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藝術形態學導論》共分八章,第一章為全書總綱,其後從文體、敘事、故事時空、文章結構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探討了中國人的小說概念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對白話小說各個層面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可讀性,在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研究的理論創建上有所突破,具有出版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藝術形態學導論
-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9頁
- 開本:16
- 定價:52.00
- 作者:魯德才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10041749
- 品牌:南開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藝術形態學導論》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魯德才,1932年8月生,遼寧省瀋陽市人,1949年7月參加工作,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代表專著有《中國古代小說藝術論》(百花文藝出版社)、《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南開大學出版社)、《古代小說藝術鑑賞》(珠海出版社)、《魯德才說包公案》(中華書局)、《紅樓夢八十回解讀》(嶽麓書社)。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系統論
一、中國古代白話通俗小說的特殊性格
二、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是兩個系統
傳播媒介不同——視覺與聽覺之分——特定地區的話語——表白評融為一體——人物性格塑造有別——敘事結構不同——娛人與自娛
三、探究各自源頭與發展軌跡
秦漢時期的優與優語——魏晉時誦俳優小說數千言——敦煌話本和俗講為話本小說敘事體制確立了雛形
四、文言與白話交叉互動
第二章 文體論
一、文兼眾體的《六十家小說》
講史體——文言話本——變文講經體——韻散相間說唱本——散文體話本
二、小說的文體概念與小說家的觀念
三、詩詞曲賦滲入小說的作用與變異
話本小說的詩詞不是唱的——以詩(曲)代言——小說詩化
四、小說與戲曲是孿生兄弟
文體形式有相似點——審美意識相同——小說戲曲化的困惑
五、史傳培育了白話小說文體
六經皆出於史——歷史演義是史傳的別體——本紀與列傳
第三章 敘事論
一、敘事人稱與視點
第一人稱敘事與有限視點——第三人稱敘事與無限視角
二、文言傳奇多第一人稱敘事
作者充當敘事主角——內視者只看不說——兩種敘事人稱的互換
三、“看官聽說”的全知模式
提示——設問——提問——交代——說明——揭示——預示——詮釋
四、楔子、入話、第一回的評述
評述模式——隱喻象徵與評述的混合——以楔
子為反襯的體式
五、小說結尾與最後一回
六、疏離意識與問離效果
七、流動多視角組合的內視點
一個人內視——兩個人內視——內視與全知交錯——文獻補充內視——流動的多視點
八、“看官聽說”框架內難容第一人稱敘事
九、敘事套語
話說與卻說——開卷詩——有詩為證與胡曾詩為證——如何?詩日——正是與真是——只見與但見——恁地恁地,如此如此——原來——看官所說
第四章 時空論
一、中國小說家的時空意識
天人合一——天道循環
二、戲曲的時空處理
人物的主觀感覺世界並體現世界——追求虛實相生的意境
三、中國繪畫的時空意識
四、心理時空意識與視覺節 奏
眼睛看出來的空間場面——人物運動串出空間場面——視覺映照並列空間——按戲曲意識把矛盾衝突集中於一個場面——時間空間化
五、用聲音結構空間
六、超現實時空
夢幻時空——神仙鬼怪世界時空
七、時空比例與刻度
時間向度——時間與空間比例成反比——表現與再現、省略與集中——史傳的時間刻度——模糊時間
第五章 結構論
一、中國小說家並不忽視結構
二、因果循環的結構觀念
三、陰陽對立與轉化
陰陽對立——陰陽對稱——陰陽轉化
四、要有個好故事
五、情節 的段落性
六、情節 的提煉
尋找新主題——按人物性格核心提煉情節
尋找性格差別
七、情節 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偉大的小說家——捕捉表現獨特命運和性格的偶然——無巧不成書——偶然與必然的交叉點
八、現實情節 與非現實情節 的結合
現實情節 展開矛盾,幻想情節 解決矛盾——現實情節 展開矛盾,幻想情節 推進高潮——幻想情節與現實情節 的對比——現實情節 在幻想情節 中再一次重複——現實與幻想交錯,在幻想情節 中強化誇張放大人物性格——幻想情節 為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提供了虛擬的典型環境
第六章 性格論
一、儒家的人格理想
二、功利主義文藝功能限定了小說家的形象創造
三、中國小說家的形神觀念
封建倫理道德的傳教士——史詩式的理想人物——自我否定與變異——按意象塑造人物
四、說話藝術要求人物性格單純明晰
五、莊禪藝術精神啟示了小說家的形象創造
六、《紅樓夢》顛覆了傳統的塑造人物性格的模式
七、略貌取神
八、假象見義
得意而忘言——形象的假定性——象外之象
第七章 言語論
一、說書語言與說書體小說語言
說話語言的特點——宋元話本閱讀與說共用
二、小說語言的功能
敘述者語言——人物的語言——從說話看出人——諷刺語言的妙用——象徵與隱喻——比喻——認證說話者的身分區域
三、小說語言的組合
口語、白話、文言互用——方言土語——諺語、成語
四、小說語言的表達方式
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不完句法——選擇精確的詞語——排比、重疊與重複
第八章 細節論
一、細節不細
二、細節選擇
切合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細節是情節的一部分
三、細節的功能
刻畫人物性格——補充主題——推動情節發展——暗托人物心態——寫人物形貌
四、細節構成
人物做出來的細節——說出來的細節——組成細節鏈
五、細節描寫的方法
背面敷粉——細節的對比——象徵與比喻——幻變與誇張——襯托與暗喻
後記
第一章 系統論
一、中國古代白話通俗小說的特殊性格
二、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是兩個系統
傳播媒介不同——視覺與聽覺之分——特定地區的話語——表白評融為一體——人物性格塑造有別——敘事結構不同——娛人與自娛
三、探究各自源頭與發展軌跡
秦漢時期的優與優語——魏晉時誦俳優小說數千言——敦煌話本和俗講為話本小說敘事體制確立了雛形
四、文言與白話交叉互動
第二章 文體論
一、文兼眾體的《六十家小說》
講史體——文言話本——變文講經體——韻散相間說唱本——散文體話本
二、小說的文體概念與小說家的觀念
三、詩詞曲賦滲入小說的作用與變異
話本小說的詩詞不是唱的——以詩(曲)代言——小說詩化
四、小說與戲曲是孿生兄弟
文體形式有相似點——審美意識相同——小說戲曲化的困惑
五、史傳培育了白話小說文體
六經皆出於史——歷史演義是史傳的別體——本紀與列傳
第三章 敘事論
一、敘事人稱與視點
第一人稱敘事與有限視點——第三人稱敘事與無限視角
二、文言傳奇多第一人稱敘事
作者充當敘事主角——內視者只看不說——兩種敘事人稱的互換
三、“看官聽說”的全知模式
提示——設問——提問——交代——說明——揭示——預示——詮釋
四、楔子、入話、第一回的評述
評述模式——隱喻象徵與評述的混合——以楔
子為反襯的體式
五、小說結尾與最後一回
六、疏離意識與問離效果
七、流動多視角組合的內視點
一個人內視——兩個人內視——內視與全知交錯——文獻補充內視——流動的多視點
八、“看官聽說”框架內難容第一人稱敘事
九、敘事套語
話說與卻說——開卷詩——有詩為證與胡曾詩為證——如何?詩日——正是與真是——只見與但見——恁地恁地,如此如此——原來——看官所說
第四章 時空論
一、中國小說家的時空意識
天人合一——天道循環
二、戲曲的時空處理
人物的主觀感覺世界並體現世界——追求虛實相生的意境
三、中國繪畫的時空意識
四、心理時空意識與視覺節 奏
眼睛看出來的空間場面——人物運動串出空間場面——視覺映照並列空間——按戲曲意識把矛盾衝突集中於一個場面——時間空間化
五、用聲音結構空間
六、超現實時空
夢幻時空——神仙鬼怪世界時空
七、時空比例與刻度
時間向度——時間與空間比例成反比——表現與再現、省略與集中——史傳的時間刻度——模糊時間
第五章 結構論
一、中國小說家並不忽視結構
二、因果循環的結構觀念
三、陰陽對立與轉化
陰陽對立——陰陽對稱——陰陽轉化
四、要有個好故事
五、情節 的段落性
六、情節 的提煉
尋找新主題——按人物性格核心提煉情節
尋找性格差別
七、情節 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偉大的小說家——捕捉表現獨特命運和性格的偶然——無巧不成書——偶然與必然的交叉點
八、現實情節 與非現實情節 的結合
現實情節 展開矛盾,幻想情節 解決矛盾——現實情節 展開矛盾,幻想情節 推進高潮——幻想情節與現實情節 的對比——現實情節 在幻想情節 中再一次重複——現實與幻想交錯,在幻想情節 中強化誇張放大人物性格——幻想情節 為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提供了虛擬的典型環境
第六章 性格論
一、儒家的人格理想
二、功利主義文藝功能限定了小說家的形象創造
三、中國小說家的形神觀念
封建倫理道德的傳教士——史詩式的理想人物——自我否定與變異——按意象塑造人物
四、說話藝術要求人物性格單純明晰
五、莊禪藝術精神啟示了小說家的形象創造
六、《紅樓夢》顛覆了傳統的塑造人物性格的模式
七、略貌取神
八、假象見義
得意而忘言——形象的假定性——象外之象
第七章 言語論
一、說書語言與說書體小說語言
說話語言的特點——宋元話本閱讀與說共用
二、小說語言的功能
敘述者語言——人物的語言——從說話看出人——諷刺語言的妙用——象徵與隱喻——比喻——認證說話者的身分區域
三、小說語言的組合
口語、白話、文言互用——方言土語——諺語、成語
四、小說語言的表達方式
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不完句法——選擇精確的詞語——排比、重疊與重複
第八章 細節論
一、細節不細
二、細節選擇
切合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細節是情節的一部分
三、細節的功能
刻畫人物性格——補充主題——推動情節發展——暗托人物心態——寫人物形貌
四、細節構成
人物做出來的細節——說出來的細節——組成細節鏈
五、細節描寫的方法
背面敷粉——細節的對比——象徵與比喻——幻變與誇張——襯托與暗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