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樂府音譜考源

中國古代樂府音譜考源

《中國古代樂府音譜考源》是2009年9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光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樂府音譜考源
  • 作者:宋光生
  • ISBN:9787503932663
  • 定價:¥38.00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9-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第一章 中國古樂歌有樂譜嗎,第二章 中國漢字的音高概念,第三章 中國古代樂音初探,第四章 魏晉至宋韻書對漢字的音分,第五章 “通、獨”的使用,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和聲”,第七章 古今音樂要素,第八章 傳統音樂中部分特殊問題,第九章 對古代作曲的認識,第十章 譯譜,

內容簡介

當今翻弄簡譜線譜的中國音樂人,往往想不到古代樂譜是個什麼樣子。在這方面,有人說可惜古譜失傳,也有人說很可能古代是利用文字音歌唱的。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古代的漢字不但是語言的載體,也是音樂中之“音符”
該書分中國古樂歌有樂譜嗎,中國漢字的音高概念,中國古代樂音初探,魏晉至宋韻書對漢字的音分,“通、獨”的使用,中國古代的“和聲”,古今音樂要素,傳統音樂中部分特殊問題,對古代作曲的認識,譯譜10章。

作者簡介

宋光生,1940年出生於楚夏文化交融的古商業重鎮——河南南陽鄧州。這裡為中原交通要道,自古商賈雲集,音樂繁榮,是我國古代西曲的發源地之一。在濃濃鄉土音樂的薰陶之下,宋先生早早走上了學習音樂的道路:從1951年開始先後學習橫笛胡琴古箏三弦琵琶等樂器演奏,成年後開始學習作曲、和聲以及戲曲、說唱、中國音樂史等。 1955年參加當地戲劇班社,從事胡琴、橫笛演奏,其後被當地專業音樂團體吸收為二胡、古箏演奏員,二十幾歲就從事戲曲音樂設計工作,歷時20餘年。上世紀90年代被鄧州市第一高中特聘為音樂教師。在此期間,先後為中央、中國、武漢、西安、四川等音樂學院輸送了數十名優秀學生,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南板頭曲)國家級傳承人;現任鄧州市大調曲研究會會長;河南宋氏古箏創始人。並在晚年先後著有《古箏基礎練習》、《中國古代樂府音譜字典》、《中國古代樂府音譜流辨》等書。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樂歌有樂譜嗎

一、中國近代音樂的用譜情況
二、中國古代音樂的用譜情況
三、中國古代樂譜是否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世
四、白石道人及古代瞽人音樂
五、結語

第二章 中國漢字的音高概念

一、語言中文字的音高感
二、千年師傳讀書聲
三、歌詞配曲時文字音高不可違
四、古代有關文字音高的著述
五、結語

第三章 中國古代樂音初探

一、古音
二、關於審音
三、古代黃鐘變動的原因
四、四聲是什麼
五、四聲與音樂
六、京房六十律對後世音樂的影響
七、古代四聲與六十韻部的結合及在音樂中的功用
八、古代樂書六十調與韻書六十韻部的分音對照
九、古代的不平均律
十、結語

第四章 魏晉至宋韻書對漢字的音分

一、晉代呂靜的《韻集》
二、六朝的韻書
三、隋朝《切韻》
四、唐代韻書
五、宋朝《廣韻》
六、西晉、六朝、隋、宋樂音對照表
七、結語

第五章 “通、獨”的使用

一、古代韻書中“通用、獨用”的分布及變化
二、古代“通、獨”之根
三、“獨用”之功
四、“通用”為樂而定
五、“通用”的發展
六、“通用”、“獨用”的必要
七、古樂對“通用”、“獨用”的使用
八、先秦的“通、獨”問題
九、魏晉六朝的“同”與“別”
十、唐代“通、獨”問題
十一、宋代“通、獨”問題
十二、元、明、清的“通用”與“獨用”
十三、明、清音論
十四、小結

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和聲”

一、和聲之史
二、傳統笙的和音
三、師曠的“和聲”
四、古代文字音聲“反切”之和
五、自然之聲
六、“鐃歌”與“和音”
七、《石留》(漢樂府《鐃歌》笙詩)之“和音”
八、結語

第七章 古今音樂要素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標準
三、樂音
四、音色
五、節奏
六、結語

第八章 傳統音樂中部分特殊問題

一、務頭
二、當今民樂的“二六板”與南唐“慢二急三拍”
三、初考傳統音樂中的“六十八板曲”
四、淺談河南大調曲的“三不各”
五、結語

第九章 對古代作曲的認識

一、不可隨意修改古詞
二、宮商、四聲並非譜面之物
三、一字一音的聯想
四、對宋姜白石自度曲的分析
五、關於宋代“起調畢曲”之說
六、“宮商”與“文字音”
七、結語

第十章 譯譜

一、漢代《說文》與宋代《廣韻》部分“反切”對照表
二、古詩詞音樂的定調
三、古歌的繁簡
四、說明
五、試譯古譜
六、只揀音不作譯譜樂府詞
七、結語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