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是2015年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衡勛。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
- 作者:林衡勛
- ISBN:9787516151051
- 頁數:504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2月1日
- 裝幀:平裝平裝
- 開本:16開
- 責任編輯:馮春鳳
- 版次:1
- 千字數:56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論作為一門學科,其理論體系之形態應是怎樣的呢?雖然近現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各種“史”與“論”的論著著實不少,但似乎並沒有恰當地回應解決這個問題,以致被學界評價為“西方文論在中國”。本書在學界已有研究提供的經驗與教訓的啟示下,以中西學術與文論之大別和會通為思想前提,以中國學問大傳統為理論背景,接著“以文學承孔子”的劉勰《文心雕龍》等為代表的體現中國古代文論主脈大氣的“基準”論著講,並以現代理論方式嘗試建構了一個不同於西方文論概念邏輯體系的綱目體系。本書認為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從綱上說,是由道、聖、文/聞道、詩教五綱構成的,五綱又各自統轄相關的目,從而構成以綱統目,並為道所一以貫之的綱目體系。中國古代文論體系之形態的綱目體系形態的確立與成功建構,使中國文論克服了自己長期以來的從屬於西方文論概念邏輯體系的材料身份,而擁有了自身體系之形態,這為中西文論之會通提供了一重要條件與可能性。
作者簡介
林衡勛,男,1948年12月生,廣東省電白縣人,廣東嶺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1976年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又先後在中山大學中文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理論進修班》學習。長期從事文藝學,主要是中國古代文論及其基礎的中國文化哲學的教學與研思,希冀對其中的本源問題能心靈相應以領悟。有專著《中國藝術意境論》(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年)、《道·聖·文論——中國古典文論要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等出版,還在《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序論中西文論之大別:邏輯體系與綱目形態
一中西文論形態之大別
二何謂“邏輯體系”與數理·邏輯思維方式
三何謂“綱目形態”(綱目體系)
四中國民族“詩之為經”:《詩經·關雎》評點之綱目範式
五“綱目”觀念的起源與“綱目形態”之發生
引言近現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之回顧與反思
一近現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簡要回顧
(一)研究的開端與奠基
(二)研究的發展與限度
1.“史”方面研究的發展與限度
2.“論”方面研究的發展與限度
二對近現代中國古代文論研究之反思
(一)對研究態度問題的反思
(二)對文學觀念和理論體系問題的反思
(三)對作為基礎的哲學問題的反思
第一章導論:中國學問大傳統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
一中國禮樂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之形態
(一)中國禮樂文化系統與文學(詩)的文化根系
1.中國文化中最早出現的觀念形態
2.中國文化的禮樂結構
3.“禮崩樂壞”及《樂經》失傳與詩的根系
(二)中國心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形態
1.中國心文化的精神
2.中國文學觀念形態
二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
(一)中國哲學的學理探索
(二)哲學的共同模型與哲學兩種理論形態
1.全部哲學的共同模型
2.哲學的兩種理論形態
(三)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
1.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
2.中國古代詩論與文論的綱領
三中國學術研究的“基準”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
(一)由哲學的共同模型到文論兩種體系形態
1.西方認識論哲學與西方文論概念邏輯體系
2.中國心性哲學與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
(二)中國學術研究基準與“人體解剖對猴體是鑰匙”
1.中國史學與哲學研究的“基準”或“階梯”
2.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基準”或“階梯”
3.中國學術研究基準與“人體解剖對猴體是鑰匙”
(三)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的構想
1.對古代文化哲學綱目體系建構模式的考察
2.關於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的構想
四研究中國學術與中國文論的思想方法論
(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二)“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三)“唯務折衷”
第二章“道”論
一綜論作為綱的“道”
(一)從《文心雕龍》的道的現代研究談起
(二)道研究的哲學框架及其意義取向
(三)作為古代文論綱目體系的綱的“道”
1.關於《文心雕龍》中的道
2.作為古代文論綱目體系的綱的道
二作為綱的道與其統轄的目
(一)道與德
1.道與德關係的哲學分析
2.作為道之目的德與文學的關係
(二)道與理
1.道與理關係的哲學分析
2.作為道之目的理與文學的關係
(三)道與志
1.道與志關係的哲學分析
2.作為道之目的志與文學的關係
(四)道與情
1.道與情關係的哲學分析
2.作為道之目的情與文學的關係
(五)道與意
1.道與意關係的哲學分析
2.作為道之目的意與文學的關係
第三章“聖”論
一綜論作為綱的“聖”
(一)“聖”的心性哲學意義分析
1.先從聖字談起
2.“仁且智”與聖的德性人格
3.“仁且智”與聖的才性人格
4.“作者日聖”
(二)“聖”與天才
1.西方的天才論
2.中國的天才說
3.聖與天才的關係
(三)作為綱的聖與其所統轄的目
1.作者何謂
2.作為綱的聖與其所統轄的目
二“師乎聖”——創作論
(一)“原道心以敷章”的文學創作綱領
1.文心與道心
2.文心上升到道心的中介:實踐與修養工夫
3.“詩何為而作”與“原道心以敷章”
(二)“思—意—言”的文學創作過程論
1.從哲學高度看文學創作過程
2.古代有關文學創作過程的若干學說
3.“思—意—言”的文學創作過程論
(三)中國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
1.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
(1)“負的方法”與“智的直覺”
(2)中國哲學思維方式與文學創作思維方式的特點
2.中國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
(1)“觀物取象”與賦比興
(2)“妙悟”與“現量”
(四)“道”與“技”論
1.“能有所藝者,技也”
2.道,“進乎技”
第四章“文”論
一綜論作為綱的“文”
(一)“宗經”和以“文”為綱
1.先從文談起
2.“宗經”和以“文”為綱
(二)“稟經以制式”與文體綱目關係
1.從對文體論之認識與評價談起
2.“稟經以制式”與文體綱目關係
3.“文學本《詩》”
(三)“進於道的文學”與“止於技的文學”的綱目關係
1.先從“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談起
2.“進於道的文學”與“止於技的文學”的綱目關係
二中國文學之美與美的“最上”形態
(一)中國文學之美與心性哲學美學
1.心性哲學美學與牟宗三美學新說的啟示
2.中國文學之美
(二)意境:文學美的“最上”形態
1.意境的哲學基礎:境界形態的形上學
2.意境內涵的結構與層次
3.“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
……
第五章“聞道”論
第六章“詩教”論
全書結語:“原始要終”
後記