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認識論史略

中國古代認識論史略

《中國古代認識論史略》是現代潘富恩、施昌東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認識論史略
  • 作者:潘富恩、施昌東
  • 出版時間:1985年12月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2 頁
  • ISBN:9787102014425
  • 類別:哲學
  • 創作年代:現代
  • CN:2253.007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由王部分組成。著者將中國古代認識論分為:一、春秋戰國在認識論上的論爭;二、兩漢至隋唐神學與反神學鬥爭中的兩種對立的認識論;三、兩宋至明清唯心主義理學與反理學的關於“知”、“行”問題的論爭三大階段,著者認為,中國古代存在兩種對立的認識論,即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並認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反對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唯心論認為,知識來源於天,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董仲舒的“聖人發天意”,禪宗的“頓悟”,韓愈的“天授人以聖賢才能”,朱熹的“即物窮理”,陸九淵的“發明本心”,王守仁的“致良知”等都是這種唯心主義認識論的表現,這種認識論實際上就是先驗論,唯物主義則認為,知識是後天得到的,荀況、壘子的“接物而知”,王充的“與物運轉”,王廷相的“行得一事即知一事”,王夫之的“行先知後”等代表的是唯物主義認識論,但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淪由於受到歷史的局限,他們關於實踐的觀點,很樸素,還不科學,不徹底,不能自覺地把實踐的標準貫徹到認識論中去。如他們關於“行”的觀點還是指個人的生活實踐,還沒跳出道德的範圍,最後,把“聖人之言。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中國古代的先驗淪者都是歷史唯心主義者,他們從先驗論直接導致唯心史觀,否定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歷史作用。古代兩種認識論的鬥爭是歷史上階級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反映。
全書探討了中國古代認識論的歷史發展,並揭示其發展的規律,總結了理論思維的經驗和教訓。

出版信息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6.5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