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水力機具,古代利用水能(動能或勢能)為動力的提水機具或加工機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水力機具
- 定義:古代利用水能(動能或勢能)為動力的提水機具或加工機具
中國古代水力機具,古代利用水能(動能或勢能)為動力的提水機具或加工機具。
中國古代水力機具,古代利用水能(動能或勢能)為動力的提水機具或加工機具。分類前者如水轉翻車、水轉筒車等(見中國古代提水工具)。後者如水碓、水排、水磨、水轉紡車等。水碓 西漢時已有,魏晉已很普遍。除加工糧食外,還廣泛用於捶...
古代水力機械是記載於漢代的機械,包括輸水機械、水能機械、水運儀象台。在人們的生產和經濟活動中,水力機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歐洲,利用水力驅動磨石加工穀物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古希臘時期;而在中國,對水力利用最早的記載則是在公元紀年前後的漢代。輸水機械 對農業生產來說,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利用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由低處提水向上的機械。如桔槔、轆轤、翻車、 筒車、 戽斗、刮車等。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的人力提水機械。橫桿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縱橫桿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圖1)。先秦對桔槔已有文字記載。類似桔槔的提水機械還有鶴飲。轆轤則是利用輪軸原理的起重機具,多用於汲取井水。其...
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水力機械也有新的進展,唐代已有筒車,從人力提水發展為水力提水。南末末期又創造出先進的水轉大紡車,三摧、五摧(錠)手搖紡車曾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人力紡紗機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遺制》是木工名家總結親身經驗之作,並詳細記述了當時通行的紡織機具和車輛,以古代著名的木製機械技術專著而留世。宋元明清...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墨子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
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遺制》是木工名家總結親身經驗之作,並詳細記述了當時通行的紡織機具和車輛,以古代著名的木製機械技術專著而留世。這一時期天文和計時儀器發展迅速。北宋蘇頌和韓公廉等製成的木構水運儀象台,能用多種形式表現天體時空的運行。它由水力驅動,其中有一套擒縱機構(見中國古代計時器)。水運儀象台...
可調整天衡機構的工作靈敏度。樞權用於調整樞輪轉動一對輪輻時受水壺所需的受水量,即間歇運動的周期,從而校正計時的誤差。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本書屬於“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採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古代防洪工程、古代灌溉工程、古代水運工程、古代城市水利工程、古代園林水利、古代水土保持工程、古代水力工程。目錄...
水碓是利用水流力量來自動舂米的機具,以河水流過水車進而轉動輪軸,再撥動碓桿上下舂米。介紹 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不僅創造了用水力推動鼓風機鑄鐵,而且進一步利用水力、槓桿和凸輪的原 理去加工糧食,這種用水力把糧食皮殼去掉的機械叫水碓。古代水碓分為地碓和船碓,船碓到明代才有。水碓 :shuǐ duì 利用水力舂...
水車,灌溉工具,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簡要介紹 水車是一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鬱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背景和原理...
水碓——水碓是秦漢時期由許臼(一頭粗一頭細的搗食工具)發展而來的一種水力工具,它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民對自然力的利用職權機械力,依次發展到使用畜力、水力,運用槓桿拉動水碓舂米、舂面,勞動效率明顯提高。桓譚《新論》中說,“因延力借身香以踐礁,而利十倍。杵臼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舂,其...
漏水轉渾天儀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一行、梁令瓚)宋(蘇頌)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出更複雜更完善的天象表演儀器和天文鐘。意義 漏水轉渾天儀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在渾天儀中套用到的齒輪機構和凸輪機構十分複雜,這中間的轉動如果不使用逐漸減速的齒輪系統,很難作到。
……迴環潤手嘉轂,洊至逾於行潦,鉤深致遠,沿洄而可使在山……。”從“使自趨之”和“沿洄而可使在山”等字句,可以看出這種高轉筒車是著重輪轂,利用水力推動把水引到高遠的地方。主要影響 高轉筒車的發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巧妙地運用了水力,節省了勞動力,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
這種紡車用水力驅動,工效較高,每車每天可加拈麻紗100斤。水轉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大成就,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紡車圖》乃大書畫家王居正所繪。布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讓給了二條飄搖著的細線。環繞二線,畫面出現了眾多人物。右...
這種紡車用水力驅動,工效較高,每車每天可加拈麻紗100斤。水轉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大成就,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
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系竹筒或木筒於輪之一周,水激轉輪,眾筒兜水,次第傾於岸上所橫木槽,謂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絕勝人力。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制為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處,但壘石斂水湊之,亦為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
” 水力鼓風的發明,是冶鐵技術的一次革命。它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煉強度,另一方面可以擴大爐缸,增加容積,對我國古代冶鐵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運作原理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
利用人力、畜力或自然能源提水的簡易設施。古代提水工具 據文獻記載,中國最早在2500年前就開始使用桔槔和軲轆等提水工具。東漢以後,開始使用翻車和筒車。自唐代以後,始出現畜力、風力、水力驅動的龍骨水車。古埃及和古希臘幾乎與中國在同一時期使用吊桿提水。在古希臘還出現了唧筒(即簡易的往復式泵)、阿基米德螺旋...
風輪是由風帆組成的。中國傳統的風車可分為兩類:①立軸主帆式。風輪由8面布帆組成,風輪受到迎面的風力而運動,風帆運動平面與風向一致,但有一側相反。這類風車效率低,已逐步被淘汰。②臥(斜)軸篷式。風輪運動平面與風向垂直,風輪由3~18面布篷組成。由於翼式風力機的問世,舊式風車將逐漸被取代。
渾儀為銅製,靠水力驅動,用於觀測星相。鐘樓內放置天球儀,即渾象,其運轉與上面的渾儀同步,故可隨時對兩者進行比較。鐘樓前面是一座木閣,分5層各開一門,無論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時間,便有木人出現。木人擊鼓、搖鈴、打鐘、敲打樂器、出示時辰牌。所有木人都由巨大的報時裝置操縱。這架裝置則由巨大的樞輪提供...
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通過傳動機構。這樣,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蕭,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複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在中國古...
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
歷史發展 古代水力機械方面,出現了下沖或上沖式水輪機(水磨),以及風磨和風輪機。水平下沖式水輪機是由早期水磨改進而成的,到12、13世紀已用作採礦、粉碎、冶煉等作業的動力。這種水輪機經過改進後,於14世紀又發展成為大型上沖式水輪機,用於提升礦石。這一時期西歐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進展,水輪機作坊迅速增加...
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用人的雙腳來踩踏進行工作。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這種磨適合於安裝在水的衝動力比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衝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可以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機械是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
大紡車利用水力驅動,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紗為例,普通紡車每天最多紡紗三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元代 元代絲織工藝中以織金最具特色。織金在元代又稱為“納石失”。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這使織金成為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