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是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烈。
基本介紹
- 作者:黃烈
- 頁數:472
- 定價:3.15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7-7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11001-890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黃烈先生著《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一書,分導論、上編、下編三部分,共469頁,附後記2頁。
這本《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就是作者在以前發表的有關論文基礎上,加以修改、充實,並使之系統化,然後結集而成。因此,此書既不同於一般的論文集,也不同於全面系統的專著。本書是研究中國古代民族和民族關係史的專題論著。對活躍在我國古代前期歷史上的許多古老民族,如羌、氐、匈奴、烏桓、鮮卑等,提供了若干有始有末的歷史材料,進行了比較完整的研究。
作者介紹
黃烈(1924.12-2006.7.29)字治平,湖北漢川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4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1949年至1954年任共青團江西省委幹事,後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秘書處工作,任郭沫若先生秘書兼學術助手。195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後被評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歷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黃烈先生致力於推動魏晉南北朝史學術研究的發展,為建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被推舉為首任學會會長,在此期間,他團結國內外學界同仁為推進研究,繁榮學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離任學會會長之後任學會顧問。
黃烈先生生前出版了專著《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受到了學界的高度評價;參加了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撰寫工作,此書獲得了歷史研究所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獎;負責《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8卷)的編輯出版;為整理出版其先父、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的遺著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黃文弼遺稿《西北史地論叢》等4種。此外還發表了大量的有價值、有分量、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主要有:《釋漢簡中有關漢代社會性質諸例》(歷史研究1957年第六期)、《關於〈史記〉三家注的關係問題》(文史哲1958年第四期)、《五胡漢化與五胡政權的關係》(歷史研究1963年第三期)、《評〈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冊》(與人合寫)(歷史研究1964年第四期)、《有關氐族來源和形成的一些問題》(歷史研究1965年第二期)、《關於前秦政權的民族性質及其對東晉戰爭性質問題》(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一期)、《論郭老治史的創新精神》(人民日報1985年5月26日)、《略論吐魯番出土的“道教符錄”》(文物1981年第一期)、《民族融合與淝水之戰》(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內地的關係》(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一輯)、《北涼史上的幾個問題》(中國古代史論叢1982年第一期)、《郭沫若在史學上的貢獻》(人民日報1983年8月29日)、《拓跋鮮卑早期國家的形成》(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二輯)、《黃文弼傳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三期)、《魏晉南北朝民族關係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5年第三期)、《略論魏晉南北朝民族色彩的戰爭問題》(光明日報1985年1月)、《略談魏晉南北朝的民族關係》(文史知識1986年第十一期)、《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高昌試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1986年第三期)。
作品目錄
導論 (1)
一、幾點說明 (1)
二、幾個理論問題 (12)
上 編
第一章 古羌、西羌、東羌和後秦 (39)
一、傳說時代的羌族 (40)
二、卜辭中所見羌和羌方 (48)
三、周、秦羌戎 (56)
四、河湟羌 (77)
五、東羌 (87)
六、後秦政權的民族性質 (106)
第二章 氐族的來源、形成和融合 (114)
一、漢代氐族狀況 (115)
二、氐與羌的關係 (123)
三、街、冀、獂、邽之戎和氐 (126)
四、氐與三苗的關係 (127)
五、三個氐族政權和氐漢的融合 (136)
第三章 南匈奴的變化和消失 (161)
一、南匈奴附漢 (161)
二、內遷後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狀況 (170)
三、南匈奴的社會變革 (185)
四、漢、趙建國與匈奴五部解體 (198)
五、南匈奴民族諸要素的變化 (205)
六、漢、趙滅亡以後的匈奴餘眾 (210)
第四章 烏桓和東部鮮卑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性質 (220)
一、烏桓、鮮卑的先世 (22l)
二、婚姻與家庭 (227)
三、生產、交換、占有和奴役 (231)
四、部,邑、邑落、落和人口 (240)
五、漢族、漢魏政府與鳥桓、鮮卑的關係 (251)
第五章 拓跋鮮卑早期國家的形成 (272)
一、嘎仙洞與呼倫池時期 (273)
二,拓跋氏族制度機關的改造 (280)
三、新的國家機構的逐漸出現 (292)
四、拓跋早期國家的性質 (297)
第六章 盧水胡與北涼 (308)
一、盧水胡的族屬 (308)
二、北涼政權的民族結構和特點 (312)
三、北涼與高昌 (320)
四、官役、佛寺及其他 (324)
下 編
第一章 內遷各族漢化的途徑 (331)
一、聚族而居阻礙民族融合 (331)
二、從無秩序掠奪到有秩序掠奪 (335)
三、政權是民族結合的紐帶 (339)
四、各族政權對本族的改造作用 (343)
五、民族解體與民族融合 (348)
第二章 《徙戎論》與關中氐羌和并州匈奴 (351)
一、江統與《徙戌論》 (351)
二、關中氐羌 (353)
三、并州匈奴 (361)
四、民族觀的進展 (367)
五、民族政策的辯論與歷史回顧 (370)
第三章 前秦政權的民族性質及其對東晉的戰爭性質 (377)
一、氐漢相結合的政權性質 (378)
二、兼併統一的戰爭性質 (390)
三、幾點辨析 (395)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內地的關係 (400)
一、政治關係並未中斷 (401)
二、經濟關係有新的發展 (412)
三、文化關係更加緊密 (424)
第五章 “守白力”、“守海”文書與通西域道路的變遷 (431)
一、“守白力”、“守海”文書 (431)
二、西漢南、北道究竟何所指 (436)
三、新道的發現與中、南二道的變化 (445)
四、伊吾道與大海道 (453)
第六章 吐魯番出土道教符籙與道教西傳高昌 (459)
一、從敦煌所見道教西傳的痕跡 (46l)
二、吐魯番出土的道教符籙 (462)
三、高昌墓葬中其他出土物所反映的道教影響 (465)
四、唐代西州的道教流傳 (467)
後記 (40l)
一、幾點說明 (1)
二、幾個理論問題 (12)
上 編
第一章 古羌、西羌、東羌和後秦 (39)
一、傳說時代的羌族 (40)
二、卜辭中所見羌和羌方 (48)
三、周、秦羌戎 (56)
四、河湟羌 (77)
五、東羌 (87)
六、後秦政權的民族性質 (106)
第二章 氐族的來源、形成和融合 (114)
一、漢代氐族狀況 (115)
二、氐與羌的關係 (123)
三、街、冀、獂、邽之戎和氐 (126)
四、氐與三苗的關係 (127)
五、三個氐族政權和氐漢的融合 (136)
第三章 南匈奴的變化和消失 (161)
一、南匈奴附漢 (161)
二、內遷後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狀況 (170)
三、南匈奴的社會變革 (185)
四、漢、趙建國與匈奴五部解體 (198)
五、南匈奴民族諸要素的變化 (205)
六、漢、趙滅亡以後的匈奴餘眾 (210)
第四章 烏桓和東部鮮卑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性質 (220)
一、烏桓、鮮卑的先世 (22l)
二、婚姻與家庭 (227)
三、生產、交換、占有和奴役 (231)
四、部,邑、邑落、落和人口 (240)
五、漢族、漢魏政府與鳥桓、鮮卑的關係 (251)
第五章 拓跋鮮卑早期國家的形成 (272)
一、嘎仙洞與呼倫池時期 (273)
二,拓跋氏族制度機關的改造 (280)
三、新的國家機構的逐漸出現 (292)
四、拓跋早期國家的性質 (297)
第六章 盧水胡與北涼 (308)
一、盧水胡的族屬 (308)
二、北涼政權的民族結構和特點 (312)
三、北涼與高昌 (320)
四、官役、佛寺及其他 (324)
下 編
第一章 內遷各族漢化的途徑 (331)
一、聚族而居阻礙民族融合 (331)
二、從無秩序掠奪到有秩序掠奪 (335)
三、政權是民族結合的紐帶 (339)
四、各族政權對本族的改造作用 (343)
五、民族解體與民族融合 (348)
第二章 《徙戎論》與關中氐羌和并州匈奴 (351)
一、江統與《徙戌論》 (351)
二、關中氐羌 (353)
三、并州匈奴 (361)
四、民族觀的進展 (367)
五、民族政策的辯論與歷史回顧 (370)
第三章 前秦政權的民族性質及其對東晉的戰爭性質 (377)
一、氐漢相結合的政權性質 (378)
二、兼併統一的戰爭性質 (390)
三、幾點辨析 (395)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內地的關係 (400)
一、政治關係並未中斷 (401)
二、經濟關係有新的發展 (412)
三、文化關係更加緊密 (424)
第五章 “守白力”、“守海”文書與通西域道路的變遷 (431)
一、“守白力”、“守海”文書 (431)
二、西漢南、北道究竟何所指 (436)
三、新道的發現與中、南二道的變化 (445)
四、伊吾道與大海道 (453)
第六章 吐魯番出土道教符籙與道教西傳高昌 (459)
一、從敦煌所見道教西傳的痕跡 (46l)
二、吐魯番出土的道教符籙 (462)
三、高昌墓葬中其他出土物所反映的道教影響 (465)
四、唐代西州的道教流傳 (467)
後記 (4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