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建築

中國古代著名建築

《中國古代著名建築》由徐潛主編: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我國的古典園林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著名建築》適合大眾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著名建築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作者:徐潛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2153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中國古代著名建築》由徐潛主編,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編者想通過這本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本書介紹了:故宮天壇、歷代長城黃鶴樓等建築。

圖書目錄

一、故宮
二、天壇
三、華表
四、歷代長城
五、黃鶴樓
六、孔府孔廟孔林

文摘

一、歷史划過的痕跡
故宮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明成祖朱棣始建,是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的。從故宮建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故宮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一)明朝——故宮建造的伊始
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正式啟用永樂作為自己的年號,歷時三年的靖難之變,再一次改寫了明朝的歷史,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永樂元年,明朝的都城在中國南京,而此時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圖上只是朝廷的一個布政司,叫作北平,朱棣11歲時被封為燕王,他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深的熱情。永樂元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宮,當君臣們相聚一堂時,一個叫李至剛的禮部尚書,向朱棣提出建議,把都城遷往北平,朱棣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
然而,1403年5月,朱棣在一次臨朝時提議遷都北平,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此後,朱棣採用迂迴的方式,秘密籌辦遷都事宜。同年,在剛剛由北平改稱為北京的城市裡,來了許多江浙一帶富有的商人,朝廷應允他們,移至北京生活即可免去五年的賦稅,很快他們便開始了在北京的新生活。與此同時,在北京的郊區,許多農民墾荒種地,大規模的移民工程即將開始。
1406年8月,以丘福為首的一群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永樂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開始派他的心腹親信們奔赴全國各地,為這項巨大工程做準備,這次宮殿建設的備料過程長達近十年。
在這十年中,北京逐漸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內最熱鬧最龐大的建築工地,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稱一直保存至今。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中,能被歷史記載下來的人,只有極少的幾個,那些當年為這座宮殿付出辛勞的工匠,據說超過百萬之多。他們中也不乏幸運者,有兩個來自山西的工匠王順、胡良,永樂皇帝視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了他們的彩繪。皇帝扶著王順的肩膀,對他稱讚不已。
泰寧侯陳珪,泰州人,1406年被任命為改造建設北京城及宮殿的總指揮。陳珪以前是當兵的,曾經跟過大將軍徐達。後來又做了朱棣的前鋒。再後來,他就做了工程師,主持修建紫禁城,即故宮。
事實證明,陳珪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將領,而且也是一個優秀的工程管理者,他的工程管理經驗,一半來源於他的軍事管理經驗。
永樂皇帝在寫給陳珪的一封詔書里說:“要善待工地上的軍人和民工,飲食和作息要有規律,不要過於勞累。你們要體諒我愛惜百姓的想法。”陳珪一直在北京監工,直到1419年去世,他沒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義住在中南海,從1409年至宮殿建成後的1421年問,他在北京共度過了5年又8個月的時間,這使得大明朝的決策、軍事和行政系統逐漸北移。跟隨朱棣來到北京的有一個叫王紱的畫家,在這一時期創作了《燕京八景圖》,用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那個時期北京的美景和風情。那一時期,北京逐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移民軍戶對郊區的屯田墾荒,使北京農業生產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對於這個王朝開始顯得越來越重要。
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顏悅色地與大家談論起一個關於北京的敏感話題。皇上對北京宮殿的修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民主,而這一次群臣沒有再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說:“北京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東連山海關,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壯麗,足以控制四方,統治天下,確實是可以綿延萬世的帝王之都。”
朱棣多年處心積慮的遷都願望,瞬間變成了君臣的合意。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決定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開始北移,中國地緣政治從此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影響了中國數百年的政治格局。
P2-3

序言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該書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我們想通過這套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其實,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樣,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綜合體”,是一種長期積澱的文明結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我們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們想通過這套書,把那些文化中的閃光點凸現出來,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價值的營養。做好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是每一個發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視的一個課題,我們希望這套文庫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這套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我們力爭做到圖文並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吉林文史出版社做書的準則是“使人崇高,使人聰明”,這也是我們做這套書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處,也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