十三世孫季彥等十六位人物的事跡和言論。全書共七卷二十三篇,第一至第五篇記孔子言行,第六至第十篇記子思言行,第十一篇《小爾雅》則是解釋詞義的訓詁學之作,應該是孔氏家學舊有藏書,也正是依靠了《孔叢子》才得以流傳至今。第十二至第二十一篇記載子高、子順、子魚的言行,第七卷《連叢子》上下篇記載子順以下的世系、孔臧幾篇作品和書信、子建和季彥等人的言行。
《孔叢子》最早的著錄,始見於《隋書·經籍志》,題“陳勝博士孔鮒撰”,序錄稱“《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北魏酈道元的《注》、唐代李善的《注》、宋初的《太平御覽》、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都曾引用過《孔叢子》中的材料,說明此書至少在北宋中期之前並未被疑為偽書,且被列為儒家的重要著作。自北宋的宋鹹為之作注之後,關於此書的真偽、作者和成書年代等的爭論開始出現,此後持續不休,成為學界的疑案。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是此書並不是偽書,但也不是舊題所說的孔鮒一人所撰,應該是經多人之手陸續成書,而且有著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宋鹹注中說:“此書蓋孔氏子孫所集,故多不書其名。”這個看法是有道理的。從該書後部著重記載子順第三子孔袝後代的言行和文章來看,很可能出於孔季彥以下一代孔氏子孫之手,最終編定的年代大約是在東漢桓帝永康元年(167)至靈帝建寧元年(168)之間。李學勤、黃懷信和李零等先生則從材料來源的角度對《孔叢子》的成書問題作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其中前三卷可能是先秦孔氏遺文,有先秦的可靠資料,也有孔鮒的記述,但更多的是後人的編訂。至於作者,可能是孔鮒與其弟孔騰開始編纂此書,而孔仲淵即孔扶是今本七卷二十三篇《孔叢子》的最後編訂者。但筆者以《後漢書·儒林列傳》《孔僖本傳》對照《孔叢子》最後一篇《連叢子》下中關於子和、長彥和李彥等人的記載,發現字句大同小異,而《孔叢子》見諸著錄,又遠在《後漢書》之後,所以懷疑《孔叢子》的最後成書可能比上述學者的判斷更晚。此書的最後兩篇可能是南北朝時附於《孔叢子》一書之末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最後兩篇取名《連叢子》的原因,即“附連在《孔叢子》之後”的意思。
《孔叢子》中的記載也確有一些令人懷疑的地方,宋鹹也認為其中的記述與史書記載多有不合之處。如書中記載了許多孔子和子思的對話,甚至還有孟子與子思的對話,這在年代上明顯難以吻合,因為子思生於孔子死後,孟子則生於子思死後。南宋之後,懷疑《孔叢子》為偽書的越來越多,朱熹就認為此書文氣軟弱,完全不像漢代的文章。《孔叢子》的行文竭力模仿《論語》和《孟子》的風格,而且明顯有對祖輩的言行誇大其詞的痕跡。但其敘事不生動,文筆也不優美,故文學價值遠不如史料價值。其中關於孔氏家世的記載,特別是自子順之後,長子奉成湯之祀,次子奉孔子之祀,而第三子之後則因功封侯的記載,倒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這部《譯註》,以杭州葉氏藏明翻宋本《孔叢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為底本,此本雖然印刷較精良,但明顯的音偽和形偽之字有很多,也有脫字、衍字和錯倒的情況,大多是以宋嘉祜八年(1063)本予以校正。注文力求詳細明白,儘量註明典故和引文的出處。譯文則力爭通順流暢,所以有時沒有完全拘泥於原文。本《譯註》參照了宋鹹和冢田虎的注文,至於當代學者的著作,則傅亞遮先生的《校釋》和王鈞林、周海生兩位先生譯註的《孔叢子》,使筆者受益良多,在此向三位先生致謝!另外,為了使讀者能夠了解《孔叢子》中提及的孔子後裔相互間的世系關係,筆者還編排了一份《中的孔子後裔世系表》附於書後,以供查檢。
譯註之作雖為小道,但其中甘苦唯己自知。若能幸而對愛好古書者有所助益,則筆者感懷莫名。對其中的錯誤與不足之處,如果能承蒙賜教,那將是筆者最高興不過的事了!
白冶鋼
2013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